蘇郁,穆龍*,王佳喜,趙軍
(1.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骨五科,黑龍江 哈爾濱;2.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中老年人為罹患股骨頸骨折的好發群體。近幾年,我國已然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在此情況之下,此類疾病發生概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1]。針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講,為其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疾病,能夠取得滿意成效。結合實際情況,本文選擇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前來我院就診的13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患者應用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疾病,得出心得,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13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診斷,患者符合衛計委最新頒布的關于此類疾病臨床診斷標準。
本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執行,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受試者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樣本: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異常者、臨床資料不全者、晚期癌癥者、拒絕參加實驗調查者、不符合手術指征者、精神疾患、傳染病者。
現按照就診順序,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對照、觀察2組,每組各68例。對照組內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75.35±2.62)歲,病程均值為8.36±1.32天。觀察組內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9例。平均(76.12±2.38)歲,病程均值為8.71±1.65天。經對比證實,2組受試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受試者接受常規化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疾病。對患者實施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并于髖關節外側制作一個直狀切口或在后外側自作弧狀切口[2-3],取出股骨頭后,實施殘端修正,有效擴大髓腔。在此之后,把膠管放置在切口之內,實施48h負壓引流。
觀察組受試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疾病,具體方案為:受試者以側臥位接受手術,為其開展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并于髖關節外側制作直形切口,或者于后外側制作弧狀切口,依照先后順序,切開處理皮下肌肉組織,針對于受術者的臀中肌牽引處理,并把股方肌牽引到遠端,有效暴露關節囊并開放處理,在小轉子上部15mm位置離斷處理股骨頸[4-5],取出股骨頭,有效清理髖臼、放入生物性金屬杯,利用螺釘有效固定假體和髖臼,擴大髓腔,安放假體柄,在此之后有效護患者的髖關節。
從術后處理方法來看,針對于心肺功能不全者,在其完成手術之后送到ICU病房內,監護1-3天。等到受試者病情穩定以后,轉至普通病房。患者術后患肢應當確保位外展中立位。工作人員做好交接班工作,連續開展心電監測,時間為2-3天。在此同時為其實施抗感染以及補充電解質治療,注意監測受試者酸堿平衡、電解質情況以及血氣分析詳情。如有必要,應當對患者使用白蛋白和血制品。患者完成手術后第1日,倘若無特殊情況,應當指導其進行屈伸踝關節以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經確定,患者若不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可以為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時對患者實施氣壓泵治療,3次/日。積極查看病患的患肢是否存在腫脹的不良情況,分析末梢血運詳情,有效預防下肢DVT[6]。患者完成手術之后,留置引流管,確保暢通。48h內移除引流管。病患完成手術后2-3天,可扶起患者床邊站立。值得說明的是,該項工作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而進行、循序漸進。后逐步過渡到助行器下床活動。
第1、分析2組受試者干預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情況。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好。
第2、分析2組受試者干預前后VAS分數對比情況。滿分為10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疼痛感越輕微。
本實驗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內的計量資料開展t檢驗分析。若P<0.05,證實相關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干預前,2組受試者的Harris分數無明顯差別,P>0.05。干預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受試者上述分數改善情況明顯更好,P<0.05,詳細情況見表1。
干預前,2組受試者的VAS分數無明顯差別,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VAS分數明顯更低,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1 兩組受試者干預前后Harris分數比較情況(±s,分)

表1 兩組受試者干預前后Harris分數比較情況(±s,分)
注:和干預前本組相比,*P<0.05.和本組干預后相比,*P<0.05.
?
表2 兩組受試者干預前后VAS分數比較情況(±s,分)

表2 兩組受試者干預前后VAS分數比較情況(±s,分)
注:和干預前本組相比,*P<0.05.和本組干預后相比,*P<0.05。
?
相較于以往,我國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概率呈現出了逐漸上升的勢態。患者發生疾病后,其臨床表現為活動功能異常、關節疼痛感劇烈等等。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對受試者實施行之有效的治療,將會嚴重干擾病患的正常生活,影響機體健康。
針對于此類疾病,使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成效[7]。此法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復原行走能力,可避免受試者長時間臥床,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和其他年齡患者相比,中老年受試者身體情況往往不佳。其多合并多種慢性病。比如說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不全等等。常規手術患者需長期臥床,極易發生諸如骨不連的不良現象。有的患者甚至還需要接受二次手術,繼而為其身心造成極大苦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應用常規法治療疾病,有可能造成患者發生諸如泌尿系統感染、壓力性創傷、在墜積性肺炎等等并發癥,這種情況無益于受試者疾病轉歸[8]。
和以往相比,當前我國醫學技術有所進展。在此背景之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技術愈加成熟。即便是高齡患者也可以順利接受手術治療。利用此法,有助于幫助患者早期創建髖關節功能,令患者可以實現早期下床,因此其也成為了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式。
本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受試者干預后髖關節功能分數明顯更好,P<0.05;且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受試者干預后VAS分數更低,P<0.05。可見,針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講,為其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疾病,出血量更少,創傷更低、術后疼痛感更輕微,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更好。即便是耐受能力差的患者,也適合應用此項手術治療疾病。此法應用前景廣闊,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