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梅
(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陽泉)
科學技術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疾病譜亦發生較大變化,心血管疾病逐漸成為威脅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一種由于多種因素引起的腦組織血供障礙、缺血缺氧造成腦組織局部缺血性軟化或壞死、神經功能缺失的疾病,多表現為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2],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家庭、社會負擔造成嚴重不良影響。臨床在對腦卒中預防治療的同時,逐漸重視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現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卒中患者的一種重要病理基礎[3],頸動脈狹窄程度對腦卒中發病及病情嚴重有重要意義。為探究頸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及相關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筆者將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分組研究,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共260例,根據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分為斑塊組和非斑塊組,其中斑塊組196例,非斑塊組64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臨床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4],接受頭顱MRI和CT檢查輔助確診,斑塊組與非斑塊組診斷標準[5]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1.0mm,超過者為斑塊組;②患者及家屬依從性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積極配合研究及各項檢查;排除標準:①嚴重全身系統性疾病如肝腎功能慢性不全、惡性腫瘤、近期內急性感染或外傷史、先天性心臟疾病、風濕系統或免疫性疾病、腦部腫瘤;②意識障礙、躁動不能進行頸部超聲檢查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頸動脈超聲檢查,檢查儀器為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為飛利浦-21333,探頭頻率6MHz,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椎動脈、IMT,注意分析斑塊大小及性質[6],檢查時患者仰臥位、平靜呼吸。入院后統一由專人采集各患者病史資料,記錄患者吸煙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等情況,次日晨抽取空腹靜脈血,應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患者血液各指標。
本研究分析比較指標包括一般資料、既往病史及頸動脈超聲檢查等,一般資料有飲酒、吸煙、高血脂、高血壓、血糖水平。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WHO相關標準[7],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高血壓診斷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高血脂依據為美國成人脂代謝控制標準中制定的依據,總膽固醇TC≧5.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L≧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mmol/L,三酰甘油TG≧2.3mmol/L。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IMT正常值<1.0mm,1.0mm-IMT-1.2mm則為內膜增厚,1.2mm-IMT-1.4mm則為斑塊形成,IMT>1.4mm則為頸動脈狹窄。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研究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率、比表示,組間分析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應用多元線性回顧性分析,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意義。
斑塊組和非斑塊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分析見表1,與非斑塊組相比,斑塊組患者年齡、吸煙史、高血壓、腦卒中、糖尿病、TC、TG、LDL-C水平均顯著升高,且兩組差異經統計學研究有意義,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分析
對腦卒中頸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危險因素包括吸煙、糖尿病、脂代謝異常、高血壓,如表2所示。
腦卒中是一種高發病、高致殘、反復發作的疾病,是世界范圍的重要疾病,在我國呈現上升趨勢,目前位于我國致死類疾病中第二位,國內外醫學界逐漸將腦卒中防治工作列為臨床重點工作之一。隨著醫療改革深入及影像學技術提升,頸動脈超色超聲廣泛應用于臨床,發現頸動脈硬化在腦卒中發病中有重要關聯[8]。頸動脈硬化基于全身動脈硬化,動脈硬化部位在頸部動脈,臨床研究認為頸動脈硬化主要與“血管內皮損傷學說”有關[9],多種因素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誘發炎癥及降低血流切應力,使機體血流速度降低,長期作用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對頸動脈硬化與腦卒中之間關系,現有動脈狹窄學說及微栓子學說,臨床研究認為頸動脈硬化與腦卒中發病高度相關,是造成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10],因此臨床應注意分析誘發頸動脈硬化相關因素,預防及降低腦卒中發病。

表2 危險因素回歸分析
分析現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卒中、腦梗死及相關危險因素現有資料,發現多數研究認為頸動脈硬化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且發病程度與頸動脈硬化、粥樣狹窄程度息息相關。孫佳藝等[11]研究認為在我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普遍存在,且性別差異明顯,男性腦卒中者頸動脈硬化發生情況顯著高于女性,腦卒中一般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硬化存在性別差異。傅增輝等[12]通過分析急性腦梗死和健康人群,發現血清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的共同危險因素,Klotho蛋白則是二者保護因素,該研究與黃玲玲[13]所得結果相同,認為FGF23與Klotho為負相關關系,且頸動脈斑塊評分、超敏C反應蛋白、血清通行半胱氨酸等有密切聯系,需進一步研究。李建紅[14]研究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25(OH)D水平顯著降低,該物質與腦卒中危險因素TC、LDL-C、頸動脈內膜厚度有關,提出維生素D缺乏可能為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的新觀點。樂秀芬[15]研究認為頸動脈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超聲檢查中頸動脈內徑、內膜中層厚度、最大剪切率、最小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數是能夠反應頸動脈硬化程度的危險因素,臨床超聲檢查應注意辨別。
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患者分組研究,認為頸動脈硬化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頸動脈硬化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年齡是一種不可控的危險因素,年齡增長可增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誘發腦卒中。糖尿病患者機體處于長期高血糖狀態,可引起全身細小動脈硬化及血管內皮損傷,導致頸動脈硬化、增加腦卒中病變幾率。脂代謝異常作為頸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主要與膽固醇有關,作為粥樣斑塊的主要成分,聚集于受損血管內皮誘發炎癥因子及自由基釋放,自由基促進膽固醇轉換為低密度脂蛋白,進一步加劇病變。高血壓亦是一項危險因素,究其原因,血壓增加可加劇血流牽拉機體大動脈,使血管緊張性加強,長期作用血管彈性減弱、易斷,臨床應注意收縮壓、脈壓變化對腦卒中的影響。吸煙可刺激機體腎上腺皮質,增加血液兒茶酚胺水平,間接導致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升高,該物質刺激肝臟TG、LDL-C分泌。由此可見,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為頸動脈硬化,而年齡、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異常等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臨床早預防早干預時,應注意指導患者及高危人群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減少腦卒中發生,提升人群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