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蕓,安晶南,許媛
(杭州特勤療養中心療養二區,浙江 杭州)
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革蘭陰性桿菌,胃粘膜中幽門螺旋桿菌的增強會引起胃部炎癥和胃粘膜損傷,是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也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1,2]。通過口-口、糞-口或胃-口接觸傳播是人類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最可能途徑[3]。對健康體檢者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篩查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可有效的預防和減少胃部疾病的發生。有研究顯示13C尿素呼氣試驗的準確率可高達90%,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具有重要的價值[4]。目前,質子泵抑制劑(PPIs)和多種抗菌藥物的組合用來治療有消化道癥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包括三聯療法、四聯療法、序貫療法和伴隨療法等[5]。本研究將利用13C尿素呼氣試驗探討我院門診體檢者幽門螺旋菌感染的發病率及復發率,并比較接受治療的體檢者中三聯療法與四聯療法的治療效果,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及胃部相關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將2016年0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門診中接受13C尿素呼氣試驗的體檢者(>18歲)作為研究對象,排除資料不全者、既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史者,一個月內有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制劑應用史的體檢者。
收集每位受試者的個人資料及生活習慣等。根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的指示,采用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具體方法為:體檢者(均隔夜空腹)打開氣袋連續向氣袋中吹氣4-6s,待氣袋吹滿后擰上蓋子;服用13C尿素顆粒,靜坐30min后收集呼氣。HY-IREXA13C呼氣檢測儀顯示檢測結果。DOB≥4為陽性,DOB<4為陰性。對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并伴隨消化道癥狀的患者隨機采用三聯療法與四聯療法進行治療。其中,三聯療法采取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1-2周[6];四聯療法采取PPI+鉍劑+四環素+甲硝唑,1-2周[7]。停藥3-5周后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情況。幽門螺旋桿菌變為陰性為治療成功。對治療成功者定期進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是否復發。
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SD)表示,組間差距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在472例接受13C-尿素呼氣試驗的體檢者中,排除26例既往存在幽門螺旋桿菌病史或近期服用抗生素者,則共納入446例研究對象。其中,經13C尿素呼氣檢測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有327例(73.32%)。幽門螺旋菌感染的發生與體檢者的飲食習慣不良、吸煙、飲酒密切相關(表1)。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并伴有消化道不適等癥狀的體檢者共計287例,接受治療且復查信息完整的體檢者有245例。幽門螺旋桿菌清除成功者有223例,其中復發者有52例(23.3%)。
在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中,四聯療法的治療效果優于三聯療法,且復發率低于三聯療法,兩種治療方法在是否會有惡心、腹脹、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中無明顯差異(表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京都全球共識報告》中首次被確定為一種傳染病[8],是多種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我院健康體檢者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較高,在經過有效治療后,幽門螺旋桿菌的復發率仍然較高。可能與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健康意識薄弱有關。
盡早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是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以抗生素、PPI及鉍制劑的聯合療法仍是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有效方法[9]。PPI具有較強的酸抑制作用,可與胃壁細胞質子泵產生不可逆的結合,對幽門螺旋桿菌的生存環境造成破壞,與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聯合使用可抑制細菌細胞壁與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有效殺滅幽門螺旋桿菌[10]。由于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導致胃腸道菌群紊亂,幽門螺旋桿菌耐藥性逐漸增加[11],傳統三聯法在大多數地區的根除率明顯下降[12,13]。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耐阿莫西林的主要機制包括青霉素結合蛋白性質的改變,pbp1A基因的點突變,細胞膜通透性的降低導致阿莫西林的積累減少等[14]。在本研究中,四聯療法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效率高于傳統的三聯療法,且復發率較傳統三聯療法低。然而,有文獻報道,四聯療法也有許多限制,如多種藥物組合,成本較高,病人依從性差等[15]。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優化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最佳方案。

表1 13C尿素呼氣試驗體檢者的個人資料及生活習慣

表2 三聯療法與四聯療法的治療情況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