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永利,張曉艷通訊作者,默雪梅,謝卜超,張曉玉
(1.河北省中醫院脾胃病三科,河北;2.河北中醫學院研究生院,河北;3.河北省中醫院脾胃病三科,河北 石家莊)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見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人群患病率可達5%~15%,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IBS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2],目前研究認為與胃腸動力、精神心理因素、內臟高敏感、腦腸軸功能異常等有關[3]。該病分為三型,其中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在臨床上最常見[4]。西醫治療IBS-D主要側重于緩解主要癥狀[5],本研究用自制中藥硬膏熱敷對35例IBS-D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選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診于河北省中醫院的70例診斷為IBS-D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3例,女12例,平均(36.69±11.93)歲;平均病程(2.31±1.48)年。治療組男20例,女15例,平均(37.03±12.44);平均病程(2.55±1.4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羅馬Ⅳ診斷標準,即反復發作的腹痛,近3個月內平均發作至少每周1日,伴有以下2項或2項以上: 與排便相關;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伴有糞便性狀(外觀)改變。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IBS-D診斷參考Bristol糞便性狀量表分型:>1/4(25%)的排便為Bristol糞便性狀6型或7型,且<1/4(25%)的排便為Bristol糞便性狀1型或2型。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中肝氣乘脾證標準,主癥:①腹痛即瀉,瀉后痛緩;②發作與情緒變動有關。次癥:①腸鳴矢氣;②胸脅脹滿竄痛;③腹脹不適。舌脈:舌淡紅或淡暗,苔薄白;脈弦細。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項加次癥1~2項,或主癥第1項加次癥3項,并參考舌脈進行診斷。
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標準,1年內腸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患者自愿參與。
①消化道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腹瀉,如腸道息肉、腸道腫瘤、潰瘍性結腸炎等;②患有影響消化道動力的疾病,如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③患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依從性差或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的患者;⑥對治療藥物過敏者。
口服匹維溴胺片(北京萬生),50mg/天,3次/日,三餐進食時用水吞服。
中藥熱膏方藥組成:木香10g、桂枝10g、延胡索10g、白術10g、白芍10g,將以上方藥打成粉末,用生姜汁、陳醋調拌成膏狀,均勻地抹在硬紙膜上,微波爐加熱后取出敷于臍周,覆蓋范圍以上至中脘,下至關元,兩側至天樞為宜,每日一次,每次做30分鐘。
對兩組治療前后以及治療后2個月隨訪時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記錄總結。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關于IBS的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腹痛、腹瀉的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②顯效:腹痛、腹瀉的癥狀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③有效:以上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④無效:以上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
該量表包含5項內容,每項總分為100分,根據嚴重程度分為5級,分別記為0分,25分,50分,75分,100分。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證候療效判定標準中的證候評分表[9],制定相應IBS-D肝氣乘脾證的評分標準。包括腹痛、泄瀉兩項主癥,腹脹、胸脅脹滿、腸鳴矢氣三項次癥。各項分為輕、中、重三個等級,主癥積分分別為2、4、6分,次癥積分分別為1、2、3分,計算各組的積分。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t檢驗,用±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如表1所示: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0.00%,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8.5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如表2所示:治療后及隨訪時兩組積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組下降比對照組更明顯;隨訪時治療組積分比對照組低以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如表3所示: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比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隨訪時治療組的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總療效比較
表2 兩組IBS-SSS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IBS-SSS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P<0.05;隨訪與對照組相比,◇P<0.05。
?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P<0.05;隨訪與對照組相比,◇P<0.05。
?
中醫上認為IBS-D歸屬于“泄瀉”、“腹痛”等疾病范疇,肝郁脾虛為該病的基本病機[10]。素體脾虛,加之平時情志不暢或易惱怒,肝失調達,肝郁氣滯,久而化火,乘本就氣虛之脾,導致脾失運化,濕濁下注大腸而成泄瀉,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腹痛。方中白術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長沙藥解》中云白術可“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泄利。”有研究表明,白術中的某些成分可修復胃腸粘膜損傷,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的合成和釋放,并能調節免疫[11]。白芍味酸,入肝經,平肝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配伍對于治療IBS-D大有裨益。延胡索行氣止痛,《本草綱目》云“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木香行氣止痛。有記載表明桂枝有疏肝作用,《神農本草經》云桂枝可補中益氣,張錫純言桂枝“伐肝即可扶脾”[12]。
本研究用中藥硬膏外敷于臍周,以上至中脘,下至關元,兩側至天樞為限,該部位在解剖上屬于胃腸所在,中醫上覆蓋了任脈、腎經、胃經等經脈的一些穴位,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對胃腸動力及功能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桂枝溫通經脈,配合木香、延胡索等外敷既可發揮其自身功效,又可將其余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經脈運行到全身,達到疏肝健脾,止痛止瀉的目的。該療法結合了灸、藥的特點,效果顯著。
本研究從總有效率、IBS-SSS積分、中醫證候積分等方面與西藥對照組比較,其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隨訪復發率低(P<0.05),綜上所述,中藥硬膏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