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鳳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中醫外感熱病是指感受六淫、癘氣等外邪所致的一類急性疾病的總稱,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1]。張仲景提出針對寒邪所致外感熱病的六經辨證,葉天士、吳鞠通提出針對溫邪所致外感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實現了“寒溫分家”。筆者認為傷寒學與溫病學的形成與時代背景有關,但二者均討論外感熱病,其理論基礎均承于《內經》,溫病學是對《傷寒論》“詳寒略溫”之補充。隨著人類歷史發展,僅靠“傷寒”或“溫病”學辨治體系將不能滿足臨床。寒溫統一,構建系統的外感熱病辨證論治體系,才會使外感熱病的論治更為全面[2];尋求兩者的融匯,才能更精準的指導臨床和教學。筆者擬通過“三維動態辨證”框架的構建,初探寒溫統一,為外感熱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思路。
外感熱病雖有傷寒和溫病的不同,但其病因都包括了六淫和疫癘之氣。萬友生[3]將外感熱病的病因歸為外因和內因兩類,外因包括外五淫毒、外五疫毒,內因包括內五淫邪及內五體質。
外感熱病可從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皮膚或體液等直接或間接接觸侵犯人體?!翱诒侵畾馔ê跆鞖狻保咝岸?,散于空氣,外邪隨呼吸經口鼻氣道侵襲,發而為病?!吨T病源候論》云:“人有因急兇坐席飲啖,而有外邪惡毒之氣,隨食飲入五臟,……乍瘥乍發”。外邪從口腔而入,直犯脾胃及腸道,發而為病。勞累過度,汗出當風,肌腠不固,衛外失司,外邪與人相接觸,乘虛從皮毛入而致病。
仲景之六經辨證認為傷寒除六經傳變外,還表現為“直中”、“合病”及“并病”;溫病學說則認為溫病有病發于表之“新感溫病”及病發于里之“伏邪溫病”,其發展多按衛氣營血順序或上中下三焦順序傳變??偟膩碚f,外感熱病的發生與發展,由表及里、由寒變熱,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實致虛是其基本傳變規律,由里出表,由熱變寒,由虛轉實是其特殊的發展規律。
《醫學心悟》云:“熱者為陽,實者為陽,在表者為陽,寒者為陰,虛者為陰,在里者為陰……?!币虼耍鞍司V”辨證實則以陰陽統表、里、寒、熱、虛、實六綱。
任何疾病過程,均可用八綱辨證進行概括。疾病的發生,其病位不外表、里或半表半里,其病性不離寒熱虛實;其發展,不外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由寒變熱或由熱變寒,由實轉虛或由虛轉實。
傷寒和溫病的辨證體系始終貫穿著八綱辨證的思想:六經辨證之三陽病多見表、熱、實證,三陰病多見里、寒、虛證;溫病的上焦病以太陰肺衛分表熱證為主,中焦病以陽明氣分里熱證為主,下焦病以少陰、厥陰血分里熱虛證為主[4]。故八綱辨證是外感熱病辨治的總綱。
劉蘭英[4]提出從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對外感熱病進行辨證的“三維辨證”方法。筆者參考劉老師的理論模型,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以表、里為綱,結合六經、三焦、氣血、臟腑等為病位;以寒熱虛實及其他病理因素為病性;以疾病各病理階段為病期,構建“三維動態辨證”框架模型,詳見表1。
3.1.1 病位
以“表”“里”為基礎,結合經絡、臟腑、衛氣營血等構成病位。具體如下:邪在表:以表證為特點,包括太陽證、衛分證、上焦衛氣分證等;主要病位有肌表、肺衛。邪在半表半里:以寒熱往來或寒熱起伏等為特點,主要包括少陽證、陽明證等;主要臟腑有膽、脾、胃、腸、膜原、胸膈。邪在里:包括氣、營、血分,上中下三焦、三陰經的病證;涉及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
3.1.2 病期
病期是指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隨著正邪雙方態勢不同,表現為諸多性質互異的病理階段??煞譃椋撼跗冢和庑俺跻u,衛氣抗邪,以邪郁肌表為主要特征。包括太陽表證、衛分表證等。病位多在表,病性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中期:外邪入里,正氣抗邪有力,邪勢亦亢盛的病理階段。包括少陽證、陽明證等。病位主要在里及半表半里,病性有寒有熱。極期:外邪深入營血分,灼傷營血,擾神竄絡,甚則心營損傷,動血耗血。包括營血分證、蓄血證等;病位在里,病性主要為實熱,亦有寒實。后期:邪盛正傷,抗邪無力,邪勢漸退或已退,陰津陽氣及臟腑功能虛衰,尚未恢復或漸復。主要包括三焦所屬臟腑的陰傷虛熱證、陽虛內寒證、寒熱錯雜證及各種余邪留戀等;病位在里,或在余邪留戀之臟腑、經絡,病性屬虛熱或虛寒。
3.1.3 病性
三維動態辨證以寒熱虛實為總綱,結合六淫,痰飲、水濕、瘀血、食積、燥屎等其他特殊病理因素共同構成病性要素。
“三維動態辨證”是由病位、病期、病性三個動態變化的要素共同反映疾病發展過程的。臨床診治外感熱病時,習慣以辨病期為綱領,再將辨病位、病性納入于辨病期之中,也有先定病性,再定病位,或病位、病性與病期結合分析的。現將外感熱病三維辨治框架總結,見表1。
唐某,女,4歲6月。2019.1.9初診?;純?天前受涼后出現咳嗽,夜晚咳甚,初起少痰,后逐漸增多。1天前,患兒始發熱,熱峰38.5℃,汗出不多,服“美林”后體溫可降至正常范圍,昨日至今服用2次“美林”。現患兒咳嗽,痰多,咳時明顯聞及痰音,鼻塞,流清涕,暫未發熱,汗出較多,無煩躁、哭鬧、嘔吐、腹痛腹瀉等,納欠佳,眠可,小便常,大便稍干。查體:形體偏瘦,得神,咽部稍紅,扁桃體無充血、腫大及溢膿,肺部呼吸音稍粗,未及干濕啰音,心臟聽診無特殊,腹軟,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舌淡紅,苔薄黃,指紋淺,色淡紫。
分析:
①病期:患兒鼻塞、流清涕、汗出,外有表寒癥狀;發熱、咳嗽、痰多,有入里化熱之象;舌淡紅,苔薄黃,指紋浮淺,色淡紫,故辨病期為初期。
②病位:邪在表

表1 三維動態辨證框架簡表
③證型:太陽表寒兼里熱實證
④處方:麻杏甘石湯加銀花、連翹等

4日后患兒復診,家長訴其熱退,咳嗽、鼻塞、流清涕等癥狀明顯緩解,仍可聞及痰音,再與麻杏石甘湯酌加紫蘇子、葶藶子等降氣化痰,法半夏、陳皮等燥濕化痰,5日后隨訪患兒已愈。
曾某,女,2歲9月。2019.7.2就診?;純?天前受涼后發熱,熱峰40℃,口服“泰諾林”及物理降溫后體溫緩慢降至37.5℃,伴咳嗽,少痰。今晨5點左右患兒體溫38.7℃,再服“泰諾林”后體溫漸至正?!,F患兒精神不佳,咳嗽,少痰,汗出較多,無鼻塞、流涕、煩躁、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納眠差,小便調,大便2日未解。查體:形體中等,口唇、咽部色紅,扁桃體無充血、腫大及溢膿,雙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濕啰音,心、腹部查體無特殊。舌紅,苔黃,指紋淡紫。
①病期:患兒發熱,咳嗽,少痰,汗出較多,為外有表熱之征;結合舌紅,苔黃,指紋淡紫,故辨病期為初期。
②病位:邪在肺衛之表
③證型:衛分表熱實證
④處方:銀翹散加減

2劑,水煎服,每劑服一天半,少量頻服
4日后隨訪,家長訴患兒服藥1劑之后熱退未發,現患兒精神佳,偶有咳嗽,納眠可,二便調。
綜上,外感熱病的三維動態辨證,是對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傷寒六經辨證及溫病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的繼承和融合,是寒溫統一的勇敢嘗試。三維動態辨證既能反映外感熱病發展的動態變化,又能掌握外感熱病每一證候的特點、每一階段的病因病機、病情病勢及預后轉歸等。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筆者將收集更多的臨床案例,通過科學的統計學分析,不斷完善此辨證方法,為外感熱病的治療提供更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