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兵
(儀隴縣中醫醫院,四川 南充)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種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織炎癥反應的臨床常見病,以上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主。本病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約20%-30%可發展為重癥急性胰腺炎,出現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和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一般認為本病屬于中醫“胃脘痛”“脅痛”“腹痛”“胃心痛”“脾心痛”[1]等病癥范疇。近年來,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廣泛應用,中醫藥在急性胰腺炎治療過程當中在緩解臨床癥狀、減少醫療費用、減少并發癥、縮短療程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其中以“益活清下”[2]理論的提出及臨床應用尤為突出。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搜集整理急性胰腺炎相關文獻83篇,對其治療藥物、治療措施等進行分析總結,以期為臨床更好治療急性胰腺炎提供一定的參考。
1987-2017年的期刊文獻,通過清華同方CNKI系列數據庫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查找。
通過清華同方CNKI系列數據庫,檢索到涉及到急性胰腺炎的中醫類相關期文獻134篇。按照所制定的篩選條件,即文獻錄用標準:(1)所選文獻必須標注其所使用藥物的劑量。(2)文獻中注明應用于急性胰腺炎治療。(3)文獻為大樣本臨床報道類按1次計錄。(4)文獻中存在外治方法的單獨記錄。文獻排除標準:(1)不收錄綜述性文獻。(2)不收錄中藥位數及藥量不明的文獻。(3)排除內服中藥位數超過16位,由于加藥味數過多,該方劑治療的重點就可能發生改變,為了確保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所以剔除。共收錄符合條件的文獻83篇。
對中藥方劑、中藥名稱、外治方法等進行規范化處理后,再按照方劑名、處方藥物、煎服法、給藥途徑、外治方法、穴位名稱等欄目進行分類,然后轉換成Excel文檔。
采用的是PASW Statistics 18統計分析軟件,整個分析過程中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

表1 內服中藥方劑出現次數

表3 內服中藥出現前10位藥物用量

表6 穴位歸經、次數統計表

表2 內服中藥味數、次數及其功效歸類表

表4 灌腸藥物味數、次數及其功效歸類表
表1顯示:口服湯劑以清胰湯、大柴胡湯出現次數最多,兩方均具備通里攻下的功效,兩方均含有柴胡、大黃、白芍、黃芩;表1方劑中大多有大黃。表2顯示:口服藥物按其功效出現次數居于前5位的依次是瀉下藥、清熱藥、補虛藥、理氣藥、活血藥。表3顯示:口服單位藥出現次數居于前十位為柴胡、大黃、枳實、厚樸、芒硝、黃芩、白芍、木香、桃仁、延胡索;所有藥物平均藥量10-15g,最大用量大黃50g、芒硝30g、枳實25g、厚樸25g,重用大黃、芒硝以通腑攻下。表4顯示:灌腸藥物按其功效出現次數居于前4位的依次是瀉下藥、清熱藥、理氣藥、化濕藥;出現次數最多的單位藥大黃(15)、芒硝(11)、枳實(8)、厚樸(9)。表5顯示:外敷藥物按其功效出現次數居于前3位的依次是瀉下藥、清熱藥、活血藥;出現次數最多的單位藥大黃(8)、芒硝(9);外敷藥物多單用芒硝以軟堅瀉下、消腫止痛。表6顯示:穴位以足陽明胃經、任脈為主。由以上的總結分析我們發現以大承氣湯加減在脾心痛(急性胰腺炎)的治療當中被應用于口服、灌腸,以通腑攻下。其于急性胰腺炎的主癥腹痛、惡心、嘔吐、發熱,且多以腹痛為第一臨床癥狀,惡心、嘔吐現代醫學認為于腸麻痹有關中醫學認為腑氣不通所致,其中醫學“不通則痛”的病機相符,因此在治療當中尤以通腑為第一要務。腑氣不通因此在治療當中在攻下的同時注重理氣、以行氣止痛,同時芳香藥物能夠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腸麻痹、恢復腸動力。患者腑氣不通、病情變化,多出現發熱,此時應用清熱解毒類藥物,清熱類藥物多具備瀉下作用;此類藥物多具有現代醫學消炎的功效。脾心痛(急性胰腺炎)病變在臟腑,已入血絡,因此在治療當中應適當加用活血藥物以活血止痛。綜上所述在治療脾心痛(急性胰腺炎)的過程當中應注重通腑攻下、清熱行氣,在藥物的應用當中應注重清熱、瀉下、活血、行氣。中藥外敷以瀉下通腑、行氣止痛,外敷藥物注重芳香行氣、活血止痛,同時注重清熱藥的應用;其于現代醫學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胰腺自身組織消化、水腫,體現中醫學的局部藥物滲透吸收,從而減輕局部水腫、疼痛。中醫治療脾心痛(急性胰腺炎)的過程當中將內服、灌腸、外敷等多種治療手段相結合,從而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表5 外敷藥物味數、次數及其功效歸類表
大承氣湯始見于《傷寒論》,為通腑攻下俊劑、經過兩千多年的臨床運用,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及實驗研究證明其有確切的療效。近年來運用其加減治療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在臨床運用及科研當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臨床診療過程當中我們應當按照辨證論治的精神,對其進行適當的加味。找到本方的最佳劑量及配比關系、最合適的加減藥物,使本方使用更加安全高效,充分發揮其強大的作用,來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