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鵬,張再康,李渡華,楊陽,袁同山,顧作林,邢志峰,李芳,侯芳潔,
鄧國興1*
(1.河北中醫學院,河北 石家莊;2.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月經不調是最常見的婦科病癥之一,也稱月經失調,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等。月經周期異常又分為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中醫對月經周期異常的治療頗有獨到之處。本項目特探尋古今調理月經先期的方藥歸經與配伍規律,以期有效指導臨床遣方用藥。
本研究資料選取宋以后至今的主要婦科醫籍,收集調經的方劑,包括《女科百問》《婦人大全良方》《萬氏婦人科》《女科證治準繩》《女科經論》《沈氏女科輯要》《竹林寺女科秘傳》《婦科心法要訣》《傅青主女科》《婦科問答》《婦科秘方》《張氏婦科》《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等12部婦科醫學專著。
有明確的方劑名稱、藥物組成、藥物用量和主治病癥。共收集調經的內服方劑41首,選取方名、藥物兼備者34首。
排除主治證型不明確或針對性不強的方劑;無藥物組成或藥物組成不完整的方劑;雖有調經的作用,但主治不是調理月經先期的方劑;外用方。
1.4.1 方劑收集
運用傳統文獻學方法查閱古代主要婦科文獻,搜集整理相關治療調經方藥。
1.4.2 數據規范化
將收集到的方劑,以方名、藥名、劑量、主治證型、藥物種類、功用、歸經進行整理規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的標準對藥物進行規范化校正,中藥名進行統一規范,如:當歸、歸身統一為當歸,白芍、白芍藥、杭芍炭統一為白芍,丹皮、粉丹皮統一為牡丹皮,玄胡索、延胡索、元胡索、元胡統一為延胡索,白茯苓統一為茯苓,生地、熟地、大熟地統一為地黃,姜、生姜、老生姜統一為生姜,桂心、桂肉、官桂統一為肉桂,赤芍藥統一為赤芍等等。
1.4.3 數據統計
運用Excel2010軟件,建立microsoft Excel調經方藥數據庫,以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進行藥物之間關系的分析,探索其配伍規律。
收集到的34首治療月經先期的方劑,根據醫籍中的病癥描述,月經先期的證型概括為陽盛血熱、陰虛火旺、氣不攝血、肝郁火旺等證型,其中陽盛血熱證最多(32.3%),其次是陰虛火旺型(20.6%)和氣不攝血型(17.6%);熱證證型共24個,占總數的70.6%。詳見表1。

表1 證型與方劑數量統計
調理月經先期的常用方劑為四物湯加減方、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補益劑,功用以補血、補氣、補陰為主。補益中多配伍清熱藥。詳見表2。

表2 常用方劑統計
運用SPSS技術對34首方藥的數據進行頻次分析。方中總共使用中藥61味,所有藥物出現頻次共為259次。使用頻次在6次以上的有13味藥,占統計的全部藥物的21%,為宋以后至今的主要婦科醫籍中治療月經先期的主要藥物。其中頻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別是當歸、地黃、白芍、川芎、甘草、茯苓、牡丹皮、白術、黃芩、黃芪,為月經先期的核心用藥。82%的方劑中使用了當歸。詳見表3。
在61味藥物當中,補虛藥最多,有14味,清熱藥有12味,活血化瘀藥有10味,共占全部藥物的59%;入血分藥有20味,占全部藥物的33%。藥物使用頻次共有259次,其中使用補虛藥的頻次最多,共為128次,占全部頻次的49%。清熱藥和理氣藥使用頻數分別為40次、34次。詳見表4。

表4 藥物功效分類統計

表3 月經先期藥物頻次統計
月經先期方劑藥物的歸經趨向。將61味藥物的歸經進行了統計,藥物第一歸經的頻次順序為:肝、脾、肺、心、腎。有的藥物專歸一經,有的藥物同時歸幾經,因此對每一味藥物的所有歸經也進行了統計,頻次順序為:脾、肝、肺、心、腎。可見,月經先期方劑歸經趨向主要為肝經、脾經。詳見表5。

表5 藥物第一歸經、所有歸經頻次統計
3.1 熱證是引起月經先期的主要原因古今婦科主要醫籍中月經先期主要分為陽盛血熱、陰虛火旺、氣不攝血、肝郁火旺等證型,其中陽盛血熱證最多,其次是陰虛火旺型、氣不攝血型,熱證證型共24個,將近總數的四分之三。由此可見,辨證月經先期首分虛實。實多責之于陽盛,虛多責之于陰虛、氣虛。陽盛則熱,此是實熱,陰虛則熱,此是虛熱,無論實熱或虛熱,都屬熱證[2],是最易引起月經先期的原因。月經先期是指月經周期提前7天,或20天左右一行,且連續發生2個周期或以上。月經先期與血的運行失常有關。正常情況下,血在脈管中運行而不致溢出脈外。若有熱證,則發生月經先期。血得熱則溢,“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濟生》),“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景岳》),血不能安然行于脈中,反而外溢,就造成各種出血證,在婦科常常表現為月經先期。另一方面,血的正常運行也需要氣的推動作用和固攝作用[3],如若氣虛,無力固攝,則血也會溢出脈外,造成婦科經期未至而出血。
3.2 補益加清熱是月經先期的基本治法調理月經先期的常用方劑為四物湯加減方、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補益劑,功用以補血、補陰、補氣為主。補益中多配伍清熱藥。四物湯藥方最早記載于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藥方則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的記載。四物湯是補血的常用方,可通過補血活血達到調經的效果,婦科主要醫籍中以使用四物湯加減化裁治療月經先期最為廣泛。六味地黃丸源自《小兒藥證直訣》,是滋陰補腎的方劑,方中地黃、山藥、山茱萸三藥補肝補腎,茯苓、澤瀉、牡丹皮清熱泄濕化濁,既補肝腎又清內熱。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是益氣升提的方劑,治療氣虛下陷、氣虛發熱,通過補氣發揮升提氣機、甘溫除熱的作用,可用于婦科氣虛不攝的異常出血。三首方劑主要體現的治法為補益,還常常配伍清熱之法,從而針對熱證的月經先期。
3.3 補瀉兼施是調經方的基本配伍特點治療月經先期常用藥物的分類多為補虛藥、清熱藥和活血化瘀藥。使用頻次最多的10味藥是當歸、地黃、白芍、川芎、甘草、茯苓、牡丹皮、白術、黃芩、黃芪,可以認為是月經先期的核心用藥。其中當歸、地黃、白芍類屬補血藥[4],川芎類屬活血藥[5],四藥是四物湯的藥物組成,為補血活血的基礎方劑,正針對婦女多虛、多瘀的病理特點。甘草、白術、黃芪是補氣藥[7-9],茯苓益脾助陽[10],這組藥可增強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尤其是黃芪,善補肺脾之氣,并且補氣偏于走表,有很好的固攝升提作用[9]。牡丹皮、黃芩均為清熱藥。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退虛熱等功效[11]。黃芩氣寒,能清熱[12]。其他常配伍的清熱藥還有地骨皮(退虛熱)、黃連(清熱燥濕)、知母(清熱瀉火)、麥冬(補陰)、山藥(補陰)等。雖然月經先期多為熱邪所致,但縱觀古今醫籍所用方藥,并不一味瀉火清熱,而是謹記“女子以血為本”,經帶胎產均有賴氣血的充盛,因此處處顧護女子氣血,在補益女子氣血的同時清利濕熱,活血化瘀,可謂補瀉兼施。
3.4 肝脾是月經先期關系最密切的臟腑
所用藥物歸經方面,多歸肝經、脾經。肝主藏血,因此說“肝為女子之先天”。肝內必須貯存一定的血量,用以制約肝陽氣的升騰,以免陽氣過亢。肝的藏血,還可防止出血,調節外周血量[6]。若肝不藏血,肝陽太過,可引起婦科異常出血,比如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可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防止溢出脈外。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氣血充盈,氣的固攝功能就強,血液就不會溢出脈外導致出血;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虛虧,氣的固攝功能就弱,血液就容易溢出脈外而導致出血。因此,肝脾二臟是與月經先期關系最密切的臟腑。調經的同時,應注意調理肝脾,疏肝補脾。
綜上,熱證是引起月經先期的主要原因,補益加清熱是月經先期的基本治法,補瀉兼施是調經方的基本配伍特點,肝脾是月經先期關系最密切的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