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平,黃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神經外科,重慶)
護理行為貫穿于患者手術、治療及康復全過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醫院的醫療質量與聲譽,甚至對醫院品牌和競爭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護理質量是臨床護理管理的永恒主題。研究表明[1],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存在制度模糊、難以對護理工作進行準確量化考核等缺點,并不能有效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對護理質量的提升也十分有限。而基于“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的量化考核制度由于對具體護理問題進行專項梳理、培訓及質控,不僅能夠提升護理質量,而且能夠對護士工作質量進行客觀反應及評價。基于此,我科自2018年1月起,采取“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量化考核管理模式,取得不錯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擇我科30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如下:工齡:2-20年;主管護師5名,護師15名,護士10名;年齡22-50歲;本科25名,大專5名。根據制度實施時間將研究分為實施前的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為對照組;實施后的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為試驗組。
入選本研究的患者均為顱腦外傷、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腫瘤、動脈瘤、腦積水患者。入選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2018年1~12 月收治符合條件患者284例為觀察組,男201例,女74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6.3±5.8)歲。其中,顱腦外傷 118例,高血壓腦出血114例,顱內腫瘤2例,動脈瘤20例,腦積水34 例。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條件患者300例為對照組,男199例,女101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7.5±6.1)歲。其中,顱腦外傷106例,高血壓腦出血131例,顱內腫瘤3例,動脈瘤32例,腦積水28 例。兩組護理人員一致,護理的病種及疾病嚴重程度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護理質控模式,即由護士長及高年資護士承擔質控任務,主要采取集中定期檢查和護士長隨機抽查的方式。試驗組采取“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量化考核管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 構建“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量化考核體系
成立護士長-“零容忍”專項質控組長-科內護士三級專項質控小組,專項質控組長由1名資深護擔任。小組成立后,由護士長根據前1年質控出現的問題,梳理出扣分比重最重的前20個細項,通過查閱文獻,并組內討論各項細則,確保項目覆蓋全面,評價客觀。在初步完成量化考核制度制定后,在科室內進行1個月的試運行,質控小組長負責收集試行期間的反饋情況,并據此對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經過試運行后,“零容忍”專項細則及扣分情況見表1。
1.2.2 量化考核方法
制定完前述“零容忍”專項質控細則后,首先組織全科護士進行培訓學習,詳細說明每項評分指標的意義及賦分情況,重點說明扣分方法。然后,在護士長參加并負責情況下, 由質控組長每天根據表1所示方式對護理質量進行監督,每日晨會進行反饋,提出整改意見,并持續跟蹤整改情況。每周做好提醒、指導、并記錄,并每周將檢查情況匯總上傳護士長。護士長月底匯總,并將考核分值與責任護士績效兌現,科內公示績效結果。
1.3.1 實施前后護理質量的比較
護士長及質控小組長每月根據《醫院護理質量考核評價標準》,對護理人員基礎護理、分級護理、護理文件書寫、急救藥品、圍手術期護理、專科護理、消毒隔離等8個內容進行量化考核,每個單項總分均為100分,并計算全年平均分值。
1.3.2 實施前后患者對護士滿意度的評價
采用我科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護理對待患者態度評價、護理能力評價、護理對患者人文關懷3個方面。均設置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3個等級供患者選擇。由質控小組長負責采用統一語言進行調查。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100%。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兩比較用 LSD-t 法,率和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或 Fisher 確切概率法,當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表明,“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實施后,基礎護理、分級護理、護理文書書寫、急救藥品、圍手術期護理、專科護理及消毒隔離8個方面護理質量較實施前評分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為99.3%,對照組為8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零容忍”專項質控細則
表2 兩組護理質量的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質量的比較(±s)
注:*表示兩組比較P<0.05.
?

表3 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的比較(n, %)
顧名思義就是零度容忍, 不能容忍。我國也在許多部門推行了“零容忍”,而在醫學界提出了注射用頭皮鋼針“零容忍”、醫院感染“零容忍”、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零容忍”[2]。然而,目前對“零容忍”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主要是指醫療服務場所中,任何對醫務人員進行暴力或侵犯的行為都是不可被接受的,即暴力和恫嚇將不再被醫務人員所容忍,但排除精神健康不穩定者。
“零容忍”政策起源于美國,應用于不被接受的特定的行動或行為,最早應用于毒品、犯罪,最近應用于對學校行為不當的學生的處理。最近許多政府和衛生保健組織提倡“零容忍”政策,包括大不列顛哥倫比亞職業健康和安全醫療局、英國國家健康服務中心(NHS)、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健康局及國際護理理事會。盡管無證據顯示“零容忍”政策在衛生保健系統里是有效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零容忍”政策可以緩解醫療保健系統里的暴力問題。而我國,醫療領域的“零容忍”政策大多集中在醫護暴力傷害事件方面[3,4],少有研究將其納入護理質量質控量化考核。
護理質量量化考核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環節,客觀公正的質控及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而且能夠提升護士工作的積極性,也是推動護理管理不斷改革和完善的重要基礎。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雖然也具備前述特點,但是大多內容空洞,無完善的持續改進措施,故不能達到提高護理積極性和自主性的目的[5]。
本研究建立的“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量化考核體系,首先是基于具體問題的持續考核和改進措施,能以準確的數據來體現護士護理工作的具體質量,具有公開化、透明化的特點。而量化考核的核心正是要求評價內容可量化[6]。例如,李寶妤等[7]對全員參與護理質量管理的實踐效果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參與質控的主觀能動性,從結構、過程、結果三個維度全方位完善護理質量的管理體系,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及患者和醫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該研究中護理管理的特點就在于考核指標可量化。而黃央等[8]對內分泌科護理工作不僅進行了量化考核,而且將考核結果與評級及薪酬分配進行掛鉤,極大的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差錯率的發生。量化考核的優點首先在于護士可自行對照考核內容,自我糾正不足之處,而護理管理者也可通過每日、每周及每月的質控數據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的問題,以此明確護理管理的重點,對后期護理資源的合理配置也起重要的提示作用[9-12]。而本研究中,基于“零容忍”的質控管理體系,不僅具備前述特點,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會通過持續的反饋、改進及再評價方式,不斷促進護理質量的提升,即考核、教學及管理一體化。結果表明,護理質量較前明顯提升,也顯著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因此,“零容忍”專項質控活動能顯著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