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君
(揚州市中醫院藥劑科,江蘇 揚州)
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屬于臨床常用藥物之一,被廣泛用于治療外傷、疾病所致內出血等情況。中醫理論中指出,淤血主要因血行不暢、氣滯血虛所致,通過活血化瘀能夠改善血流流變學及動力學,調節微循環,降低組織器官缺氧、缺血問題,促進患者康復[1]。但是由于活血化瘀藥物種類較多,作用機制各不相同,極容易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不僅影響治療效果,可能對患者造成二次影響。因此,應合理分析處方合理性,保證活血化瘀中藥制劑處方質量[2]。本文以我院收治300例患者為例,分析其開具500張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處方的合理性,內容具體如下。
本次研究時間范圍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選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男150例,女150例,年齡18-90歲,平均年齡(47.5±1.5)歲。總計開具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處方500張。
結合患者基本資料分析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包括使用名稱、用藥頻率、日均費用、藥物利用指數等。用藥頻率=每年消耗劑量/限定日劑量,數值越大,表明用藥頻率越高。日均費用=每年銷售總額/用藥頻率。藥物利用指數=處方用藥總量/(限定日劑量×總用藥天數)。并以《中國藥典》[3]為標準,分析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處方的合理性。
分析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常用藥物名稱、用藥頻率等,同時計算不合理處方占比,分析不合理具體情況。
利用SPSS 20.0 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s表示,通過卡方值、t值驗證,結果以P<0.05反應具有統計學差異。
500張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處方中以丹參注射液、血疏通注射液使用頻率最高,具體情況見表1。
本次500張處方總計發現不合理處方75張,不合理用藥概率為15.00%。其中29張處方為辯證不合理情況,占比38.67%,23張處方為超適應癥用藥情況,占比30.67%,19張處方為溶媒選擇不合理情況,占比25.33%,4張處方為藥物聯用不合理情況,占比5.33%。

表1 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處方用藥情況分析
根據現代分子醫學技術對中藥和方劑的深度剖析顯示,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靶點、多機制等明顯特點,對于存在血淤指證的患者有一定的療效,加之國內中藥材制藥技術的不斷完善和革新,使得中醫治療不再局限于湯劑、丸劑等傳統形式,而是演變出片劑、沖服顆粒劑、注射制劑等新型藥物種類。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臨床研究指出活血化瘀類的中成藥劑長期使用后有較大幾率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可能引發胃腸道黏膜損傷。因此實際使用活血化瘀類制劑時需與健脾益氣類制劑聯合應用,但仍無法避免長期用藥時引發的血氣損傷,必須要嚴格控制整個用藥周期[4]。另外,辨證施治也是我國中醫的基礎理論,實際應用藥物時必須明確評估造成血淤指證的病因和機制,如果未遵照辨證施治原則治療,或未嚴格遵照中成藥說明書給藥,即認定為不合理用藥行為。
辨證不合理是中成藥最常見的不合理用藥行為,在實際臨床診斷時必須明確患者的臨床指征,根據其表現出的虛證、實證、寒證或熱證的情況,綜合考慮應選擇的中成藥注射劑類型。不同血淤指證所選擇的治療藥物也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如患者存在體虛指證,則藥物在活血化淤的同時還必須具備益氣養血的功效;如患者存在體寒血淤指證,則藥物還應具備溫補陽氣的功效;如患者存在氣滯指證,則活血化淤的同時還應通氣活絡。
目前國內對于中成藥注射制劑內成分的研究仍未達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因此如完全按照藥物說明書標準判斷適應證范圍,就會表現出部分片面問題。例如紅花黃色素氯化鈉注射液在說明書中認為治療急性腦梗死為適應證范圍內,但也可用于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骨折外傷等所引起的血瘀證,而這些均處于超適應癥用藥的情況。而根據我國中成藥使用相關指導標準,含有紅花藥材有效成分的注射制劑可以用于血管、骨折等損傷引發的血淤證。由此可見當下國內對于注射用中成藥使用標準缺乏統一的指導意見,需要等待臨床完善后方可進一步劃分超適應癥用藥的范疇[5]。
注射用中成藥在實際應用時也需要溶媒作為載體,但臨床使用時也存在溶媒選擇不合理的情況。例如注射用血塞通應選擇氯化鈉,濃度為0.9%,劑量在250mL至500mL,如此時劑量選擇在150mL及以下,就會導致血塞通制劑溶解不佳,析出的顆粒嚴重阻礙血管粘膜的吸收,還可能粘附在血栓物質上,改變制劑的Hp值,引起嚴重的醫療事故。
中藥方劑通常存在聯合應用的情況,根據配伍原則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但實際應用時可能存在聯用不合理的情況,例如丹參注射劑使用時聯合紅花黃色素氯化鈉制劑,由于兩種注射用中成藥均為活血化瘀方,其治療機制基本相同,聯合應用雖然可以增強臨床療效,但會導致大出血癥狀,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另外,注射用中成藥與西藥聯合應用時也存在不合理情況,例如丹參注射劑與抗凝藥物聯用,同樣存在引發大出血的情況,需要在臨床用藥時慎重選擇。
針對上述活血化瘀類中藥制劑處方不合理情況,應強化管理力度,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應進一步規范化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標準,要求處方開具時必須參照藥物說明書內的劑量標準、推薦療程、適用治療范圍等關鍵信息,同時處方開具時應符合我國衛計委、中藥管理部分的各項指導辦法。其次,在院內建立針對中藥注射制劑的處方監督小組,對科室內開具的各類處方內涉及的活血化瘀制劑合理性進行統一判斷。同時在一定時間內對處方開具情況進行統一點評,對各科室合理用藥情況予以分級評估,對評估優秀科室應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以此鼓勵臨床醫生主動核對處方的積極性。第三,在臨床科室內開展活血化瘀類中藥制劑的培訓課程,需包含當下最新型藥物的相關知識,重點講解制劑的適用證、標準劑量、規范療程等,所有知識應與院內規定相符合,從而避免發生矛盾后醫生無參考標準的情況,進一步提高中藥制劑處方開具的規范化。第四,明確處方不合理的懲處機制,對首次發生不合理的臨床醫生應給予口頭警告,如出現第二次不合理處方,則立即給予物質處罰。
總而言之,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處方尚存在一些不合理情況,應強化管理力度,從而保證患者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