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歡,呂林華,陳碧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二區,廣東 廣州)
隨著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加和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心臟外科手術成為治療許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1]。心臟術后患者最常見的特征為運動能力降低,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延長住院時間,影響預后[2]。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3-5]證實住院期心臟康復治療(Ⅰ期康復)能顯著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術后心肺功能和運動能力,改善術后生存質量,減少術后焦慮、抑郁發生,從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6]。然而目前我院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較低,為提高我院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2018年6~10月,我院心臟外科二區成立品質圈小組,運用品質圈管理來提高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心臟外科二區住院并行心臟手術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8歲≤年齡≤75歲,確診為心臟病患者,在我科行心臟外科手術;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康復運動、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有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肢體功能障礙或視覺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運動及理解能力的疾病。將2018年6月至2018年7月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6.3±11.42)歲;將2018年8月~2018年9月3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6.13±10.84)歲。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情況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由我院心臟外科二區10名護理人員自發成立,包括副主任護理師2名、主管護理師1名、初級護理師7名,圈能力計算為80%;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選舉產生圈長,由科護士長及區護士長作為主導,并邀請心臟外科醫生、醫院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圈外人員參與指導。圈名選定為愛濟同心圈,意指博愛相濟,同心協力,同時根據圈名設計出圈徽,確立品質圈的宗旨、目標及精神。
1.2.2 選定主題
召開圈會,運用頭腦風暴法提出6個待選主題。再運用5M選題法,即根據力所能及、有效可量、需時適中、醫院賞識、圈以自豪共5個方面對待選主題進行評分,最后選出分數最高的主題,即選定“提高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為活動主題,由護理部審批通過并實施。
1.2.3 計劃擬定
制定活動計劃,繪制活動甘特圖。計劃如下:2018年6月15日至6月30日,進行主題選定及計劃擬定;2018年7月1日至7月20日進行現狀調查及目標設定;2018年7月21日至8月1日進行解析及對策擬定;2018年8月2日至9月18日進行對策實施及效果確認;2018年9月19日至10月30日進行標準化、檢討與改進,成果發布。每個階段選定主要負責人,組織小組成員實施。
1.2.4 現狀調查
目前我院心臟外科二區已經開展心臟康復,并制定了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鍛煉計劃單。該計劃單是根據病人的病情、精神狀態、體力、配合程度以及心功能情況等,制定的個體化的康復運動計劃。計劃單內容包括運動范圍、運動類型、運動項目、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并提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同時制定了運動過程中不良反應和突發情況的應急預案,從而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指導患者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地進行康復運動鍛煉,同時記錄患者術后由監護室返回病房后1-5天的運動情況。為了解本科室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我們對2018年6月~2018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30例心臟病術后的患者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發現本科室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僅為35.8%。我們制定了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問卷調查表,通過對未完成康復運動的原因進行分析、統計,發現影響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的原因主要有四大點:宣教不足、質控不足、客觀因素以及主觀因素。根據調查結果繪制出改善前柏拉圖,其中宣教不足、質控不足二項因素達到76%,根據 80/20法則,將這兩項因素選定為本次活動的改善重點。
1.2.5 確定目標
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員能力)=35.8% +( 35.8%×76%×80%) =57.6%,即 目 標 在2018年10月之前將本科室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由35.8%提高至57.6%。
1.2.6 解析、要因確認
運用頭腦風暴法、魚骨圖分析法對選定的兩個改善重點逐一進行分析,分別繪制魚骨圖,并制定末端原因統計表,統計出12項主要的末端原因;針對12項末端原因,采用圈員共識法,即采取投票方式,把投票比例大于或等于30%的末端原因確定為要因,最后確定的要因共5組,即:運動器材不足;指導資料不夠形象、宣教形式單一;缺乏分解動作海報圖;缺乏康復運動流程圖;患者對護士口頭指導動作的理解有偏差。
1.2.7 真因論證
針對選定的5組要因運用品質圈管理的方法分別進行真因驗證。真因驗證結果為:5組要因均為真因。
1.2.8 對策擬定及實施
召開圈會,針對得到的真因,運用頭腦風暴法提出對策,并根據成本、效益、圈能力、重要性等對擬定的對策分別評價打分,最后選定4條對策。①針對運動器材不足,開立運動器材選購清單,經護理部批準,購買多種適宜的運動器材,包括康復球、腳踏車、拉力器、彈力帶等。由護長及護理組長對運動器材進行篩選評估,對每一項運動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培訓、考核。通過篩查評估的運動器材投放病區,并由通過培訓和考核的護士指導患者使用。這一對策不僅解決了運動器材缺乏的問題,各類型的運動器材還提高了患者對康復運動的興趣;②針對指導資料不夠形象、宣教形式單一,我們制定了Ⅰ期康復運動的宣教視頻,每日規定時間在需要進行康復運動的患者的病房內循環播放視頻,讓患者可以跟著視頻示范的動作進行康復運動,并安排護士在旁進行監督指導;③針對缺乏分解動作海報圖和康復運動流程圖,我們把科室相關康復運動按照時間順序做成細致的康復運動流程圖,并制作了康復運動示范動作分解海報,粘貼在病區宣傳墻壁上,讓患者對Ⅰ期康復運動的全部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流程圖找出自己做康復運動合適的時機,對照著分解動作海報進行康復運動,讓每一個康復運動的動作盡量做到位、做標準;④針對患者對護士口頭指導動作的理解有偏差,我們對全病區的護士進行統一培訓和考核,并在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時結合動作分解海報和流程圖親自示范,同時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康復運動計劃的制定,讓患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找出適合自己的康復運動方法和時機,有規律有計劃的進行康復運動鍛煉。
①比較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②比較無形成果,即實施前后圈員解決問題能力、責任心、積極性、團隊凝聚力等。
通 過 對2018年8月 至2018年9月 在 我 科 住 院 的30例心臟病術后的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提高至82.4%。品管圈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效果-改善前數據)÷(目標設定值-改 善 前 數 據)]×100%=[(82.4%-35.8%)÷(57.6%-35.8%)]×100%=213.76%。改善前后柏拉圖對比顯示對策積極有效。
實施前后圈員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服務意識、責任心、工作積極性、團隊凝聚力以及個人能力等評價均得到正向提高。
Ⅰ期心臟康復是指病人在住院5-6天內,醫務人員通過康復評估、運動訓練、提高服藥依從性、健康教育、指導飲食生活等措施對患者進行有目的的干預, 從而達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預防心臟事件的發生[7-10]。我院的心臟康復在不斷發展中,其中I期康復運動更是受到臨床醫護的關注和重視,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院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較低,只有35.8%。本文通過品質圈管理,分析我院心臟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較低的原因,制定改進措施,達到提高患者完成率的目的。品管圈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高,指在同一場所工作的人們,為了分析并解決場所里出現的問題,自發地組成一個活動團隊,成員之間集思廣益,通力合作,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對工作進行改進,從而提高工作質量的活動[11-15]。本文通過品質圈管理方式分析,確定運動器材不足;指導資料不夠形象、宣教形式單一;缺乏分解動作海報圖;缺乏康復運動流程圖;患者對護士口頭指導動作的理解有偏差5組為主要影響因素,根據要因制定相應解決措施,解決Ⅰ期心臟康復運動完成率低的問題,有效將心臟病患者術后Ⅰ期康復運動完成率由35.8%提高至82.4%,目標達成率為213.76%,促進了患者身心康復,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減少住院費用,提高患者滿意度和護理服務水平。同時,品質圈活動提高了護理團隊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服務意識、責任心、工作積極性、團隊凝聚力以及個人能力等,學習了應用頭腦風暴、柏拉圖、關聯圖、魚骨圖等品管手法解決問題,圓滿達成了目標,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