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亞玲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重慶)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神經外科常見的腦血管危重疾病之一,主要是指由于腦動脈瘤管壁破裂后血液迅速游離到顱內蛛網膜下隙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該病發病率高且逐漸年輕化,約占所有SAH患者的85%[2];致殘致死率也極高,有研究顯示aSAH患者入院前病死率約12%,入院后1個月內病死率高達40%[3]。除此之外,aSAH患者還易并發多種其他癥狀,如發生肺部感染、導管相關性感染、再出血等,不僅會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復,而且嚴重并發癥會對患者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脅[4]。文獻報道對患者進行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會減少其并發癥和加速康復[5]。為進一步探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全面系統的細節化護理干預工作對aSAH患者恢復和預后的作用,本研究選擇本院30例aSAH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SAH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15例。觀察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53.19±4.11)歲;平均動脈瘤直徑(12.32±1.72)mm;治療方案:開顱動脈瘤夾閉6例,介入栓塞3例,保守治療6例。對照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54.13±6.27)歲;平均動脈瘤直徑(12.91±2.54)mm;治療方案:開顱動脈瘤夾閉7例,介入栓塞2例,保守治療6例。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腦CT及腦血管造影DAS診斷為aSAH;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發病前患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②合并肝、腎等臟器病變或嚴重感染者;③提供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后在正確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發展情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疾病知識宣教,減少聲光刺激和精神刺激等影響顱內壓升高的因素,避免動脈瘤再破裂。觀察組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實施細節化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細節化心理干預:了解不同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情況,與他們進行合理且具目的性的溝通,緩解焦慮恐懼情緒,增強其信心,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②細節化飲食干預:給予患者足夠營養支持,發病后禁食24h后可提供流食,注意保持其體內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減少復發;③細節化環境干預:保持住院環境整潔清凈,保證空氣流通良好,溫度適宜,減少探視避免噪聲和減少光線刺激,降低顱內壓;④細節化肺部感染干預:對昏迷或意識模糊患者應定期徹底清理痰液,定期傷口換藥,定期對導管消毒,密切注意患者體溫變化和各項血象指標,若發現有肺部感染應立即抗感染治療;⑤細節化壓瘡預防及排便干預:患者康復初期需臥床靜養,護理人員應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并適當對身體常壓床部位輕柔按摩,預防褥瘡感染;并且臥床時間增加會導致腸蠕動減慢,減少排便,可能會造成腹內壓增加引起再出血,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食用促排便的食物并引導其按時排便,或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輕度導瀉劑。
①記錄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導管相關性感染、再出血發生率;②采用神經功能康復(GOS)評分、生存質量(KPS)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半年后預后情況,三項指標分數越高均表明預后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導管相關性感染、再出血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總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出院半年后預后相關指標如GOS評分、KPS評分及ADL評分均明顯升高,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半年后預后指標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半年后預后指標評分比較(±s)
?
aSAH屬于腦血管意外三大事件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及高致死率的特征[6]。即使有機會在初次出血后存活下來的患者也常常伴隨著并發癥的威脅,嚴重影響其預后康復,其中術后再出血是最為常見且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據報道病死率達40%,常見原因多為患者情緒激動或劇烈咳嗽引起的顱內壓升高所致[7]。除此之外,肺部和導管相關性感染等也是aSAH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由于患者病情嚴重,在住院期間臥床時間較長,并且大多數患者常表現為意識昏迷,不能自主呼吸,使其成為肺部感染高危人群;同時由于患者術前術后留置導管較多,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風險也較高,大大增加了患者預后康復的難度[8]。因此,系統全面的專業化臨床護理至關重要。本研究采用的細節化護理干預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個性化管理,科學合理、細致全面的對患者實施心理、飲食、環境和感染預防等多方面護理,結果表明相較于常規護理,該護理干預模式顯著減少了患者發生再出血、肺部感染、導管相關性感染等并發癥的機率,護理效果明顯,也為良好預后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患者出院后康復過程中護理人員繼續對其進行細節化護理干預,進行術后恢復指導,建立個性化護理檔案, 定期隨訪,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積極溝通,囑咐其定期復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出院半年后神經功能康復、生存質量及日?;顒幽芰黠@優于對照組,表明細節化干預模式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后,疾病恢復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aSAH患者住院治療中和出院康復時期實施細節化護理管理干預,療效良好,不僅能夠減少住院期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還能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更加適合在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