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丹丹,周彥芝,童英,陳菊梅,張澤群,張家林*
(1.西安市中心醫院,陜西 西安;2.西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腦血液循環障礙所致,50~60歲以上人群屬于高發人群,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失語,隨病情進展,可導致患者出現肢體偏癱、急性昏迷,甚至死亡。本病作為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以其高發病率、病情變化快、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并發癥多、后遺癥多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1],其后遺癥也給患者身心帶來巨大壓力和社會經濟負擔[2-3]。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積極正確治療的同時,如何更好的維系急性腦梗死患者身心健康,收獲更好的預后,減少并發癥、后遺癥發生,是醫療護理工作者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護理方式更加多樣,人文關懷更加突出,心理護理健康干預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診療護理過程中,科學運用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策略,做好患者身心護理工作,緩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減少患者焦慮、不安、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以提升臨床療效[4-5]。以下是對重癥監護室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護理策略的研究,意在掌握心理護理應用效果,明確心理護理應用價值。
所有病例均收集自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80例。納入標準:(1)經顱腦MRI、顱腦CT檢查、臨床表現確診為ACI;(2)無梗死后出血傾向。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者;(2)合并心力衰竭者;(3)合并肝、腎器官功能障礙者;(4)有認知、心理、精神障礙者;(5)臨床資料不真實、不完整者。
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齡46~78歲,平均(63.1±2.6)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3例,初中4例,高中39例,大專及以上34例。按隨機數字表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注意事項,遵醫囑予相關檢查及用藥、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策略,實施心理護理。①成立心理護理健康干預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成員均為高年資專科護士,且接受專業護理培訓,知曉護理實施的內容、目的、意義等。②建立在院監控體系:護士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鑒于急性腦梗塞患者可能存在的行為及不良情緒,首先對其開展心理評估,根據患者的心理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贏得患者新人、配合、理解,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同時鼓勵患者積極表達內心想法,通過微信群、視頻、海報等多種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普及腦梗死相關知識、注意事項。定期為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整個治療過程及之后的康復治療。③出院延續指導。患者出院時發放院外護理手冊,通過微信群、視頻、網絡課堂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延續性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定期復查,加強康復鍛煉。每2周電話隨訪1次。
①治療依從性判定標準:完全依從-完全遵醫囑用藥、運動、飲食,無抵觸情緒;基本依從-基本遵醫囑用藥、運動、飲食,偶有抵觸情緒;不依從-完全不遵從醫囑用藥、運動、飲食,抵觸情緒嚴重。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心梗、胸部感染、褥瘡、關節攣縮等。
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2周的舒適度評分[6]:采用簡化舒適量表,包括環境舒適(4項)、心理舒適(9項) 、生理舒適(8項),以1~4級評分法評定,分值越高表示護理越有效,舒適度越高。
本次臨床觀察所有數據結果均錄入Excel進行整理,采用SPSS 26.0統計學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快速發展,新的治療護理手段層出不窮,急性腦梗死患者(ACI)的死亡率較前有所降低,但伴隨的心梗、胸部感染、褥瘡、肌肉痙攣為主的功能障礙等伴發癥,肢體活動障礙等后遺癥,仍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極大地降低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7]。急性腦梗死患者大部分發病急、意外、病情危重,年齡低齡化趨勢,由于對該病的了解程度不夠,均造成急性腦梗死復雜、多變的心理狀態,患者自身的態度往往較為消極,尤其是當治療一段時間后自身狀況并沒有發生明顯改善時,患者極易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相關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多數急性腦梗死患者存在焦慮和恐懼問題、急躁和憤怒、抑郁和絕望情緒,并上述情緒存在交叉,多重情緒重疊。此外,突然發病、長期康復的過程,家屬也容易產生焦慮、放棄等負面情緒[8]。
臨床中常規護理多為經驗性施護、常識性護理,護理內容較單一,仍以傳統意義上的藥物治療以及常規護理為主,無法滿足患者實際護理需求,極易忽視患者的心理狀況,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核心內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治療體系和護理體系也不斷出現了改變,人們對治療和護理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應用新理念指導下的護理方案,對促進患者身心康復,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尤為關鍵。
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策略要求專業護理人員在護理治療中首先對患者進行客觀的心理評估,將評估結果與臨床護理經驗相結合,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以指導護理人員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具有個體化的護理措施。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策略的實施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核心理念,針對患者急性發病后在不同身心環境中產生孤獨、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制定個體化的護理策略,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開展的,增強患者與外界溝通交流意愿,自我尊重,相互尊重,保持患者的社會性,注重患者自身在整個診療過程中充當自我協調者的角色,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不適,滿足患者生理、社會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以期提升醫護診療有效率,提高救治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更好地完成后續康復性診療活動,減少后遺癥。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依從性92.50%明顯低于對照組70%(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12.5%明顯低于對照組32.5%(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舒適度評分(環境舒適度、心理舒適度、生理舒適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策略在急性腦梗死患者(ACI)的應用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舒適度,提高救治療效。
綜上,基于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策略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及康復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依從性,提高舒適度,使患者達到最佳心理狀態,能夠積極配合醫護診療活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少醫療糾紛,對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有重要意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