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義務教育階段“公民同招”第一年,多地搖號入學“塵埃落定”。在某論壇看到一位媽媽說,因為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孩子被搖到了“收底學校”,她哭了一夜……也有家長表示,搖號前后自己長期處于失眠狀態。哭是因為孩子搖進了不理想的學校心有不甘,失眠是因為搖號前的擔憂和焦慮……在義務教育階段“公民同招”的大背景下,家長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理性面對搖號結果,為孩子下一階段的學習賦能?
2020年,各省基礎教育系統陸續實施“公民同招”政策,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同步招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從國家層面來看,“公民同招”有利于緩解資源分配不均衡,是保障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從社會和個人成長層面來看,“公民同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過去民辦學校提前“掐尖”的現象,保障了公辦、民辦學校招生生源的均衡性。同時,“公民同招”政策有望扭轉部分家長跟風式的揠苗助長行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從教育輿情反饋來看,“公民同招”也著實給家長們帶來了困惑。在此之前,部分優質民辦學校、教育集團校一直以其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學模式等因素受到家長們的青睞,為使孩子進入此類學校,家長們往往都因為過度的未雨綢繆而產生焦慮。對于很多家長而言,這種焦慮感在“公民同招”政策實施以后并沒有減輕,而是對“搖號”搖出來的不確定性產生了更深的擔憂。家長之所以會產生對孩子學業發展的焦慮感,其原因之一,來源于過去基層政府多將“升學率”作為績效評估的著力點,導致教育功能在選拔和育人之間失去平衡。這種畸形的績效觀也導致家長們不得不唯分數是從,將學習成績和排名視為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道路。“公民同招”前優質民辦學校的掐尖招生模式、“公民同招”后的隨機搖號模式客觀上加重了家長的被動程度,導致進一步的焦慮。
“公民同招”之所以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原因在于,家長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本身對政策認知就不夠全面,另外政策變遷、疊加又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這一改革對于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尤為關鍵,短期內很多家長將這一時期看作是學生發展的轉折點,甚至產生其他非理性的認知、判斷都是有可能的。從長遠考慮,家長要從政策認知、家庭教育、生涯規劃等層面看待孩子成長,系統地厘清政策認知和家庭教育觀念,客觀看待“公民同招”政策。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公平”不同于“平等”或“均等”,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肩負著消除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使人人都能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責任。從學前教育的“普惠”到義務教育的“均衡”,都體現出教育政策對公平的價值追求。“公民同招”政策看似使一些家境相對優越的學生失去了“直接”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但實際上是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使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都有了一個邊界清晰的空間,滿足學生就近上學的需求,降低大班額現象的出現,緩解教師和家長的壓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家長要了解教育政策的初衷,提升家庭教育支持能力,以適合個體的生涯規劃來轉變“起跑線”觀念。優質民辦學校之所以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家長們競相爭奪的對象,與家長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有關。然而,何為“起跑線”?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對于個體而言,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智,一生都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可以說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若缺乏規劃,可能會處處被動。缺乏合理生涯規劃能力的家長對子女發展的期望往往是不客觀的,甚至是把彌補自身發展的夢想轉嫁到子女身上,過高期望勢必讓教育背負不能承受之重。教育是培養人的重要手段,從宏觀定義來看,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發展,從來不只局限于學校教育。作為兒童生活和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家庭也是人的發展與塑造中的重要一環,但當前的狀況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么嚴重脫節,要么被動跟隨,家長的一些看似“一切為了孩子”的行為多數違背孩子的發展規律,反而是孩子發展道路上的阻礙。
家庭教育須服務孩子健康發展,賦能孩子的持續發展與學習,建議如下——
第一,重視孩子的健康教育。健康是個體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石,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障。但從近年來的統計數據不難發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近視率、肥胖率一直居高不下,公共衛生常識缺乏、健康管理能力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父母對子女健康關注不夠,而是沒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對于部分父母而言,孩子只要無病無災便是健康,但事實上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品德發展。因此,家庭教育中對于個體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重視也很重要,膳食營養、體育鍛煉、常見疾病預防以及基礎的健康安全知識等都值得孩子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其下一階段的學業發展賦能。
第二,重視孩子健全人格養成。孩子的成長遠不是在哪所學校就讀決定的,個人未來的發展也遠不會禁錮于學業成績之中。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肩負著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重大責任,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作為教育者的父母與受教育的子女之間存在親密的人際關系。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活動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如春風化雨、細水長流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是孩子人格養成的基礎支撐。家長在關注孩子學業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他們的個性、興趣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要與學校教育合作,及時有效關注學生的身體、心理和品格培養等各方面的情況,努力營造“平等、溫情、民主、上進”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家庭中能夠釋放壓力,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第三,幫助孩子樹立客觀的目標。家長要與老師一起引導學生發掘自身興趣、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幫助孩子找準自己的定位,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見,確立平等和正確的兒童觀,而不是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不僅能夠掌握良好的認知能力,能夠在學科學習、動手操作、信息掌握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現,同時在認識自我、駕馭自身能力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待完善,家長應與學校合力,幫助學生培養行為管理、自我認同、自我反思、情緒控制等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應對學業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第四,關注孩子的社會性成長。家庭教育決定了個體社會化的初始方向,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的直接場所,個體可以在家庭中直接獲取關于社會的知識、經驗,從社會交往到人情世故,從文化觀念到社會風氣,孩子都能夠在有形和無形中受到家人的影響。不同于學校,家庭中往往帶有更多的煙火氣息,家庭教育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實現社會化成長。當前許多家長忽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性,過度地將孩子禁錮在學業的“牢籠”之中,這樣往往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彈性差,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或是受到一定打擊后,很容易產生社會認知失調,甚至心理崩盤。因此,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定的社交平臺,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發展處理與社會、他人關系的能力,形成處理突發性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