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復學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橋實驗學校的一名九年級語文教師在一次課堂小練習時,問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冠”字應念第幾聲。結果,全班44名學生有28名表示念第四聲。接著教師又追問該班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英文怎樣拼寫,知道者寥寥無幾。由此可見,學生缺乏關于公共危機事件的基本常識。
《新冠肺炎疫區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應對》一文收集到這樣一組數據:從焦慮和恐懼角度調查,有53.49%的學生表示焦慮感較高,有46.83%的學生表達出較強的恐懼感。原因分析是大學生群體社會閱歷尚淺,心理尚未成熟,情緒易受感染。那么,對于比大學生群體閱歷更淺、因青春期更情緒化的中小學生而言,焦慮感和恐懼感會更甚。
在上述背景下,學校應如何開展公共危機教育?在學科育人中進行公共危機教育,又該教些什么,如何教?
在文獻數據庫里求認識。在萬方數據庫搜索“中學公共危機教育”文章成果,只顯示10篇文章。在維普數據庫搜索“中學生公共危機教育”文章成果,符合條件的只有4篇。這些文章共同的主旨是學校的公共危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面臨公共危機教育體系不完整、形式單一、資源不足、制度不全、內容“真空”等問題。提出的解決策略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科學規劃、教育對象全覆蓋、加強學生演練、家校社協同聯動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中學公共危機教育有了一個大而全的認識,但論及具體如何進行公共危機教育,我們仍缺少一個精準的切入點和抓手。
在主流聲音中求指導。在教育部官網搜索欄輸入“公共危機教育”,查找到的最新論述是《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代表:加強公共危機教育 踐行生命至上理念》。這篇文章強調了公共危機教育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公共危機防控下的學校教育使命特殊而厚重,廣大教師應結合學校教育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科學普及、健康習慣等教育,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鍛煉、勞動、探究,實現更有價值的自主成長。學校公共危機教育勢在必行,是轉危為機中必不可少的舉措,它的內容和形式并非“真空”,而是在學科教育中滲透生命至上的理念,同時構建起學校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機制。
在真實危機事件中求思考。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不管作為見證者還是親歷者,學生們都十分需要基于疫情的教育教學內容。此時教師若不注重引導學生解決他們真實的困惑,依舊照搬平常的學校教學模式,僅對學科知識點反復重復,學生不免會對上課產生抵觸情緒。再加上通過電子產品傳播的紛繁信息,他們很有可能陷入恐懼、焦慮、煩躁的情緒中。此時,教育工作者應牢記“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在教學中挖掘本學科的育人功能,并重視跨學科的綜合育人功能,從而將公共危機教育與教書育人結合起來,從中學生缺乏公共危機的教育之困出發,響應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基層學校必須把危機當作一次促進中學生成長的契機,把立德樹人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立足學科教學主陣地,扎扎實實地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公共危機事件時期對學生的保護、教育與引導中,用學科育人的方式助解學生之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教育需要。
在學科育人中融入公共危機教育,其現實背景是公共危機的爆發、順應和解決,指導思想是立德樹人,立足點是危機防控中中學生的實際需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學科生活育人助力中學生獲得公共危機事件的即時信息。教師通過學科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思路和策略,幫助學生獲得順應變局、戰勝危機的生活經驗。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新聞速讀和案例剖析。
學科知識育人助力中學生廣泛了解公共危機事件中蘊含的知識,讓學科知識與公共危機事件產生聯系,從而讓學科學習與實際生活相連。例如,在歷史與社會課上,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認識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從3500年前的盤龍城到近代辛亥革命爆發,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會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數次抗洪,從歷史到現實,多層次、多角度地引導學生認識武漢這座英雄城市。
學科技能育人助力中學生理解公共危機事件的應對措施。教師“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各學科相關的專業技能,有助于學生在公共危機事件中能夠明確應對措施,包括需要什么物資、如何保護自身安全等。例如,在勞動技術課程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設計口罩、制作口罩、送“愛心”口罩等作業任務。
學科活動育人助力中學生找到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成長契機。公共危機事件是磨難,也是成長的契機。學生可以在參與學科活動時,學習如何應對公共危機事件,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方向,達到“行遠成人”的育人意境。例如,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科技賦能,互聯網在戰疫中的作用的調查研究”。
學科思想育人助力中學生緩解公共危機事件的壓力負擔。置身于公共危機事件中,中學生難免背負壓力,因此對學生進行壓力疏導或幫助學生自我疏導是必做的工作。學科思想育人可以成為學生進行自我疏導或學校疏導的窗口。例如,體育健康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師合作開展了“居家親子游戲”實踐活動。

學科文化育人有助于形成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長效機制。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力圖通過學科文化的力量,激發學生自我約束的自律力、自我反思的成長力和自我成長的生命力。這是形成應對公共危機事件長效機制的基礎。例如,在英語學科中,教師讓學生寫“致外國友人的一封信”,引發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與思考。
雖然不在抗疫前線,但教育工作者的危機防控工作從未掉線。學科育人是公共危機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抓住契機,提高學科育人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學生能夠在生活、活動與情境中有效順應、防控并度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