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勞動教育要有效開展起來,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視起來,以新的方式推進立德樹人工作。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要求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為什么“勞動”被頻繁提及?中小學生的“勞動”怎么了?中小學校的“勞動教育”又該如何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各行各業人們的辛勤勞動。”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源泉。同樣,勞動教育對于中小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勞動教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也能促進肌肉的發育,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第二,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習慣,減少他們對成人的依賴心理。第三,勞動教育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智力開發,提高其綜合素質。但在我們身邊卻很少看到熱火朝天、積極向上的勞動場面。大多數中小學生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勞動能力普遍低下,勞動教育嚴重缺失。根源何在?
學校方面,通過對各中小學的調查,我們發現各個中小學都開設有不同程度的勞動教育課程,但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將之作為重點,甚至有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僅僅是形式而已,課表上的勞動課在現實中名存實亡。為全面了解濟南市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我們編制了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調查問卷,發現其中依然有5所學校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占調查總數的24%。
學生方面,我們看到,大部分學生對勞動知識有一定了解,也持有正確的勞動觀念,但對勞動技能的掌握程度嚴重不足。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勞動意識,認為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勞動是父母的事,與自己無關。
家長方面,現在很多家長不是扮演著孩子“引路人”的角色,而是充當著“保姆”的角色,不讓孩子干這,不讓孩子干那,養成了孩子“不應勞動”“不想勞動”的想法與習慣。
觀念層面,應轉變觀念,增強對勞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要想轉變學生的勞動觀念,應先轉變家長和教師的觀念,讓家長和教師明白,加強勞動教育,可以增強學生體質、開發學生智力,要把勞動教育放在跟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清楚國家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學校層面,首先,應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包括對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懂得勞動的重要性,體會勞動的艱辛。其次,課堂上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合作探究、辯論賽、演講比賽等,促使學生產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勞動的積極性。此外,教學模式不應僅局限于課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前往工廠、農田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
家庭層面,家長要積極配合,要樂于、敢于“放手”,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多給孩子講一些勞動模范的經典故事,多給孩子提供勞動鍛煉的機會。比如:讓孩子幫助打掃衛生,收拾自己的房間和學習桌,出門的時候讓孩子幫忙提東西,多帶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等。
社會層面,一方面,應加強勞動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提供勞動教育支持,創辦勞動教育基地,加強勞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