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立榮
(珠海共同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90)
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蒸汽生成系統在各行各業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常見的蒸汽生成系統涉及多個領域,如化工、制藥、烘烤等,可見蒸汽生成系統應用之廣泛。然而,在國家提倡各行各業節能減排、環保增效的熱潮下,這也意味著對新型高效、節能蒸汽生成系統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本文將對新型高效、節能蒸汽生成系統的高效、節能特性及經濟性、維護簡便性進行針對性的探討。
常態水(即1標準大氣壓、常溫下,密度1000kg/m3)通過“CB”專用設備獲得能量,使微觀水分子間距加大(克服范德華力Van De Val force),使得常態水從大分子團(large cluster)變化為小分子團(small cluster),形成“CB”水。該種水在低溫(水分子間形成氫鍵molecular bonds)至55℃之間,不受壓力影響,其狀態亦不會改變。“CB”水機理特點有:
(1)分子間距大:吸熱系數(heat coefficient) α值相比常態水吸熱系數α’大,即相應“K”增大。
(2)分子團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小,并且總表面能量(total surface energy) 是小。
(3)無接觸及化學反應,態的轉變純是物理性(pure physical change) 。
(4)采用動能(potential and kinetic energy)、壓電能(piezo-electric energy)、旋渦能(vortex energy) 、稀土能(rare earth energy) ,結合物理學上流水帶電的基本理論,產生能量來增長水的氫鍵。
按常規冷、熱介質之間熱傳遞皆是通過熱傳導、熱輻射實現的,尤其是冷測介質之間還存在熱傳導、熱輻射過程(例如,各種列管式換熱器),則吸熱時間長,效益不為最佳。
“CB”水“蒸汽發生器”利用“CB”水機理特點,設備內設置了特種噴頭作原子化(atomization)、傳熱盤(板)等。“CB”水通過泵以壓力7~15(bar)壓入,然后經噴頭霧化噴射在吸熱面上,直接及間接進行吸熱蒸發。當然,有部分的熱能同時亦是經輻射熱傳來,藉以增加受熱能。由于“CB”水經原子化,其表面面積(total surface area) 已增大很多,一旦接受了熱能,便瞬間轉化成蒸汽。
與常規換熱設備相比(如列管式、板式、蒸汽鍋爐等,總傳熱系數“K”值考慮了冷介質內的熱傳導、熱輻射、相變等因素,即其計算值是去介質換熱面換熱行程上的平均值),因大大減少或消除了冷介質內的熱傳導、熱輻射過程;加上快速吸熱蒸發,“K”可以視為傳熱初始的最佳定值,顯然對于同類物質的熱交換“K”值得到增大。根據熱交換方程Q=KA⊿tm(Q為傳熱速率,W;K為比例系數,總傳熱系數,W/(m2·℃);⊿tm為兩流體的平均溫度差,℃;A為傳熱面積,m2),故此在“A”值固定,“⊿tm”值設定在一可變范圍內,吸熱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K”的大小。所以,使用該設備就明顯提高了產汽效益。時間相對就短很多。設備簡圖如圖1。

圖1
“CB”水物質與“蒸汽發生器”設備機理是本系統核心工藝原理。
操作基本原理過程是熱載體導熱油經鍋爐加熱到270℃(出口260~265℃),采用泵打入“CB”“蒸汽發生器”夾套中(換熱面積S=8m2),5~10min后,“CB”水經水泵打入設備內噴頭進行噴射霧化(atomization)。在此過程中,自控系統自動根據罐內蒸汽壓力的變化,自動調整水泵噴射壓力,始終保證“CB”水噴射壓力基本恒定在7bar。10~15min設備壓力表與溫度計顯示處于恒定,讀數:壓力-0.7MPa、溫度170℃,即罐內形成了此狀態的飽和水蒸汽。
按此狀態運行1h,系統連續可產飽和水蒸汽1t.
№:以此同樣工藝與相應設備,采用常態水進行對比運行:
在設備壓力與溫度顯示處于恒定下,讀數:壓力-0.7MPa、溫度-170℃,即罐內形成了此狀態的飽和水蒸汽。
按此狀態運行1h,系統連續產飽和水蒸汽0.815t.停機排放水量為 0.185t(溫度 -90~95℃ )。
符號:
熱側:Q1為熱負荷(按1h單位時間、以常態水物質屬性計算,生成1t飽和水蒸汽實際傳出的熱負荷,設定值為:710kW)kW。
冷側:Q2為(CB水)吸熱量kW;Q3為(常態水)吸熱量kW。
CB水(運行):飽和水蒸汽實際測試狀態(產飽和水蒸汽1000kg/h,飽和狀態:t=170℃,P=0.7MPa):
Q2=M2Co2,
M2=1000kg/h(按設定實際輸入流量)
Co2:比焓-查表:2538.47kJ/kg
Q2=1000×2538.47=2538470kJ=705.13kW。
Q1-Q2=710-705.13=4.87kW(系設備熱能損耗 ),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即Q1=Q2。
設備內無飽和蒸汽下的飽和水。
常態水(運行):飽和水蒸汽實際測試狀態-產飽和水蒸汽815kg/h,飽和狀態:t=170℃、P=0.7 MPa,存在此飽和蒸汽下的飽和水。
Q3=Q3’+Q3”
Q3’:飽和狀態下的吸熱量,Q3”:飽和蒸汽下飽和水的吸熱量。
飽和蒸汽:
Q3’=M3xCo3
M3=815kg/h (實際蒸發量)
Co3比焓-查表:2538.47kJ/kg
Q3’=815x2538.47= 2068853.05kJ=74.68kw
飽和水:
Q3”=M3’Cp(T2-T1)
M3’=185kg/h, Cp:查 表 -4.339kJ/kgk,T2=95℃、T1=55℃
Q3”=185x4.339x40 = 32108.6kJ = 8.92kw
則:單位時間總吸熱量
Q3=Q3’+Q3”=574.68+8.92=583.60kw。
Q1=Q2>Q3
根據Q1=Q2=705.13kW,Q=KA⊿tm,計算“K”值
A=8m2、⊿ t1=270℃-55℃=215℃,⊿t2=260℃-170℃ =90℃
⊿ tm=215-90/ln215/90=143.55
705130=K×8×143.55,K=615.4(W/m2·℃ )
查閱換熱相關手冊“K”實驗數據統計范圍,常規油水換熱總傳熱系數“K”值一般取值在100~600范圍內(在使用常規設備作熱交換時,工程上一般保守取值為450~500,尤其是當介質有相變時,取值要更低一些)。
同時,又據Q1=Q2>Q3。
得到結論一:“CB”水“蒸汽發生器”設備與CB“水”機理是完全成立的。二者機理的結合,通過換熱總傳熱系數“K”的提高,大大提高了產汽效益。具體能效計算如下:
根據數據:CB水-飽和蒸汽生成量:1000kg/h;
常態水-飽和蒸汽生成量:815kg/h,飽和水生成量:185kg/h則在不考慮飽和水利用,主要以飽和蒸汽為使用需求的前提下。
能效提高:ψ=185/815×100%=22.69%
相應反之,在同一飽和蒸汽需求量之下,即其能耗降低 22.69%。
這是常態水采用“CB”水“蒸汽發生器”作為熱交換設備才有的能效與相應能效提高率。如果采用常規熱交換設備,很顯然其能效率會更高一些。
得到結論二:CB水與常態水只是在分子團大小上有改變,即是分子間距的改變,系水物理狀態的微觀變化。這種克服范德華力所做的功可視為物質密度的微觀變化(變小),即沒有顯熱的表現,從上實驗結果與換熱量計算結果來看,也沒有或可忽略不計潛熱。所以在工程換熱計算時,在同一初始條件下,1tCB水生成1t飽和水蒸汽所需吸收的熱量與1t常態水生成1t飽和水蒸汽所需吸收的熱量是相等的。
從投入成本來看,常規換熱設備構成有管板、換熱管、配套大型法蘭等,加上制造工藝煩瑣,則相應造價與維護成本高;“CB”水“蒸汽發生器,設備構成中沒有管板、換熱管、大型法蘭等,則制造工藝簡單,相應造價與維護成本也會低很多。再者,從產汽能效來看,前面已闡明。綜上所述,無論從經濟性,還是從系統運行操作與維護簡便性上看,都有較大推廣、運用價值;從社會的需求來看,新型高效、節能蒸汽生成系統是蒸汽生成系統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