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中國革命歷史既是一部長期不懈奮斗的英雄史詩,又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國夢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是我們應當共同守護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影視劇制作公司圍繞黨史軍史國史,通過制作主旋律的優秀紅色影視作品,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目的。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創新發展廣東紅色影視劇可謂正逢其時,大有可為。
一、紅色影視劇是開展中國革命歷史教育的生動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1] 深入開展中國革命歷史研究、學習和教育活動是一項具有全局意義的基礎性、長遠性工作,擔負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任務。但長期以來,中國革命歷史研究、學習和教育活動存在著一些怪現象:有的自視正統,盲目清高,鉆入象牙塔里,埋進故紙堆中,曲高和寡,不接地氣;有的居高臨下,空洞說教,語言生硬,言之無物;有的照抄照搬,生拉硬扯,挖掘不深,解讀膚淺;有的流于模式,形式刻板,或落入俗套,庸俗媚俗。這就造成中國革命歷史研究、學習和教育活動的形式、內容大多親和力不夠、鮮活度不足、貼近性不強,效果不佳。為此,必須創新發展方法手段,把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嚴肅性與教育活動的多樣化、大眾化有機統一起來,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之中發揮中國革命歷史鼓舞人、激勵人、培育人、塑造人的正能量。
影視劇是一種喜聞樂見、老少咸宜的藝術形式。制作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民族復興而開展的革命斗爭偉大歷程的紅色影視劇,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拍攝的紅色影視劇數以萬計,其中有許許多多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如反映近代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風云》;反映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孫中山》《大浪淘沙》《怒潮》;反映土地革命戰爭的《閃閃的紅星》《建軍大業》《長征》;反映抗日戰爭的《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亮劍》;反映解放戰爭的《巍巍昆侖》 《南征北戰》《解放》;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上甘嶺》《英雄兒女》《較量》,等等。它們既是中國影視劇園地里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也是開展中國革命歷史研究、學習和教育活動的寶貴資源與生動教材。
二、創新發展新時代的紅色影視劇意義深遠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根本遵循。創新發展以中國革命歷史為主要題材的新時代紅色影視劇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一是有利于強化黨領導一切的思想認識。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學民,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打著“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旗號,披著所謂“普世價值”的外衣,不遺余力地向我國販賣其價值觀,肆意攻擊、抹黑我黨我軍,在意識形態領域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與我殊死較量,目的無非是妄想通過虛無歷史、滲透洗腦來動搖黨領導一切的根基。創新發展紅色影視劇,教育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絕對服從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擁護核心、維護核心、看齊追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聽黨話,始終不渝跟黨走。唯有如此,才能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得以實現。
二是有利于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走向勝利、走向輝煌的精神保障,是我們世代傳承的紅色基因,也是戰勝困難、抵御誘惑的決定性因素。隨著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到極大的沖擊。一些領導干部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錢,理想缺失,信念淪喪,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巨大危害。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共產黨人必須常補精神之“鈣”,防止得“軟骨病”。[2] 創新發展紅色影視劇,宣傳革命先烈對黨對革命無限忠誠,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的理想信念而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和感人事跡,教育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只有補足精神之“鈣”,站位才會高,眼界才會廣,心胸才會更寬闊,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浮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保證紅色基因“不突變”。
三是有利于培塑深厚的愛國情懷。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都有賴于對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的強烈認同所形成的愛國情懷。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早已深深地融入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之中。幾千年來,愛國主義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滋潤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若星河的民族群英,鑄造了自強不息的民族之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3] 當前,國內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現象沉渣泛起,有的妄自菲薄,缺乏信心,“言必稱希臘”,宣揚西方價值觀,否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有的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全盤否定我黨我軍的歷史;有的沽名釣譽,隨意歪曲、詆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肆意丑化、惡搞英雄模范人物。創新發展紅色影視劇,教育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認清中華民族雖歷盡滄桑與磨難,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依靠的民族之魂正是由優秀文化傳統所生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激愛國之情,樹衛國之志,堅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實現強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四是有利于繼承優良的革命傳統。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優良制度、作風和方法,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它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本色和作風,閃耀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光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實現強國夢的重要力量源泉。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4],要堅持用“革命傳統鑄魂育人”,傳承好革命先烈的紅色基因。[5] 創新發展紅色影視劇,教育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銘記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光輝歷史,汲取蘊涵其中的紅色基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自覺抵制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和侵蝕,永葆紅色江山“不變色”。
三、豐富的革命資源為廣東紅色影視劇提供了有力支撐
廣東省山川秀麗,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十分豐富,革命資源更是得天獨厚。南粵大地走出了孫中山、廖仲愷、彭湃、葉挺、葉劍英等眾多紅色名人名家,留下了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涌現了無數革命先烈與氣壯山河的英雄壯舉。這里是近代中國革命的發源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清朝封建王朝,領導了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大革命時期,這里是革命的大本營、北伐的出征地,第一次國共合作在此形成,建立了黃埔軍校,發動了兩次東征陳炯明,以及省港大罷工,開設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重要地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爆發了海陸豐起義、廣州起義等武裝起義,開展了贛粵邊、閩粵邊紅軍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主要活動區域,中國共產黨在東江、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建立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先后發起衡寶戰役、廣東戰役、海南島戰役、萬山群島戰役等,解放了廣東大陸及沿海島嶼。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廣東人民進行長期的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在南粵大地留下了許多革命文物、戰斗遺址和紀念場地,包括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要戰役戰斗的遺址和發生地,重要黨史人物和革命先烈的故居、舊居、活動地等。這些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是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是我黨我軍性質、本色和作風的結晶。一樁樁史事、一位位英模、一次次戰斗、一幕幕情景、一個個遺址、一座座豐碑……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激人奮進。不僅銘刻下我們黨、國家、軍隊和人民曲折前進的艱苦歲月,而且展現了廣東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承載著無上榮光的紅色傳統和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是一筆寶貴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據有關數據統計,廣東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共擁有7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2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54處省級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范點等。這些都是開展中國革命歷史研究、學習和教育活動的“富礦”,同時也為制作紅色影視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動力源泉。長期以來,以廣東革命歷史為題材的紅色影視劇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如《辛亥革命》《孫中山》《非常大總統》《廖仲愷》《廣州起義》《彭湃》《三家巷》《叱咤香洲葉劍英》《刑場上的婚禮》《香港大營救》《獨立大隊》《蝦球傳》《羊城暗哨》,等等。
四、幾點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聯組會上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意識形態重要陣地的文化藝術、社會科學,更需要靈魂。靈魂凝鑄于歷史。”強調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6] 結合廣東省的地域、歷史、文化特點,為創新發展廣東紅色影視劇,實現用“古色(人文資源)吸引人、綠色(自然資源)留住人、紅色(革命資源)教育人”的目的,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顯著優勢,為此要“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7]。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斗的崢嶸歲月和光榮業績,如同一幅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將此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是制作紅色影視劇的出發點。為此要緊密結合實際,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積極挖掘、開發和用好紅色資源,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影視劇的形式進行廣泛傳播,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二是突出反映特色鮮明的紅色題材。基于廣東革命的特點,歷史階段應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主,兼顧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比如,梅州大埔是廣東省首個原中央蘇區縣,全國重點革命老區,三河壩戰役的主戰場,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所在地,紅色革命資源相當豐富。又如,汕尾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全國13個革命根據地之一,1927年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汕尾全市873個村(社區)中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認定的革命遺址就有617處。再如,韶關南雄是革命老區,也是原中央蘇區縣,毛澤東、朱德曾在此指揮過著名的南雄水口戰役。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這里是中央蘇區中央分局的主要活動區域,項英、陳毅等率領贛粵邊紅軍游擊隊浴血奮戰。對于這些富有本省地域特色、在中國革命史上又占有一席之地的紅色資源,需要重點加以開發,挖掘其中精彩的故事,通過影視劇里經典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動人的情感來展現黨和國家所走過的光輝歷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讓人民群眾在光與影的世界里更好地了解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革命先烈的英雄壯舉,從而打牢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整合優質資源打造精品力作。實踐經驗表明:創作一部堪稱精品的紅色影視劇,深厚的革命資源是基礎,優秀的選題策劃是前提,一流的制作團隊是關鍵。切不可貪大求多追全,要在精字上做文章、下功夫,遴選權威的黨史軍史專家參與學術撰稿和史實把關,聘請富有制作經驗、實力雄厚的影視公司參與拍攝,真正做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比如,中共梅州市委曾于2017年三河壩戰役九十周年之際組織召開了大規模的學術研討會,隨后組織拍攝了兩集文獻片《血戰三河壩》。但因受時間、人員、經費等條件所限,這部文獻片立意和深度明顯不夠,沒有很好地反映朱德率起義軍在三河壩戰役中所表現出的革命精神,甚至連三河壩戰役的歷史地位也沒有完全展現出來,無法稱得上是一部優秀作品,只能在當地電視臺播出,沒有達到應有的宣傳效果。為打造“三河壩戰役精神”,更好地宣傳三河壩、擴大影響力,2018年底,梅州市委宣傳部決定拍攝四集文獻片《從井岡山到三河壩》,邀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的黨史軍史專家擔任學術顧問,研究確定該片的定位和結構,并負責文字撰稿;聘請曾多次策劃、制作、國家重大題材制作的華夏傳記(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抽調精兵強將到現址用4K高清設備拍攝,并由中國紀錄片資深導演、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褚嘉驊擔任總導演。正是有了權威的專家隊伍和一流的制作團隊,該片于2019年9月順利殺青,在國家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專家評審中受到高度稱贊,計劃在中央和省級電視臺播出。這也必將有力推動三河壩鎮、大埔縣乃至梅州市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對于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推出多種載體形式的系列紅色影視作品。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既給紅色影視劇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單純說教、模板式的紅色影視劇已經越來越不能吸引人,反而成為中國革命歷史研究、學習和教育活動中備受詬病的一種形式,徒增抵觸情緒,讓人敬而遠之,不信不看官修正劇;而那些渾水摸魚、雞鳴狗盜、顛倒黑白的戲說鬧劇,卻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大行其道,廣受追捧。為此,在創新發展紅色影視劇時,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高度重視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既要發揮新媒介的傳播作用,又要廣接地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講好紅色故事。應把革命史研究的學術性、影視劇創作的藝術性與大眾化有機統一起來,既要追求“思想的盛宴,學術的殿堂”,又要富有“泥土氣息、平民味道”;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防止板著面孔說話、唱高調、教訓人,還要反對一味迎合、搞噱頭、媚俗化,使紅色影視劇既不失學術品位,又讓人民群眾相信、愛看,真正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叫好又叫座,產生強大的共鳴,于無聲處、潛移默化之中激發革命歷史鼓舞人、激勵人、培育人、塑造人的正能量。比如,除常見的電影、電視劇、文獻片外,還要針對不同的受眾,拍攝制作微視頻、抖音、動漫等系列新產品,在網絡、手機平臺上發布。這樣既可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又能夠快速廣泛地傳播,擴大宣傳力,增強影響力,提升教育力,實現一舉多得之功效。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軍事志研究室)
注釋
[1] 載于《人民日報》,2013年7月15日第1版。
[2]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習主席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讀本》,(2016年版),第65頁,“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關于貫徹新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建軍方略”,解放軍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載于《解放軍報》,2014年2月26日。
[4] 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3月5日第1版。
[5]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堅持用井岡山精神等革命傳統鑄魂育人》,《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第3卷,第139頁,解放軍出版社,2016。
[6] 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3月5日第1版。
[7] 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