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遙 劉磊霞 成雪敏


摘要:《透視學》課程作為美術學、設計學、建筑學等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對于相關專業的深入學習和實際操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該課程的學科特點,學生往往只了解基本的理論知識,常常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本文通過對《透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法進行探討,希望為《透視學》課程教學帶來新的啟示。
關鍵詞:《透視學》;教學改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7-0043-02
1《透視學》課程概述
透視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至5世紀,一路發展過來,形成最終的科學透視是在1715年,以英國數學家泰勒《論線透視》的出版為界定。西方透視學的發展與其思想文化和社會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導致了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形成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現在所說的透視學指的是西方透視學,雖然中國也有相關的透視概念和理論記載,但是由于科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時間較晚,且基本是受西方成熟理論的影響形成,所以我們現在所教授的透視學基本上是以西方透視學理論為基礎。
“透視”一詞來自拉丁“Perspicere”,意即“透而視之”。其含義為通過透明平面觀察,研究透視圖形的發生原理、變化規律和圖形畫法。所以《透視學》課程是基于二維平面來研究三維空間透視變化的原理、規律和畫法。由二維空間轉化為三維空間需要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并且在透視學的繪制過程中還需要運用到一些相關的綜合學科知識,例如:數學、物理、心理學等。其作為美術學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它兼具了理論性和專業性兩個特點。其不同于《美術史》和《設計史》這種純理論課程,其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要在理論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透視圖的繪制,并能將其運用于繪畫中,進行實操。所以總結起來,《透視學》課程主要有三個特征:(1)講究理性思維,突出方法與藝術互補;(2)重視空間感覺,要求虛象與實景同步;(3)追求學以致用,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
2《透視學》課程的現狀
《透視學》課程主要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美術學、設計學、建筑學等專業實際操作的基礎。
第一,現階段《透視學》課程的教學主要是按照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組織的,以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式來進行講解,也就是從不同類型透視的概念入手,到不同分類的內容,再到它們的方法。但是這樣的體系很難讓學生領悟到“如何看”,如何將現實生活帶入透視知識點,用透視眼睛來看世界,這是課程所欠缺的,因為《透視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操,不能僅停留于理論體系;
第二,現階段《透視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通過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作業主要是透視理論的框架繪制和實際案例的繪制,但是始終停留在二維平面上,沒有真實的從三維空間角度去理解、去實操,不知道“怎么用”,無法從虛走到實;
第三,現階段的《透視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是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逐一加深的,其始終停留在知識點的深淺程度上,而不是操作技能的深淺程度上,這種始終停留在知識點理解上的教學方式,不能從實操上很好的理解“由淺入深”的含義,“怎么畫”應該重新考慮。
3《透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
3.1先破后立——重構“怎么看”
《透視學》課程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專業性,但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專業性教學。所以首先我們要解決理論建構問題,進行問題導入,在明確教學目的之后,針對美術學專業學生的特點,彌補理論欠缺,為專業教學實踐打下理論基礎。但這種理論基礎一定是建立在專業訓練之上的,服務于專業教學的。所以我們的理論教學,應該以基礎性理論教學為主,過多的、復雜的純理論性教學,不僅難以理解,還容易降低美術專業學生的積極性,且不易與專業結合,難以達到美術學專業學習的目的。在基礎性理論的理解之上進行實操實踐,讓學生重新審視已經習以為常的世界觀察,用理論引導學生重構新的世界視角,才能更好地達到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3.2先虛后實——重現“怎么用”
傳統方法,多采用二維圖片和實際物體教學,這種方式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空間想象力,而隨著現代多媒體和軟件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可以通過動畫和三維模型展示物體的透視效果。兩種方法各有優點,為了改善教學效果,可以在初學過程中,先用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三維動畫講解,之后在綜合實踐中再強調實體教學,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透視學理論在當代藝術中的實際作用。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用高清動畫圖片、動畫步驟解說、三維建模圖三種方式來加強學生的理解。
3.2.1生動的高清動畫圖片
傳統的圖片只能從二維的層面去感受透視,而動畫圖,即GIF圖可以以動態的狀態,從三維空間去呈現,透視空間感受更加的直觀,解決一些同學空間想象力弱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動畫片觀賞的方式,在觀看的過程當中,將學習的不同透視類型原理,結合動畫放映過程中的場景進行分析(圖1),不僅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增加實際運用能力。
3.2.2動畫步驟解說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透視學作圖的原理,可以將每一個步驟都畫出一幅圖來進行分解說明,通過PPT動畫將每一個透視原理圖貫連起來(圖2),與傳統的看圖說明步驟或者板書步驟比起來,不僅節省了時間,還更容易接受,使學生能夠從根本上理解透視的原理。
3.2.3立體三維建模圖
幫助學生空間想象還有一個比較常用的方法,即結合CAD、3DMAX、PS等軟件制作的三維建模圖,使得二維平面圖具有立體空間感,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透視的產生與變化(圖3)。
3.3先易后難——重筑“怎么畫”
解決藝術實踐問題,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創作,并總結自己畫中透視上的不足。《透視學》課程對于理論和專業的學習是雙重考驗,且理論到專業的橋梁式轉化過程也是這門課程的重中之重,是其他理論課程所不具有的。所以需要我們在理論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大量的繪畫實踐,不僅能幫助理論的理解,還能確保透視學理論能很好地運用于繪畫中。由于透視的類型復雜多樣,同一種類型不同視角還可分為不同類別,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混淆,導致作圖的時候畫錯透視框架,使得最終的繪畫作品透視出現錯誤。所以在理論理解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對每一種透視類型基本原理圖的繪制,結合豐富的日常生活圖片和繪畫作業進行解說,加深對每種類型的理解與運用。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制定不同的圖畫類型進行繪制。提前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實踐,有利于學生對透視學的理解以及不同專業學生對透視學的正確運用。
4結語
通過對《透視學》課程的特征和現狀的分析,總結出了“先破后立——重構‘怎么看”“先虛后實——重現‘怎么用”“先易后難——重筑‘怎么畫”三點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方法,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期為今后的教學改革進一步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