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我剛入職,該不該站隊?”“怎么跟小心眼的上司打交道?”“老板今天說的話,你幫我分析一下他是什么意思唄?”這些問題背后的焦慮可以理解,但對于大多數問題而言,能否得到回答的關鍵并不在于你有多著急或者姿態多恭謹,而是提問本身包含的信息量,是否足夠對方做出判斷。
你所提的問題范圍越大,得到的答案就必然越不靠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提問會透露出一種“我連問題都不想描述,但希望你能幫我解決它”的憊懶態度。其實除了工資待遇這種公認的職場聊天禁忌之外,沒有什么問題本身是“不該問”的。你問了什么無所謂,但這種態度非常招黑。
如果你想問公司的前輩如何跟上司打交道,你可以把問題變成:“昨天說到某話題的時候,我好像感覺老板的表情不太對,是不是我說錯什么了?”如果你手頭的工作無法推進,也不要上來就問:“這幫人一點都不配合,我該怎么辦?”把它變成:“我要找項目的數據資料,但之前負責的人已經離職了,新上任的負責人又嫌麻煩,不愿意幫我做對接,我該怎么搞定他?”把大的標簽化解為小的情境,從一團亂麻的事務中梳理出細節,這才是提問時最重要的事。
理論上,職場上的是非和八卦都是應該避而遠之的黑洞,但現實中,卻正好是八卦維系著辦公室里90%的職場情誼。你遠離了一切八卦,也就失去了被集體接納的機會,如果你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獨善其身,用合適的態度參與八卦,就是你逃不過的試題。
什么是合適的態度呢?先來看一道送命題,已知同事A說:“今天早上XX又往老板辦公室跑了兩三次。”同事B說:“他每天還給老板買咖啡。”你說:“XX真是個馬屁精。”請問,如果XX聽到了你們的對話,他最記恨誰?
當然你可能很委屈,話頭是A挑的,證據是B補充的,你只是附和了一句而已,憑什么就成了背鍋俠?但仔細想想的確也不冤枉,一個人做了什么畢竟無可辯駁,但評價一出口,就成了“你的看法”,一旦傳出去就成了別人反攻你的刀柄。在四處透風的職場里,如果你做不到不八卦,一個較為安全的做法是只做描述,不要添油加醋,也不要評價和判斷。這不僅僅是安全的做法,還會幫你養成靠證據說話的習慣。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看法,你也要先肯定他,然后再反駁,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做法有用嗎?肯定好過一開口就硬碰硬,但如果你的出發點是解決分歧,這種方法就完全沒用。職場上誰傻呢?當“是的——但是”成為一種人盡皆知的話術,它會讓你說出的那些肯定的話看起來非常虛偽,顯得它們根本不是你發自內心的肯定,不過是為了堵住對方的嘴而強行糊上的糖漿。
那怎么辦呢?這種時候,“是的——并且”的思路就能幫到你。在職場上,圍繞同一個大原則和目標的意見不太會有本質上的極端分歧,大家彼此不認同的地方,其實主要是在細節。也就是說,在對方提出的一二三下,一定有你可以找出來,并為你所用的東西。而這些同質的東西,就是你可以用來“夾私貨”的箱子。
舉個例子,你的同事認為,為了增加某產品的銷量,公司應該加大廣告投放的力度,但你卻覺得應該先改善產品包裝,讓它在貨架上更醒目。你就可以把“你說的很對,但我覺得”變成“你說的很對,這讓我想到改良產品包裝其實也是廣告宣傳手段的一種,畢竟包裝是產品的門面”。前者能讓你更好的表現自己,但后者才更容易讓對方放下芥蒂和警惕跟你合作。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天天成長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