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宇

李秋實已經數不清和父母爭吵過多少次了,從大學四年級開始,家里就托人找關系,希望他能留在家鄉的國企工作。可是李秋實卻仍在茫茫就業市場中投簡歷,參加一場場面試。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少些奔波,多些安逸??衫钋飳崊s覺得,父輩們眼中的穩定不如自己闖出一片天地來得刺激。
和李秋實有著一樣心態的潘麗娟,也剛剛與一家創業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在此之前,她也猶豫了很長時間。研究生三年級剛開學,導師就推薦她去一家出版社實習,在實習期間,潘麗娟的業務能力得到領導的高度認可,恰好出版社剛剛退休一位老編輯,領導希望她能留下來??墒桥他惥隀嗪庠偃约盒愿裢庀?,并不太適合伏案工作。通過校園招聘,她了解了一家線上教育公司,該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25歲,并已拿到C輪融資。通過深入了解其企業文化、薪酬體系和團隊建設,她最終放棄了那個穩定的、有編制的出版社工作。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民營企業也開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中國大陸入榜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一共有111家,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已經占到了28家。2018年,榜單排名躍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8家來自中國大陸,其中4家是民營企業。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在全球商業“頂尖俱樂部”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民營企業成為穩定就業的主力軍。
在《中國2014-2018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顯示, 大學畢業生進入民企就業的比例不斷升高,從2014年的50%上升到了2018年的54%。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去民營企業上班。
以京東為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京東共有超過22萬名正式員工,相較去年同期增長4.2萬人,創歷史新高的同時,也超預期完成了2019年年初計劃增加的1.5萬個崗位,凸顯了企業發展的盎然生機。同時,京東還通過持續創新和開放,與實體產業深入融合,為全社會提供了更加多元、高質的就業路徑,間接創造了超過1500萬個就業機會,更有效地發揮了互聯網平臺經濟在促進高質量就業上的價值。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統計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創造就業崗位的最重要渠道。近年來,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新增就業90%在民營企業。
多年來,民營企業已經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成為創造就業崗位的重要渠道。在各項就業創業政策的大力推動和引導下,大學生就業觀念也逐步向多渠道就業轉變,形成“企業有人才、人才能就業”的雙贏局面。本期專題策劃——“職”在民企,“就”有未來,解讀高校畢業生選擇民營企業就業的前景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