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嬌
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見證著非公有制經濟從“公有制經濟有益的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轉變。現在,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和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與國企相比,民營企業還存在著資金相對不足、人才相對匱乏、底子相對薄弱、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等弱點。許多民企依舊面臨著招人難、留人難的問題。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激發民企的活力,歸根結底是激發人才的活力,這關系著民企能否在市場競爭中闖出新的天地。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持續釋放的政策紅利,將有效消除“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讓民營企業的環境更透明、賽場更公平、舞臺更寬廣。

對民營企業來說,將政策機遇轉化為發展動力,關鍵要練好“內功”。現實中,一些企業存在經營管理滯后、信息透明度低、多元經營沖淡主業等問題,制約著民營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近年來成功轉型的民營企業,大多走過一條經歷陣痛、調整方向、創新求變的道路,在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這就提示著民營企業,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民營企業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壯大的,全面深化改革為民營企業創造著更好的機遇。從制度層面著手,用改革的方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就能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為中國經濟航船揚帆遠航提供不竭動力。
曾有人問,民營企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90%的企業老板的答案是招聘難。一家烘焙企業的老板在談到其在招聘上遇到的難題時說:“當我在得知深圳有一家專門培養烘焙技術的學校后,立即和他們取得聯系,結果被告知他們學校的學生一早就被深圳企業‘預訂完了。除了深圳外,廣州方面的培訓學校到現在也還未能提供應屆畢業生給我們。接下來,如果當地的職業培訓不能緊跟企業發展步伐的話,企業的人才招聘將會成為很大的瓶頸。”
培養企業人才是否應全部由社會承擔?答案是“不一定”。企業其實也可以培養人才,但對企業而言,這個培養的成本是很高的,舉個例子,現在一堂職業培訓課,普通的要8000元-1萬元,高級一些的課程要3萬-4萬,因此,在企業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資助。
其實很多企業并不是真的在乎政府能給予多少資金上的扶持,因為一家企業的發展不能完全依賴于政府。對企業而言,最在乎的是政府能否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能否在企業低潮期給予企業溫暖,讓企業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和重視。
筆者通過與一些民營企業主交流發現,發展好的民營企業,大都有完善的人才引進、培育、保障的機制,也就是做到了引進來、留得住、人盡其才。這樣的好處就是核心技術能持續發展,智力資源能積累厚度。反觀在發展中遇到瓶頸的民營企業,有很多遇到的是人才瓶頸。
有企業主表示:“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是一個真空,所以我們抓住契機扶持市場轉移,但現在沒有這樣的條件了。我們需要對原有的產業基礎靜下心來,完成在核心能力方面的積累與提升,而積累要靠人。”一些民營企業的現實情況是,除了基層的農民工因戶籍問題流動較大外,專業技術工人等其他較高水平類型人才同樣難以沉淀。人才之于民營經濟主體發展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值得重視。
試分析一下,民營企業引來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概率,恐怕和人才在民營企業中得到的尊重成正比。打個比方,德國之所以工業強大,依靠的不僅是科技隊伍,更有眾多水平很高的一線技工作為支撐。這些技工就業前后會得到社會和工廠的培訓,他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亞于工程師、科學家,逐漸地,人才就在工業體系中沉淀了下來。
企業在正常運轉的同時,利用當班錯時或班后零散時間進行自主評價;一些龍頭企業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為不具備自主評價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和職工提供評價服務;政府相關部門提供點對點服務、不見面審核,在線進行自主評價備案……近來,各地實施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助力全面復工復產。
作為用人主體,企業對市場的感知更為靈敏。企業需要什么人,怎么評價使用,企業更清楚。相比于政府部門,企業更加了解自身需要和員工實際,可以根據生產實踐為職工“量身定做”評價規范。企業自主確定評價等級、自主確定破格條件,真正實現了“水平怎么樣、企業說了算”。疫情期間,各地根據企業生產實際,靈活開展自主評價。“云端”審核、線上考試、遠程答辯等種種創新舉措,既滿足了疫情防控需要,又方便了企業、職工。
新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推行以來,評價方式更加靈活多樣。企業提高了自主性和靈活度,職工增強了積極性和創造性,認定評價質量不降反增,改革紅利充分釋放。各方的反饋表明,這項改革符合企業需要,激發了用人活力,有利于發揮自主評價對提升職工技能的牽引作用。
對于“技能人員水平由誰認定”這個問題,答案的變化,體現了我們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的升華。如今,政府不再評價認定職業技能等級,而是實行“誰用人、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重塑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是人社部門“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必將進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
企業不但是用人主體,還是培養培訓技能人才的主體。把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企業的用人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全力支持企業加強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更多技術“大拿”就能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就能助力企業渡過難關、闖出新天地。
一個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分成幾類,一類是在前面引領的企業,一類是跟隨的企業,還有一類是因產能落后將被淘汰的企業。如果靠企業自身去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或是由政府去同時面對這幾類企業,是很難的,但產業平臺卻可以起到很好的協調作用。應著力打造產業聯盟、行業協會或園區服務中心等平臺,通過產業平臺去了解產業的發展狀態、總結產業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從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除了打造平臺外,民營企業還要在技術上進行轉型升級。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是國際競爭的主戰場,誰最先進,誰就取得話事權。目前除小部分大企業已利用人工智能從事生產外,大部分中小企業仍以傳統舊技術、舊模式進行經營、管理,成本重、利潤微。要深入研究中小企業目前面臨哪些生產技術、營銷管理上的困難,并與大學開展緊密合作,從而為各行業的中小企業引入智能管理和生產設備,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智力保障。創新是很好的,但在創新的過程中,民營企業還應該提高對商業計劃制定的重視。把一個項目轉變為一個可盈利的商業計劃,不能僅靠技術,還應考慮產品的市場化問題。做出來的產品,能不能產業化,在市場上有沒有賣點,可不可以實現盈利?這些營銷的部分也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應該考慮的。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解放思想依然是我們不斷前進的一大法寶。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用好思想解放這個重要法寶,以思想再解放激發更大活力潛力,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真諦是公平,要義是不歧視,核心是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真正使民營企業成為同等重要的執政力量、同等地位的市場主體、同等保護的企業法人。
非公有制經濟和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除去政府的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優化環境外,還需要克服發展中的困難,不斷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最為關鍵的還是民營企業要苦練內功。同等重要的市場主體、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等定位,決不意味著民營企業沒有優勝劣汰,絕不意味著民營企業可在政府的支持、鼓勵下無所作為。恰恰相反,政府愈是優化環境、鼓勵支持,民營企業愈要奮發作為、創新進取。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營企業要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找準發力點,著眼企業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練就和提升看家本領。對于廣大民營企業家來說,要講正氣、走正道,做到聚精會神辦企業、遵紀守法搞經營,在合法合規中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要練好企業內功,特別是提高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還要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找準市場定位和戰略選擇。要以全球視野和全產業鏈視野,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準確尋找到最有利的市場定位和戰略選擇。在這一過程中,要清晰確定自己企業的核心顧客人群是誰,哪個細分市場是自己應選擇的目標市場,自己的品牌文化定位是怎么樣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訴求是什么,有市場競爭力的供應鏈、價值鏈如何構建和完善,等等。
重視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企業唯有著眼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發展環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回歸市場基本面,要深入調研了解顧客心中的“更好”需求是什么,以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作為關鍵抓手來應對顧客層面的需求變化,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持續開展適銷對路的產品開發、設計產品組合、整合服務體系,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商業經營模式。
干民營企業,就需要那么一股子闖勁、韌勁。正是無數民營企業的分散化、多元化決策,才能夠創造出坐在辦公室想不出來的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可能性與想象力。今天,新一代民營企業家承接新的歷史使命,也越來越受到高校畢業生的青睞。相信在政府、企業、畢業生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為中國經濟激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