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花

近段時間以來,在復工復產持續推進過程中,地攤經濟迅速升溫。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上海、濟南、南寧、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陜西、遼寧、江西、甘肅、長春、杭州、長沙、石家莊、南寧、青島、宜昌、黃岡、德陽、攀枝花、廣安、南充、資陽、遂寧、彭州等27地紛紛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但隨著個別地區疫情防控出現小范圍反彈,企業生產經營又面臨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企業無力維持營業,只能要求員工在家待崗,那問題來了:待崗員工擺地攤,單位能否處罰?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中未直接規定“待崗”的定義,但是由于未解除勞動關系,員工有提供勞動的義務,企業有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但是由于非員工原因造成無法向企業提供勞動,因此企業在未解除勞動關系期間仍負有履行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包括繳納社保的義務)。但對于員工在待崗期間,企業如何行使用工自主權,鮮有人進行過專門研究。
通常來說,企業安排員工待崗,雙方都會簽署待崗協議,并且在協議中明確約定,待崗期間不允許員工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或不得兼職等,若員工在這樣的待崗協議上面簽字確認,待崗期間從事擺攤活動,單位能否處罰?
待崗期間支付生活費,且不允許員工從事經營性活動,員工違反該約定受到處罰是否具有合理性?
待崗期間工資支付的標準對企業行使管理權具有重要的影響,員工待崗期間公司支付員工正常工資,且雙方明確約定待崗期間不允許員工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或兼職的,員工違反待崗協議從事經營性活動的,企業對其進行處罰具有合理性。
但常見的情況是企業不要求員工來單位,也未安排員工進行勞動,這種在家待崗支付最低工資或生活費的,能否要求員工在待崗期間禁止從事經營性活動?支付最低工資或生活費通常無法保障員工的生存發展,在此情況下禁止員工從事經營活動實質是限制了員工的生存權、勞動權,法官通常會認為雙方的這項約定排除了勞動者的法定勞動權利,屬于無效約定,所以以此為由對員工進行處罰或解除勞動關系的都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待崗期間,員工以自營或兼職形式加入地攤經濟,從事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利益沖突的活動的,用人單位是可以進行處罰的。
勞動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不同,具有人身性和隸屬性,因此,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應當負忠實義務,準確來說,忠實義務是基于勞動合同的主要義務而產生的附隨義務,忠實義務是勞動者附隨義務的核心內容,所以在職競業限制屬于忠實義務。員工待崗期間與企業勞動關系仍在繼續,員工以自營或兼職形式從事與企業相同或相似業務的,屬于違反在職競業限制的行為,單位可以以此為由認定員工嚴重違反了公司的規章制度,并進行相應的處罰。
作者 勞達laboroot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