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波 郭京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既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新聞實務指明了方向。視聽傳播是主流輿論思想宣傳的重要力量,切實提升電視新聞作品的輿論引導能力對我國新聞輿論宣傳工作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結合第29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獲獎作品進行分析,從電視新聞作品的時代意識、新聞價值、宣傳價值及融合傳播四個方面,論述如何提升視聽傳播輿論引導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視聽傳播;輿論引導能力;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
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是判斷我國新聞作品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指標,對新聞媒體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均明確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電視新聞形聲兼備,頗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我國新聞輿論宣傳工作中占據重要位置。新媒體時代,響應國家號召,提升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是視聽傳播的應有之義。
2019年11月1日,第29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共有346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電視新聞獲獎作品62件,約占獲獎作品總數的18%。中國新聞獎作為我國新聞事業的年度最高獎項,獲獎作品站位高遠、導向鮮明、制作精良,為新聞實踐活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筆者對第29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獲獎作品進行分析,希望能為視聽傳播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強化時代意識,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
新聞輿論傳播力的提升,離不開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的話語體系和傳播手段的創新。新聞是時代的記錄,歷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主題主要集中在能夠展現時代精神風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這一特點在第29屆獲獎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新聞主題緊扣時代脈搏,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注重話語體系和傳播手段的創新,表達方式多樣,貼近受眾心理,用多種技術融會的傳播手段形成立體傳播,可以有效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
(一)大主題,微視角,暖表達
新媒體時代,受眾主動性空前提高,視聽新聞提升傳播力,應注重話語方式的創新。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新聞報道與時代共振,把握時代脈搏,積極展現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時代主題。在第29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作品中,面對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宏大選題,創新話語方式,舍棄“高大空”的慣性思維,善于尋找微視角,通過溫度和情感建立與受眾的深度鏈接。二等獎電視消息作品《“棉花姑娘”們收獲新喜悅》,以1979年《人民日報》刊登照片中的“棉花姑娘”們前往北京看展覽為切入點,透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成就。跟隨記者的鏡頭,觀眾可以看到北京展館的大屏幕上以膠片形式將記錄變遷的圖片一一展開,從左到右,從黑白至彩色,不變的是“棉花姑娘”們始終洋溢在臉上的笑容。正如當年照片的拍攝者新華社高級記者李錦所言:“棉花姑娘的喜悅等于中國人民的喜悅。”這條電視消息通過小視角,透視大主題,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多種技術融會,形成傳播立體聲
在媒體融合深化改革的今天,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創新視聽表達與呈現,能夠使電視新聞作品在新媒體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例如三等獎電視專題獲獎作品《港通天下》項目創作團隊使用各種技術手段加持,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為提升視覺體驗,該作品采用了4K攝像機、航拍飛行器等多種拍攝設備增強畫面質感和視角,同時使用延時攝影、升格拍攝、照片拆圖等創作手法增強作品的視覺審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豐富細膩的鏡頭語言全方位呈現出寧波的城市發展以及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二、勇擔社會責任,提升新聞輿論公信力
提升新聞輿論公信力需要媒體機構勇擔社會責任,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重視報道選題的新聞價值,把握時代脈搏,關注國計民生,聚焦回應群眾關切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
(一)題材重大,記錄歷史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第29屆電視新聞獲獎作品對改革開放40周年、精準扶貧、生態環境保護、輿論監督等重大主題均有著多層次的關注和呈現,凸顯出新聞媒體機構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一等獎電視專題獲獎作品《必由之路》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跳出40年的時空限定,架構起橫縱兩個坐標,縱深回首中華民族的百年苦難,權威梳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求索精神,力求通過博大格局、開闊視野以及雄渾力量,彰顯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時代主題以及對歷史、世界的貢獻與影響。[2]特別獎電視消息作品《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是關于我國重大外交活動的新聞,意義重大,高度吸引了國內外輿論的關注。時政記者前期策劃充分,編制多種報道預案,后期制作精良,細節表現到位,將這次舉世矚目的特殊外交活動完美呈現,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定影響。
(二)聚焦熱點,關注民生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新聞媒體只有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才能與群眾保持緊密聯系,才能創作出人民的作品。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電視系列報道作品《上海老式里弄試點“抽戶”改造》捕捉到與群眾緊密相關的焦點問題,“提高百姓生活質量”與“歷史文脈保護”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是個兩難的問題。記者通過長期跟蹤和記錄,從眾多素材中選取精華,并將“里弄構造”“改造后的立體圖”等受眾關切的細節部分,通過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作品用鮮活的實況、精良的畫面,立體化呈現了上海老式里弄“抽戶”改造過程中的各種故事,及時、準確地回應了社會關切,體現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和視覺沖擊力。
三、把握政治方向,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
視聽新聞應把握好政治方向,旗幟鮮明,導向正確,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具體而言,可以從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兩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正面宣傳方面做到準確及時地宣傳貫徹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積極弘揚主流價值觀念,彰顯中國精神,匯聚中國力量。同時,主動自覺加強輿論監督工作,深入到問題癥結之處,直面社會的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一)正面宣傳,弘揚主流價值觀念
政府和大眾媒介的宣傳和引導是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途徑。視聽媒體應積極發揮其所具備的教育、引導功能,通過視聽新聞作品弘揚主流價值觀念,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電視消息作品《問政現場:書記遞上小紙條》通過鏡頭讓觀眾看到了問政現場湖北仙桃市委書記敢于不作秀、倡導直面問題的作為和態度,小紙條的內容及時糾正了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問題大講空話套話的工作作風。在問政現場講真言、亮家丑,成為各地各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進一步糾正“四風”、加強作風建設重要批示的一個典型和縮影。該報道的播發,直接推動了各地各部門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實現了視聽傳播的正面宣傳和引導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正面宣傳也要注意從小處入手,以情動人。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電視專題《愛之信使》采用“自述體”的形式從關愛入手,著重突出基層投遞員張東洋多年來關愛孤寡老人的事跡。以親切動人的視角,抓住了能夠映照時代光芒的凡人小事,以事實感人,為觀眾呈現了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身邊”好人。對正能量的歌頌以及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使該作品成為傳播“中國聲音”的好故事。
(二)輿論監督,直面社會丑惡現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輿論監督被納入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3]在第29屆中國新聞獎作品評選中,“‘輿論監督類作品格外受到關注”,評委們“特意將其列為一類”。[4]例如二等獎獲獎作品電視專題《如此整改的“扶貧路”》就是央視深入調查取證后推出的重磅輿論監督報道。該作品用有力的證據,曝光了16億元資金投入的扶貧公路因偷工減料、整改不力變成豆腐渣公路的事實,直指政風問題。二等獎電視評論作品《雇人住院為哪般》,聚焦沈陽個別民營醫院“雇人住院”、虛開醫療費用、套取國家醫保資金的丑惡現象,使用跟蹤、偷拍、記者化身臥底深入其中等方式,進行長時間跟蹤拍攝,揭開了觸目驚心的騙醫保黑幕。該報道一經播出,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履行了新時代主流媒體輿論監督的職責和使命。
四、媒體融合傳播,提升新聞輿論影響力
新聞輿論影響力,主要指新聞媒體通過所創作的新聞作品的傳播,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產生較大反響、能夠激起共鳴的一種能力。[5]在媒體融合的潮流中,為提升新聞輿論影響力,視聽新聞應注重橫縱兩個方向的深度融合,推進高品質的融合傳播。在縱向上巧妙運用新聞的歷史背景,用歷史的縱深感增強新聞的厚度,在橫向上注重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跨媒體、多渠道傳播,共同拓展新聞傳播張力,提升新聞輿論影響力。
(一)縱深融合,增強新聞歷史感
新聞工作不能“就事論事”,應立于歷史的高度關照當下,歷史縱深的探索是對新聞事實深入挖掘后的全景呈現。對新聞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積淀的全景呈現能夠有效還原立體而又清晰的重大新聞事實,記錄典型的精彩瞬間,讓歷史在今天煥發新的光彩,為新聞報道增添時間的重量和歷史的價值。第29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電視專題作品《醫道無界》,為了能夠全景式展現中國55年來的援非醫療成就,先后與相關工作人員、專家召開多次策劃會,最終根據援非工作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確定了主題式的分集大綱。在作品中,觀眾能夠看到對于歷史的梳理和對歷史資料鏡頭的恰當運用,有較強的歷史縱深感。該報道既展現了中國55年醫療援非的宏大歷史畫卷,又講述了真真切切、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作品從醫療領域出發,呈現我國人道主義精神,成功講好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具備較高的史料價值。
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相關作品在我國歷史中,具備時間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意義。第29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作品,聚焦這一主題,立足精品意識,充分運用視聽技術手段,在展現當下的同時,講述歷史,讓觀眾在歷史的經緯中清晰而又深刻地感知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有效實現了歷史和現實的交織,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歷史感。其中,榮獲二等獎的電視專題作品《壯美廣西》從歷史縱深出發,全面展現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和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該電視專題作品報道對廣西發展所做的真實記錄,在歷史和現實的交織中,實現了作品作為文獻紀錄片的理論高度,航拍、延時攝影等技術手段和相關歷史資料鏡頭的運用使該作品更加亮麗生動細膩,在拍攝和后期制作上的精雕細琢使其具備了較強的藝術審美特性。總體而言,該作品從“廣西故事”中透視“中國故事”,傳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又一個動聽的聲音。
(二)多屏聯動,打出傳播組合拳
新媒體時代,萬物皆媒,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從單一轉向多元。對于傳統廣播電視新聞而言,原有的傳播渠道優勢逐漸減弱,與新媒體平臺融合,推動構建跨媒體、多渠道的傳播矩陣,成為視聽傳播增強輿論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電視新聞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通過新媒體平臺形成二次傳播,是從橫向上對傳播渠道的深度融合,有望實現多屏聯動的“現象級”傳播效應。第2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電視系列報道作品《咱們鄉親好樣的》,抓取大量鮮活的素材,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充滿泥土氣息的鄉村故事。該作品通過報道典型引路,推廣可復制樣本,起到了鼓舞鄉村振興信心與干勁的作用。該報道由湖南衛視播出后引發廣泛反響,后又經芒果TV、紅網、華聲在線等新媒體平臺的二次傳播造勢,進一步提升了報道的影響力。
五、結語
面對新的媒介環境、輿論生態以及受眾閱聽習慣、信息需求的變革,視聽傳播作為主流輿論宣傳的重要力量,需要及時調整傳播策略。輿論引導能力是對新聞作品內容、技術、形態的宏觀檢視,通過梳理第29屆中國新聞獎部分電視獲獎作品,筆者認為傳統電視新聞面對新的媒介環境,應切實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需要增強時代意識,突破慣性思維定式,深化新聞報道價值,大力推進高品質融合傳播,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始終保持旺盛的創造力和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學習十九大報告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論述[J].新聞愛好者,2018(3):10-12.
[2]肖振生.《必由之路》: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J].傳媒,2019(22):29.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4.
[4]周躍敏.質量永遠是第一位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印象[J].新聞戰線,2019(21):12-15.
[5]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5):1-7.
(高紅波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郭京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