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是我國方言交錯的典型地區,在其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回族、漢族、苗族等民族移居于此,為多民族聚集區。雖然長期的歷史發展使某些民族特征已被同化,但其民族方言這一基本特征并未消逝,而是被世代延續和保留下來,形成了眾多海南方言。《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比較研究》(張惠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一書研究了海南島及周圍語言,為探討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當前海南居民使用的方言及語言達14種之多。這些典型的海南方言都保留著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積存著海南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蘊藏著民族世代相傳的獨特地域文化。海南島及其周圍語言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始終保持其典型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語言文化之所以能夠隨歷史發展而被延續和保留,主要得益于這種語言文化的傳承及傳播。尤其是新媒體時代,更是為海南島及其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承及傳播創造了便捷的條件和良好的語言傳播生態。
一、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豐富性
語言是文化系統的一種承載方式,語言的豐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文化生態的平衡性。語言生態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是維持人類文化發展及生存的重要途徑之一。正如該書所言,海南島被稱為中國方言島,其通行的彼此不可互通的方言達14種,這些方言自成一體,民族文化的印記非常鮮明。如黎語屬于侗臺語族臺語中獨立的一支語言,黎語為壯侗語,源自駱越語枝;軍話則是昔日留守軍士所說的西南官話;而付馬話則被譽為方言島的活化石,這是其非常古老的緣故。這些海南島方言共同匯聚成了移民文化寶庫。海南島方言的豐富也折射出了豐富多元的語言文化。正是這些方言文化所處的獨特地理優勢,使其原始韻味得以保存并流傳。
該書指出,在海南島,每一種語言文化都是傳統民情風俗及歷史文化的承載和記錄,在地域文化中的補白作用和記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豐富的海南島方言承載著豐富的語言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元素,其能夠激發出民族文化的創造能力,能夠形成鮮明地域特征和形式多樣的文化旅游環境。從語言資源理論方面看,誤用或浪費語言資源則會導致社會性問題。在語言文化傳播方面,需要做好語言資源確認、利用和發展的工作,對海南島及其周邊語言文化資源進行充分調研、論證和咨詢,注重海南島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在此基礎上重視和加大海南島及其周邊方言的挖掘和傳播力度。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頻繁,尤其是普通話的普及及推廣,海南方言呈現出被邊緣化的趨勢。在新媒體時代,各種文化充斥于各大網絡平臺,這為海南島方言文化的傳承帶來極大的沖擊。經濟的發展,海南島居民的外地就業以及外地人在本地就業,促進了不同民族的融合發展,在此融合過程中,海南島方言也會受到外來語言的沖擊。這對海南島方言的傳承及豐富性的維持都帶來一定的挑戰。當然,這也為海南島方言文化的傳播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海南島居民在外地就業的同時,也會將自己的語言文化帶至就業地,會給當地的語言文化帶去一定的影響,盡管有時其影響力不是很大,但其仍是能被認知的,這對于海南島語言文化的傳播體現出時代的便利性。同時,外來人員到海南島內就業,雖然其能夠將自己的語言文化帶至海南島,但同海南島語言文化相比,其影響力終究是比較小的,甚至極易被海南島語言文化所同化,從而形成更利于海南島語言文化發展的語言生態環境。
二、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及比較
(一)傳播現狀
當前,全國地方媒體紛紛制作了地方方言類的文化節目,廣電節目的本土化報道,既挖崛了地方文化,也是對外地信息和文化進行本土化的解讀,這樣不但能確保地方文化的完整,對地方認同感的維系也具有重要作用。海南島媒體也做了相應的工作,在廣播電臺開設了海南話廣播欄目,開設以來受到海南聽眾的喜愛。同時,海南島廣電系統還開設了方言版的室內情景劇、“呀諾噠嘀”節目等,都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收視率非常高。“海南吧”深受海南島內、外網友的喜愛,是傳播海南島文化和語言的重要平臺。各種媒體通過多種傳播方式以鄉音鄉韻的方式講述鄉間故事,將本地信息環境同海南島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并為民族語言日行漸遠的文化歸屬感有效提供了補償。海南島方言類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充分反映了民間文化和語言文化強勁的生命力,顯示了語言文化的自我修復能力。
然而,海南島語言文化傳播的意義還遠不止于此。新媒體時代,多種傳播及信息產業得到飛速發展,文化及傳播的多元性更加突出,而傳播媒介則成為保護地方方言、實現社會聯系及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在推廣及提升地方方言及地方文化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媒介傳播對挖掘及傳播地方語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海南島語言文化資源豐富,蘊藏著豐富的地方歷史和豐富的民俗風情,其語言中充滿哲理和智慧的俚語、諺語,但這些俚語和諺語中難免會夾雜些消極、庸俗的詞匯和低俗粗話,這些都需要語言文化工作者在傳播時加以甄別。傳播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本地節目的文化價值,吸收地方文化和語言文化的營養,傳承地方文化精髓,且在法律法規內創新語言傳播,在建立區域語言文化認同感和意識觀念的基礎上探討海南島語言文化的傳播路徑,探討其語言文化發展的出路。
(二)新媒體時代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
該書指出,海南島是多方言多語言的地區,臨高語、黎語、苗瑤語、村話、海南閩語等十多種彼此不相通的方言和語言共存于海南島。但各種民族語言及方言都具有獨特性,而獨特中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海南島少數民族的語言同漢語相比存在許多的古韻美,漢語對海南島周圍語言的影響也較大。比如村話、臨高語、黎語中的“皮”都以“囊”來表示,而古代漢語則是“皮囊”的聯用,即人或畜的軀體。同時,布依語、泰語、壯語等方言中的“一”來自“鳥”,是“鳥”的變讀。“二”則來自“雙”,而漢族語言中的數字“一”“二”則是橫線數來表示。在歷史的演進中,漢字和漢語在海南島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海南島四面環海,其居民多是移民,被稱為移民島,來自各個地方的移民帶來了多樣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并在海南島碰撞交融,在此多元文化發展中,海南島方言和語言呈現出獨特的語言文化生態。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應基于此獨特性來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隨著社會的發展,海南島少數民族人口不斷增加,但其民族語言的使用率和傳播度在逐漸降低,這就給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帶來消極影響,我們需要重視其傳播和傳承,以挖掘和利用海南島及周圍獨特的語言文化。
語言意義的傳達只能在人們的相互溝通及交流過程中來實現。所以,在新媒體時代,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可以構建新媒體社群,利用群內交流及溝通的方式來傳播和使用海南島語言,以此對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方言進行保護。在新媒體環境下,以實現某種共同目標而設立的虛擬群體稱為“群”,這種群能夠促進群體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方言的發展及傳播。同時,還可以利用新媒體中短視頻、抖音等傳播以海南島方言為主的綜藝節目,以此來傳播海南島方言文化。
同時,在傳播海南島語言文化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比如其互動性、娛樂性和實用性等。海南島語言文化的傳承及發展,能夠通過新媒體技術開發相應的翻譯功能,如開發具有此翻譯功能的方言版地圖導航、App等,或以訊飛語音輸入軟件推出海南島方言版的語音輸入功能,以支持和傳播海南島語言文化。
當然,在新媒體時代,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需要注重網絡平臺下的方言文化宣傳,以新媒體平臺發展和傳播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為此,除在社會生活中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外,還應轉變教育模式,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融入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靈活應用PPT及動畫等新媒體技術,制作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海南島方言動畫或課件,以豐富的媒體形態和教學方式去呈現海南島語言文化。同時,學校或媒體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以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如古詩詞朗誦、歌詠比賽等文藝節目,也可組織學生觀看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方面的展覽及影視作品,促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語言文化,進而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化,傳承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化。
總之,《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比較研究》一書為研究海南島語言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較為豐富,方言種類多種多樣。這些豐富的方言文化不僅是海南島各民族的特色瑰寶,也是其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傳承和發展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也是維持各民族特色文化生態的平衡。新媒體的發展為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元路徑。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能夠在生動直觀地展現民族藝術的同時,強化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傳播效果。但是,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方言文化的同時,要注重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的特性和民族性,應從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實際出發開展宣傳及傳播活動,不斷探討新媒體背景下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傳播的方法及路徑。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去挖掘、利用和傳播海南島及周圍語言文化,使其使用率得到提升,切實得到繼承和發展。
{本文為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2018年規劃課題“三沙語言主權情況研究”[HNSK(QN)18-71]的階段性成果}
(龔韶/碩士,三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