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思政教育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進程中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傳統文化視角下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有助于豐富思政教育的文化教學資源,開闊思政教育教學的專業視野,讓思政教育的內容、原則與方法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融入我國文化的傳播機制中,獲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由王易編著的《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2018年4月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通過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視角融合,挖掘了傳統文化在當前意識形態建設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開闊了思政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視野,為現代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意見與建議。
具體來說,該書共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教育教學資源的角度重新審視了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意義和價值,對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核心理念進行了與時俱進的闡釋與延伸,增強了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與思政教育核心理念之間的共鳴與互證,讓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更好地根植于社會文化的土壤,發揮更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第二部分從思政教育學科建設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視角下思政教育的論域、問題、趨向、規律與創新,有助于推進我國現代思政教育的學科建設與課程創新,構建更中國化和現代化的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第三部分從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實踐的角度,分析總結了傳統文化視角下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的策略、方法與路徑,包括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教育實效性的思考、思想道德教育時代機遇等,以實踐為導向,凸顯了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用性價值;第四部分從社會思潮和核心價值觀塑造的角度,強調了傳統文化與社會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引導人們通過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創新,重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推進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讓思政教育得以通過文化傳播的渠道和平臺獲得最優化的影響力。總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將在理念、策略、方法和路徑方面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為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學化、多元化和現代化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
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通常借助于科學的、經典的思政教育內容、信息或其他物質文化、傳播活動形式,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與語言、文化及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傳播效果,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對思政教學中思想文化的內容、形式、傳播形式作出與時俱進的探索。其中,高校逐漸認識到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教學創新模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也隨之成為現代思政教育思想內容的重要來源。
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政以體化、教以效化、民以風化”的“教化”思想,文化的教化功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正風俗、治國家”的社會教化體系。從某個角度來說,傳統文化中的“教化”實踐與現代的思政教育活動在目標、任務、內容、形式等多方面都有著契合的部分。歷經悠久的歷史構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教化內容體系十分豐富且多元,在人文、道德、倫理、法律、家庭生活、人際關系、行為舉止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能夠對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社會影響。從現代思政教育內容體系的健全與拓展來說,傳統文化教化內容體系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儲備思想文化資源。同時,高校及教師可以在傳統文化教化內容中挖掘并篩選具有現實生命力的內容,并借助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全面滲透到學生的人格發展、精神世界構建、價值觀塑造、信仰教育中,讓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創新的近現代思想文化體系,這些內容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相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近現代思政教育的內容體系更好地體現了思政教育與時俱進的發展特征,也更好地滿足了社會現實中思政教育的發展需要,是我國思政教育中必須長期堅持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中,傳統文化可以作為輔助、拓展或延伸,但無法完全取代經典思政教育和現代思政教育的功能。高校需要以思政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核心功能為中心,促進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科學融合和創新融合,讓傳統文化的融入切實提升思政教育的豐富性、趣味性和文化滲透性。總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可以借助傳統文化來豐富自己,逐漸達到社會教化與思想文化傳播的預期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文化需要與具體的思政教育工作結合起來,根據現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客觀需求來進行篩選和闡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而保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能夠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起到積極的、有效的正面效果。
二、傳統文化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第一,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應當積極展開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專項研究與實驗探索,通過分項目的傳統文化分析總結,有針對性地強化思政教育不同模塊的創新發展,增強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創新的質量與水平。歷經千年的積淀與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不能在短時間內簡單概括,其內涵的多元性、多樣性和復雜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鑒于此,高校在強調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同時,應當高度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的專項研究,通過更細化、更準確的傳統文化內容闡釋,恰如其分地延伸其現實意義與價值,進而在思政教育創新發展中,起到預期的傳統文化濡染作用。換言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探索需要在專項性的研究與實踐中,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闡釋,在挖掘傳統文化核心內涵的同時,還要擅長將其與現代語境結合在一起,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方式和現代傳播價值,讓傳統文化煥發出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且除了理論上的再闡釋和再延伸之外,傳統文化的專項研究還應當以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為導向,加強相關課程的實驗探索,了解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并對相關課程作出及時的調整,切實保障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創新的總體質量與水平。
第二,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應當創建開放化的、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傳統文化資源平臺,集中各方的合力,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社會媒體文化傳播的主流內容、國內外文化沖突交流的對比成果等全面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視野中,借助文化的滲透力、傳播力和影響力,讓高校思政教育得以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當中,對學生的言行舉止與精神發展產生更廣泛且深刻的影響。換言之,傳統文化的融入并不局限于課堂的示范教育,同時它還可以借助廣泛傳播的傳統文化內容和載體,開闊學生的思想文化視野,引領學生主動積極地去關注線上線下的多樣化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與思政教育進行巧妙地聯結,強化自身的文化學習和文化反思,讓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科學高效、多元創新的教學效果。且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踐的發展現狀來看,思政教育在學校之外、課堂之外的影響力較為薄弱。為了打破這一局面,高校及教師應當以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示范教育活動為基礎,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發揮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作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廣泛性和有效性。
第三,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應當借助傳統文化的廣泛民間思想文化基礎,借鑒傳統文化的社會教化成熟體系,打造現代化的思政教育文化傳播體系,增強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文化傳播力和文化影響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的研究在內容上可以借助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內容能夠對思政教育起到輔助和延伸作用,讓思政教育得以更加深入全面地滲透到倫理道德、法律法治、社會風俗、親子關系、人際關系、成長成才等多個方面,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指導與幫助。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的研究在形式上可以借助傳統教化功能的傳播形式,在家庭活動、校園活動、社會活動等不同的活動形式下,打造多元化、生動化的思政教育活動,提高思政教育活動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廣泛吸引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增強思政教育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力。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的研究在環境優化上可以借助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文化土壤支持,創設民族化、民間化和大眾化的思政教育傳播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創新融合能夠有力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與實踐的中國化進程,最大化地借助傳統文化在我國民眾間的廣泛認同,推進思政教育的教學與傳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思想感召力和文化凝聚力。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應當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和意義,加快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創新,通過傳統文化的專項研究與實驗探索,更為精準地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并在此前提下,借助傳統文化的文化資源、傳播機制與社會文化土壤,逐步擴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影響力,探索現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國化發展路徑,切實發揮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高校人才培育與社會價值導向中的積極作用。
[課題項目:2019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實踐研究——以南京工程學院為例”(19SZC-061)]
(丁冬紅/碩士,南京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張相瓊/碩士,南京工程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