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民傳播視域下科學傳播的社會共治責任倫理

2020-08-28 11:33:27金文愷
新聞愛好者 2020年7期

金文愷

【摘要】在公眾廣泛參與助推科學走進日常生活的全民傳播視域下,科學新聞失范現象再度引起廣泛關注。科學傳播如何更好地促進人類進步、維護心理秩序和社會安全,通過對科技新聞代表性文本的分析,對科技及科學傳播領域人士的深度訪談,對責任倫理進行哲學追溯,揭示全民傳播主體性覺醒和傳播權回歸。提出建立科學傳播社會共治責任倫理體系,增強科學傳播共同體的價值認同和責任倫理,有效協調全民科學傳播各方主體和社會行動者的利益關系,發揮科學傳播在科技創新與公眾生活之間的紐帶作用,塑造科學化生存的新公民,有力促進國家整體創新,實現社會善治與和諧穩定。

【關鍵詞】全民傳播;科學傳播共同體;社會共治;責任倫理

一、全民傳播視域下科學新聞失范現象考

(一)全民傳播與科學傳播全民力量的形成

全民傳播,是指由全體公民利用各類社交媒體參與的社會化傳播現象,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加速發展后,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平臺等各類社會化媒體在社會生活中呈現出“人人擁有媒體”“人人皆可傳播”的傳播景象。公民利用新媒體參與傳播行為,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發展階段和人類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全民傳播的概念強調民眾參與新聞傳播的主動行為,面向自下而上的社會傳播狀態和信息流動態勢。全民傳播也是媒體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5G新基建必將帶來全民傳播社交化、視覺化、影像化和場景化的深層次景觀。

目前,一批由青年學者和學生運營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如“知識分子”“熱心腸先生”“小火箭”等致力于科普并關注科學領域的動向和熱點事件;在科學松鼠會、知乎和果殼等新媒體平臺上,公民個體發布科學傳播文章、互動問答,活躍在科學傳播前沿,成為機構媒體之外科學新聞全民傳播的新生力量。

(二)科學新聞的兩類傳播失范表現

隨著全民傳播的深入,自媒體等社交媒體的假科學新聞、謠言、污名化、斷章取義、過度延伸等現象廣受詬病,其生成發展呈現出兩大類型,即自媒體失范與個人失范。本文通過案例分析與深度訪談,探析科學新聞傳播失范的表現與原因。案例分析方面,選取科學新聞傳播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深度訪談方面,對近十名科學家、科技記者、科學領域的公共信息官、政府及非政府組織負責人以面訪、語音、郵件等方式進行。

自媒體報道失范表現之一:網絡“標題黨”。制作聳人聽聞的標題,或隨意篡改標題,題文不符,片面追求“精彩”,提升點擊率。表現之二:拼接夸大,顛倒因果關系。拼接事實,強調部分,忽略整體;強調特定因素,忽略背景因素,從而達到夸大某一事實的目的。表現之三:舊聞翻炒。翻炒已經被證偽的“舊聞”以獲得較高轉發量。與健康密切相關的文章“常炒常新”,而中醫、中藥往往首遭其害。表現之四:嫁接虛假照片或視頻,刺激讀者感官,增加“真實”性,讓受眾無法分辨。

公民個人傳播失范往往發生在自媒體報道之后,是一種出于自身考慮的“主動傳謠”。最為典型的案例是張悟本的“喝綠豆湯治百病”導致公民爭相轉發,搶購綠豆。類似涉及健康與利益如環境治理、垃圾焚燒、轉基因、核電站或化工廠建設等問題,真偽莫辨,個人轉發往往助推了謠言傳播。

自媒體報道失范與個人傳播失范現象是相關聯的,前者因其“科學”標簽的暗示,引發后者的主動傳播,放大假科學新聞的泛濫。

(三)全民傳播加速科學報道失范原因分析

1.社交媒體放大假科學新聞亂象

科學傳播領域的混雜生態消解了傳統傳播的中心化結構與新聞生產的把關機制。蓬勃生長的社交媒體拆解了假科學新聞傳播的“壁壘”,各類自媒體傳播平臺失范強化了虛假信息的傳播。

在平民化、草根化的全民傳播中,微信公眾號的強關系和高封閉性特點,在人際關系網絡中形成高互動性生態圈,成為謠言滋生和大肆傳播的溫床;微信朋友圈塑造的再部落化交往結構,把人們從大眾傳播帶回到了群體傳播與口頭傳播;朋友圈的高黏性提升了互動中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在看不見界膜的“過濾氣泡”中,人們更愿意接受社交媒體信息同質化分享,屏蔽不喜歡或不認同的信息。這種“抱團取暖”式的圈群傳播,延長了“謠言傳播鏈”,加大了各類虛假新聞的泛濫。人們的感官和情緒被深度卷入,對病毒式傳播的虛假故事和信息刺激深信不疑,無暇顧及事實真相本身。這一后真相時代的傳播特征助推了假科學新聞亂象和科學傳播失范程度。

2.科學素養和媒介素養缺乏成為特定公眾科學傳播的“弱環”

從統計數字來看,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進步非????!吨袊窨茖W素質建設報告(2018)》顯示,2018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8.47%,較2015年提升了2.27個百分點,但仍然偏低。尤其對于中老年人而言,他們普遍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媒介素養比不上年輕人,容易掉入網絡謠言的陷阱。2018年6月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和騰訊政務輿情部聯合發布的《中老年人上網狀況及風險網絡調查報告》顯示,在整個接受網絡謠言的群體中,66.2%為中老年網民。[1]

隨著社交媒體的下沉,更多的社會“邊緣”人群因缺乏科學素養和媒介素養被卷入到“傳播弱環”。智能手機的使用,生活方式的改變,并沒能改變他們的意識和觀念,卻往往使他們陷入紛雜的信息漩渦,無所適從。

3.安全缺失心態催化無主張傳播

科學傳播與社會接受場域之間是交融互動的,新一輪科技熱潮給社會帶來無準備心理,安全心理缺失。公眾對科學指導生活的內在渴求以及害怕“不科學”的恐懼心理,被“標題黨”有意識地利用而加劇。未知帶來恐懼,信息予人安定。假科學新聞的內容多與生活相關聯,貼合生活的謠言標題,訴諸人們對死亡、未知的不安,激發恐慌和焦慮;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心理、社交朋友圈“關愛身邊人”心理,驅使人們轉發傳播。

而“硬科學新聞”,因公眾科學素養水平所限,往往難以理解和接受,正確關注的不多。公眾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缺乏足夠的認知和理解,客觀上助長了謠言化或偽科學化傳播。

社交媒體的“圈群傳播”成了人們尋找“群體避難所”、消除恐懼與無助的依托;人們關注“道義”勝于關注科學,全民傳播責任倫理的缺失則被忽略??茖W傳播失范與假科學新聞等現象不僅造成公眾對新聞信任的危機,更會直接危害人們的生活和公民健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危及社會的信任危機。

二、全民傳播視域下責任倫理思想演進

(一)從康德到后現代:公民傳播倫理的哲學追溯

康德(1724—1804)首先把“責任”置于整個人類道德的核心地位。康德認為,“人們正是通過責任觀念,才找到道德規律”[2]。人實現了精神層面的“人獸分離”,其核心精神,就是在道德層面高于動物。人生就是一場激烈的“搏斗”。這一搏斗的一方是從道德規律產生的責任。人在獲得負責任的道德時,是高尚的、純潔的。

馬克斯·韋伯(1864—1920)進一步區分了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認為“一切倫理性的行動都可以歸于兩種根本不同的、不可調和而對峙的原則: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3]。這是按照行動“起因”進行的更加細致的分類,雖然都是富有“責任”的行為,但前者按照宗教的指引,接受宗教的精神,以其為行為準則;后者更多出于人的自身覺醒,強調人與社會的關系。

海德格爾(1889—1976)作為“現代倫理”思想的代表,核心觀點是“技術對人性的侵蝕”,具體表現在人的主體性在技術的作用下逐漸消失,迷失在由技術決定的“物質世界”之中卻不自知。在海德格爾看來,現代人的責任,“只有通過對他們的計劃和行動的一種與技術相應的聚集和安排,才能夠達到一種可靠的持存狀態”[4]。

英國哲學家哈耶克(1899—1992)超脫個體本身,從更高的社會維度——倫理秩序的層次進行了討論,其核心觀點認為,單獨的“個人情懷”不足以支撐整個社會倫理的構建,同時也認為個人意志的作用,自發的個人意志的覺醒,是一切社會規則體系建構的前提,從而“使這種建構的倫理秩序內化并逐漸內生為自生自發性的倫理秩序”[5]。

從責任倫理的思想追溯可知,責任倫理是公民個體以責任感為前提,對社會秩序與道德規范的主體性遵從,促進社會高尚美好的道德規則和意識。它是人剝離動物界和宗教意識、重新界定自我與社會關系的主體意志自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就單個人來說,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盵6]

(二)全民傳播主體性再度迷失危機與對公民傳播責任倫理的要求

數千年來,一些政府和有權勢的個人把公眾當作宣化的對象。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宣傳及其后的各種極權主義宣傳的接受者,讓人類更明確地看到了戰爭中受眾成為輿論傳播的“宣化臣民”,釋放出傳播和輿論的“魔彈”效應。在媒體市場化、文化大眾化轉化中,資本控制了受眾,資本“讓收看電視這樣的自由時間臣服于自己的控制”[7],媒介與資本合謀制造出為資本創造價值的“媒介臣民”。具體表現為以娛樂化方式生存的“娛樂臣民”和在商業邏輯支配下蔓延全球的“拜物臣民”。

如果說,媒體資源掌控在宣教者和資本之下,受眾“臣服”于金字塔等級式傳播模式;而在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社會,傳者中心格局被打破,科技賦予了公眾主體性,“媒介臣民”轉向為“新媒體公民”,大眾通過手機輕松擁有了傳播的力量,集信息接受者、傳播者和內容生產者的多元角色于一身。全民傳播力量的滋長,預示著受眾主體性的覺醒和傳播權的回歸。傳播權“是一種得以參與傳播過程信息生產的權利,是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公民資格”[8]。

然而,擁有傳播權并不總是溫情脈脈的。在全民傳播視域下,一方面,長期處于被動抑制狀態的受眾主體性在新媒體系統中開始覺醒;另一方面,從對于科學傳播倫理失范及其原因分析可隱約看到,受眾主體性有再度陷入社交媒體技術迷失的危險。公民傳播倫理包含公民倫理的基本性質,是公民維系自身虛擬空間傳播行為與社會規則的紐帶。必須重新界定自我與社會的關系,界定公民傳播的權利與責任界限,培育公民傳播的責任倫理。

(三)規訓倫理作為對傳統責任倫理的救濟

全民傳播視域下,在社交媒體技術的“侵蝕”下,受眾主體性僅僅依靠內在自我制約難以奏效;而網絡平臺對有害信息的刪帖機制,作為技術治理的一種手段,并不能自然啟發人的責任自覺,反倒可能被認為是對公民傳播權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規訓倫理補充了社會秩序制約傳播失范的理論。??略凇兑幱柵c懲罰》中指出,統治者通過規訓民眾的身體(通常施以酷刑),并以儀式化展演的方式公之于眾,達到震懾民眾、鞏固王權的作用。有研究者以??碌囊幱柪碚搧黻U釋虛假新聞的治理邏輯和新聞審查機制,把審核或法治懲罰看作是“身體規訓”,提出“規訓理論可作為虛假新聞治理的理論依據”[9],成為對傳統責任倫理的救濟。

建立在規訓理論基礎上的規訓倫理,以外在訓導為主,框范公民傳播的行為界限;立法是規訓倫理的實踐形式,為發揮法律規制界定的否決性、制約和遏制任性傳播提供了倫理資源。當然,在這里,規訓倫理與言論自由的關系也不可回避。實際上,規訓倫理的目的在于借外在力量約束個體失范行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安定。即使是在那些標榜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老牌西方國家,對危害社會的假新聞也不含糊,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雙管齊下治理,成為西方多數國家采用的治理方式[10]。其實,面對全民傳播失范倫理和假新聞泛濫的一切治理手段,都與真正的言論自由無關,不能以所謂的言論自由排斥對失范傳播和謠言傳播以及假新聞傳播行為的規訓制約和管理。規訓倫理順應了新的責任倫理理論需要。責任倫理關注的是社會層面的秩序,最終取決于全民傳播的內在自我制約和社會規訓的統一。

三、全民傳播視域下科學傳播共同體社會共治責任倫理建構

(一)科學傳播共同體與社會共治責任倫理

媒體與社會治理有四大主體,即以政府為代表的行政主體,以企業、行業組織為代表的市場主體,公益性的社會組織主體和公民自組織主體。建構科學傳播共同體社會共治責任倫理,體現了科學傳播主體多元化的趨勢,表達出全民傳播視域下對科學傳播倫理的需要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強烈愿望,可以激發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以實現治理效果的最優化。

1.科學傳播的本質與科學傳播共同體的形成

科學傳播的實質,應當是“既要堅持‘科學向公眾的傳播,又要強調‘公眾向科學的傳播”[11]。20世紀30年代,英國科學社會學家貝爾納首次提出“Scientific Communication”,但一般被翻譯為“科學交流”。從科學交流到科學傳播,走過了三個階段,即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和科學傳播[12]。傳統科普的缺陷是民眾被視為“科盲”,科學知識由上至下向普通民眾灌輸,而科學交流只存在于科學共同體內部;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表《公眾理解科學》報告,被認為是從傳統科普向公眾理解科學階段轉變的標志。然而,“公眾理解科學”仍被指有不足,“更多的是為科學共同體服務,而非整個社會的普通公眾”[13]。2000年英國上議院通過《科學與社會》報告,指出“科學工作者除了尋求增進公眾對自身工作的理解之外,也開始去了解這些工作給社會及公眾意見帶來的沖擊”[14],對15年前《公眾理解科學》的不足做出回應。至此,逐漸走向“科學傳播”的新階段,“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在漢語語境下也回歸到貝爾納的本意,即科學交流“不僅包括科學家之間交流的問題,而且包括向公眾交流的問題”[15]。

科學傳播階段,科學交流主體擴大到了普通公眾,科學事業不僅是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共同體的事,還應當為科學傳播共同體所關切;科學傳播共同體與科學共同體一樣,是科學事業的一部分??茖W傳播共同體的概念自2008年首次由李斌教授提出,至今已超過十年,但實踐進展并不明顯,科學傳播依然處于從屬地位。張朝軍等撰文疾呼“長期以來,科學家難以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其原因就是重創新、輕傳播,沒有構筑科學傳播共同體,形成不了一個廣闊的市場需求,靠政府喊話,話落聲息,作用有限”[16]。顯然,建立科學傳播共同體對于凝聚各類資源,向服務于學術創新和社會崇尚科學的新風氣建設轉換,促進科學傳播新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要形成共同體,首先需要的是對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對相關規則與責任的遵循。全民傳播視域下,科學傳播呈現主體轉移和多元化的趨勢,為共同體的價值認同帶來難度??茖W傳播共同體的構成主體繁多,包括職業科學家、傳統媒體新聞記者、科學自媒體人、外部公眾/網民;參與者是動態的、隨機的;參與活動也有很大的彈性。這既是科學傳播共同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體現,也是共同體缺乏穩定性的表現,是科學傳播共同體建設的難點所在。

2.構筑價值核心: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言”到《北京宣言》

保持科學傳播共同體活力、增強其穩定性的基礎,依然在于共同體的核心價值認同和責任倫理制約。科學傳播責任倫理包括了科學傳播的理念,科學應該為人類福祉服務的價值認同。它是公民參與科學傳播理應遵守的那些“被作為個體、群體或文化共同體的人們所共同認可的原則性的東西”[17]。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達亞·瑞迪在2019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指出,科學基本價值觀在新時代遭遇挑戰??茖W傳播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是人類對科學價值的認識不斷挖掘、理解和提升的過程。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把“尊重人權和人的尊嚴”作為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傳播的基本價值核心,明確提出“人人有權參與科學事業”。這一認識直接促進了科學交流從“公眾理解科學”階段轉向科學傳播新階段。

2018年9月19日,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發布《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北京宣言》?!侗本┬浴啡暮诵膬热菘蓺w納為5條、748字?!侗本┬浴诽岢觥霸谧顝V義的范圍內促進科技與社會良性互動”“確保公眾充分理解和廣泛參與科學”“共促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共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北京宣言》指出,科學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國家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也是增進人類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礎。這是迄今人類對科學素質的價值最全面、最深刻的理解,是迄今為止對科學價值認識的最高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18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賀信中,對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一體兩翼”“同等重要”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科學傳播與國家創新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中國科協全面概括了科學素質建設和科學普及的五種價值[18]。這些對科學價值的“中國理解”,構成了科學傳播共同體的新的責任認同和更高的目標追求,是凝聚科學傳播共同體的價值核心認同。

(二)強化科學傳播共同體媒體平臺責任倫理

科學傳播媒體、科技自媒體等科學信息入口平臺和科學交互平臺是科學傳播責任倫理體系的中心,從自身整體治理入手,無疑是科學傳播社會共治的前提和核心。

1.提高科學傳播媒體平臺公信力

科學傳播領域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科學松鼠會、知乎和果殼等新媒體平臺,具有把控科學信息入口、驅動科學風尚、形成社會影響的作用。從全民傳播視域看,單獨的“個體科學傳播者”不足以建立整個的科學傳播倫理體系,但“個體科學傳播者”對傳播倫理的自覺遵守,是全民科學傳播倫理體系構建的基礎。科學傳播共同體媒體平臺的根基是信任,它產生于行為規范、誠實和合作的群體??茖W傳播共同體媒體平臺應當從自身整體治理入手,加強科學傳播責任倫理、堅守社會責任,積極主動參與假科學新聞和傳播失范行為治理。

2.提高科學傳播共同體媒體平臺的傳播力

科學自媒體是科學傳播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狀態多以個人微博、開通自媒體平臺賬號、與平臺簽約寫作供稿,以多種媒體、多種平臺、特別是高端平臺進行傳播。提高媒體平臺的傳播力是對科學傳播共同體責任的擔當。其中,網名為“震長”的侯建民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侯建民是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2012年開通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后,開通了多個自媒體平臺賬號,多個平臺簽約作者,成為地震科普專業人士。

3.提升科學傳播共同體媒體平臺的輿論引導力

科學傳播的特殊性在于,科學研究的結果不會因為傳播活動的正當性而發生變化,而虛假的科學傳播則會破壞公眾信任和社會秩序,甚至影響公共政策??茖W報道中的問題,如傳遞過時的科學知識、神化科學和迷信科學家、科技報道實用化傾向與科學獵奇、宣傳“超科學”“神秘科學”及反科學情緒,往往為偽科學泛濫推波助瀾。科學傳播輿論引導的責任,就是要善于報道相關科學議題,有效引導公眾置身于公共輿論漩渦而不被特定價值取向所綁架,不受種種不良思潮影響,保持應有的科學理性、客觀和公正,帶動事態的良好轉化和問題的解決。

(三)強化自我規訓,走向責任倫理自由之境

2018年1月1日,德國正式實施全球第一個針對社交媒體的法律——《社交媒體管理法》。該管理法成為西方國家中嚴厲打擊虛假消息與仇恨言論的“標桿”[19]。它源于康德倫理哲學,也有著??碌囊幱杺惱碇С帧D壳爸袊?0多個政府部門制定網絡行政法規等規范,微博、微信等即時通信社交媒體使用規制都相對完備,使謠言治理有了法律依據。

但外治不如內治,國內學界早就呼吁,從新聞事實核查機制與健全新聞法治兩方面來矯正用戶內容生產的偏差,達到符合新聞真實的統一標準[20]。2018年8月,中央網信辦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上線,為辟謠信息提供上傳下達的渠道。中國科協將科學辟謠列入2019年科普工作要點,動員全國學會、地方科協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辟謠工作。[21]這一國家“辟謠工作”將大大有助于壓縮科學新聞造假空間。當然,這一目標的實現還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全民傳播視域下,辟謠平臺的影響難以遍及整個互聯網社交媒體場域,而謠言假新聞已經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全面消除,有的又被翻炒。所以,從源頭上控制是萬全之策,形成整個社會的科學化生存,才是根本防范。社交媒體平臺只有加強自我管理,強化自我約束,科學傳播才能走向責任倫理的自由之境。

(四)培育全民科學素質,培養“科學化生存”新公民

1.培育全民科學素質,緊扣科學傳播共同體社會共治責任倫理的核心環節

全民傳播視域下,受眾是科學傳播共同體不可忽視的構成之一。張朝軍等認為,“在科學傳播共同體中,受眾是科學傳播的終端,同時也是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22]。在現階段,受眾主體畢竟處在科學傳播鏈條的“接受—再傳播”鏈環,也是科學傳播共同體的首要和核心環節。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研究所、百度指數于2019年12月聯合發布的《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網民科普搜索指數為11.02億,環比增長21.61%。培育公民科學素質,包括培育公民的科學精神和媒介素養,提升公民對科學理性的認知能力,將強化公民的自由選擇與傳播責任擔當。如同加拿大為9歲至19歲的學生正在實施的“明智新聞”(News Wise)項目[23]一樣,中國也非常重視培養大中小學生對虛假新聞的判斷能力。

2.培養“科學化生存”新公民,充分實現科學的全面價值

“科學化生存”社會,是對科學價值全面發掘和實現的社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當今人類面臨著應對環境危機、重大疾病、科學倫理等的重大挑戰,在科技新聞全民傳播中,在理性范圍內運用好奇心,克制生命對于未知的恐懼與無奈,是科技傳播倫理主要關注的問題之一。科學傳播既要讓公眾了解科學的負面價值,認識到科學“也造成了環境的惡化和技術災難,引起了社會失調或社會排斥現象”,應驅逐“假科學”“偽科學”對科學公信力的傷害;科學傳播更要讓公眾了解科學的正面價值,不僅普及科學知識,普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更要發力科學素質和科普的知識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未來發展價值[24],傳播科學為公眾的幸福生活創造價值的理念。

3.培養“科學化生存”新公民,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公眾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018年9月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為增強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科學成果共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25]。建設科學傳播共同體社會共治責任倫理,就是讓科學傳播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與未來發展協調并軌,實現社會善治與和諧穩定,滿足人民群眾對“科學化生存”美好生活的向往。

疫情中的中國與世界,面臨著對于科學和醫學專業知識的不信任“寒流”。史蒂芬·夏平在《新冠病毒與社會共同體》一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在大眾信仰與科學技術專業知識之間重新撕開了一道口子。建立科學傳播社會共治責任倫理體系,任重而道遠。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構建全球化互聯網治理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7JZD0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騰訊政務輿情部.(2018年6月29日)中老年人上網狀況及風險網絡調查報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8/0629/c405625—30096878.html.

[2]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8.

[3]馬克斯·韋伯.倫理之業: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2.

[4]Martin Heidegger,Wegmarke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

·Frankfurt am Main,P355.

[5]魯英.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倫理失序的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

[6]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馬克思思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7]蘇特·杰哈利.廣告符碼:消費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學和拜物現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3,166.

[8]劉宏宇.微博時代新媒體公民傳播權實踐及理論前瞻:從臺灣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傳播談起[J].新聞界,2012(8).

[9]羅坤瑾.狂歡與規訓:社交媒體時代虛假新聞傳播及治理研究[J].現代傳播,2019(2).

[10]鄧備.社交媒體假新聞治理:全球實踐與未來趨勢[J].中國記者,2019(2).

[11]吳國盛.科學與公眾傳播[EB/OL].http://cul.book.sina.com.cn/o/2006—12—16/1835165700.html.

[12]陳鵬.科學傳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22.

[13]翟全杰.再論科學傳播[M]//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與社會發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2.

[14]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M].張卜天,張東林,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15]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92.

[16]張朝軍,肖英,趙霞,王大銳,王霞.科學傳播共同體:推動科技創新的軸心[J].科技傳播,2019(3).

[17]鄭根成.媒介載道:傳媒倫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42.

[18]徐延豪.新時代全民共享科普全面價值[EB/OL].kpzg.people.com.cn/n1/2019/0116/c404214-30558741.html.

[19]鄧備.社交媒體假新聞治理:全球實踐與未來趨勢[J].中國記者,2019(2).

[20]羅坤瑾.狂歡與規訓:社交媒體時代虛假新聞傳播及治理研究[J].現代傳播,2019(2).

[21]關于印發《中國科協2019年科普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www.cast.org.cn/art/2019/4/15/_459_94070.html.

[22]張朝軍,肖英,趙霞,王大銳,王霞.科學傳播共同體:推動科技創新的軸心[J].科技傳播,2019(3).

[23]鄧備.社交媒體假新聞治理:全球實踐與未來趨勢[J].中國記者,2019(2).

[24]徐延豪.新時代全民共享科普全面價值[EB/OL].kpzg.people.com.cn/n1/2019/0116/c404214-30558741.html.

[25]習近平這些賀信,與未來緊密關聯[EB/OL].news.cctv.com/2018/09/19/ARTIEoWoLVsLSOLdipeEDduP180919.shtml.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編校:董方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久久性视频| 香蕉伊思人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日韩123欧美字幕|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天堂2014|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91无码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日本91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久久综合成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成人播放| 99热亚洲精品6码|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一区免费看|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站| 欧美午夜精品|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精品老司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精品福利国产| 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99re精彩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热久久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国产精品xxx|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亚洲三级色| 国内精品免费|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图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啪啪网| 日韩AV无码一区|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成人蜜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