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芬
【摘要】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提升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一批農民成為新市民,快速城鎮化與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的深厚沉淀的反差,使得新市民在城鎮中存在心理不適,影響城市社會文化的正常發展,通過分析新市民心理不適的現象與原因,提出新聞輿論要發揮引領作用,在促進新市民文化心理調適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并探索出了新聞輿論促進新市民文化調適的作用途徑,為新聞輿論工作者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新聞輿論;新市民;城市融入;文化調適;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來到城鎮成為新市民。由于入城的速度快、數量大,新市民如何適應城鎮的生活成為越來越需要關注的問題。
新市民在空間上成為城鎮人已經實現,但要在文化上、心理上成為城鎮人,則面臨較長的過渡期,其間出現的隔閡與矛盾,容易形成各種社會問題。因此,新市民過渡期的文化心理調適需要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關注。其中,新聞輿論在新市民文化調適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引領作用。
一、城鎮新市民的文化心理問題表現
(一)新市民的城市身份認同感危機
學者李蓉蓉研究指出[1],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產生身份認同的危機,主要體現為身份認同的三重困境,即“二元模糊”“時空割裂”與“意愿游離”的三種身份認同危機。
所謂“二元模糊”是指新市民自我認知上的“既是農民又是市民”或者“既不是農民又不是市民”的雙重身份特點,在自我身份認同上存在模糊與猶豫。所謂“時空割裂”是指“不管環境、戶籍如何變化,我就是認為我是農民”的“認同定式”,即“內農外城”的狀態,帶來觀念與行為上的不一致。所謂“意愿游離”是指新市民表面上不想改變農民身份,也無成為市民身份的意愿,然而實際內心意愿卻與外在表達相違背,呈現個人意愿的認知分裂。
新市民這三種身份認同危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困擾,產生茫然、壓抑等消極情緒,影響其城市歸屬感,給城市社會治理帶來沖擊,遲滯了農民的市民化進程,這極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二)新市民“文化生活孤島”效應
一些初來乍到的新市民,其人際交往圈多數仍然束縛在親戚、老鄉的范圍內,他們與“老市民”的交往僅限于生產、生活方面的聯系,而文化情感交往很少,新市民群體形成了“文化生活孤島”,限制了新市民心理上的城鎮化,同時也約束了其文化生活的發展,造成了部分新市民的“文化荒漠”。
(三)新市民的政治參與缺失
由于身居城鎮,新市民已經無法在原居住地表達政治訴求。由于工作不穩定,沒有“單位”,缺乏“單位”這個大家庭,新市民只有在社區才有機會參與社會活動。但是,目前城鎮社區組織的功能與農村以及城鎮組織功能相比差距甚大,新市民很少有機會參與城鎮政治生活,如無法參加工會組織或者黨團組織,難以找到參與政治、行使權利的“落腳點”,較少參與社區活動,形成新市民的“政治空白”。
(四)新市民生活習慣的固化與不適
新市民雖然住進了城鎮樓房,但在一定時期內生活習慣、思維模式還停留在農村的小農思想層面上,還保留著濃厚的農村生活痕跡,如新居民通常簡單地把社區建設看成是政府和社區物業的事情,缺乏組織性和向心力,對社區環境不夠關心,影響了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與城鎮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不能和諧兼容。
二、新市民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文化不適現象原因
新市民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文化不適,一方面是由于城鎮化本身的原因,也有我國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家庭結構變換的原因。
(一)城鎮化快速發展導致社會環境的極速轉換帶來的文化不適
中國與西方社會的城鎮化發展有很大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的發展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中國城鎮化率在1980年時只有19.39%,到了2018年猛增至59.81%,39年增長超過40個百分點,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是遠超所有西方發達國家的。
城鎮化的發展有兩條路徑,先城后市,或者先市后城。先城后市指先建立城市、城堡,逐步形成政治經濟中心,這是由政府推動的城市發展模式。先市后城指民間自發興起,這是民辦的,政府只派員治理,“市”發展起來,引起人口集聚而成為“城”。中國現代城鎮化的發展主要由政府驅動,城鎮化速度很快。現實中,硬件的快速增長可以由政府驅動,但文化的發展尤其是人的觀念、意識的變化不可能同步由政府驅動,過快的城鎮化與新市民觀念轉變的節奏不同步必然導致文化不適。
(二)新市民傳統文化觀念與現代城鎮文化理念的沖突
鄉土中國的鄉村是一個熟人的社會,人們在這里出生、生產勞作,世代居住在一起;村民們的生活穩定,安土重遷,行為規范、價值理念相對固定,人際交往也大多是在熟人圈子里進行。因此,他們更注重對熟人講人情、面子,鄰里之間遇到困難互幫互助,遇到糾紛往往也是依靠宗族家長來調解。
城鎮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工業化、商業化的生產集聚帶來的人口的聚集;城鎮化的生產、生活環境與鄉村有很大不同。例如在城鎮的社區,由于各種原因,鄰居變動頻繁,很難形成農村累世同住在一起的鄰里關系;城鎮的單元房不同于農家小院,封閉的空間也造成溝通的障礙,鄰里關系相對陌生化;市場機制下的工作單位上下級層級清晰、人員分工明確,人與人之間責任義務分明,溫情相對缺乏,與農村的鄉土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新市民進入城市后,面對新的城市環境,巨大的環境差異導致他們短時間內出現了巨大的文化斷層以及文化不適。
(三)由傳統家族到現代家庭的轉變帶來的文化不適
“仁義”“孝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傳統的中國人特別注重家族倫理,但新市民進入城鎮后,大的家族往往被分割為一個個小家庭,分散在城鄉之間,聚少離多。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使人們的家庭觀念慢慢淡化,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更多地依賴通信技術,信息交流很多,但見面卻很少,虛擬的空間替代了親朋好友見面的真實空間。家庭空間結構的變換造成了文化上的轉換壓力。
三、新聞輿論促進新市民文化調適的路徑
當今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傳播使新聞輿論的影響力更加廣泛,引導的重要性日漸重要。在我國,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工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呈現出一定的特殊復合現象,都具有影響人們的思想、引導人們的行動之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輿論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載體,在當下促進新市民文化調適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功能。
(一)新聞輿論促進新市民文化調適的根本遵循
新聞輿論在我國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是與“槍桿子”配合使用的“筆桿子”,充分發揮了凝心聚力的強大力量。新中國成立后,新聞輿論仍然十分重要并始終受到高度重視。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3]他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安邦定國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遵守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于新聞輿論如何引導新市民做好文化調適提供了根本保障。新市民的關鍵在“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新的環境,心靈上處于新舊交合之際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新聞輿論和新聞工作者要高度關注新市民這一特定群體,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平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全時空覆蓋,以正確的文化思想占領新市民中新出現的文化陣地。
(二)新聞輿論要參與引導新市民社區的文化重構
文化沉浸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之中,面對陌生的城市,如何尋找失去的親情,消除城市社區中人與人的心理隔閡和不信任,如何使新市民從鄉土社會心態過渡到城市社會心態,這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第一,在這方面,新聞輿論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有很多。具體到操作層面,新聞輿論及其操作者要關注新市民這一特殊群體:關注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關注他們生活區域的公共設施配套情況,關注他們及他們的子女就業、就學、就醫情況,關注他們進入城鎮后心理上的種種不適。要圍繞這個群體的文化調適主動設置議題,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導向作用,通過創新傳播渠道,全面傳遞信息,通過多元化、全方位的新聞輿論引導,構建健康的新市民城市文化。
第二,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引導社區工作者創新手段,培養和諧融洽的社區文化。[4]引導社區建設社區文化載體,注重社區精神的培養,建設和諧互信的鄰里關系,培養具有示范性的社區領袖,塑造和諧宜居的社區形象;開展積極有效的社區教育,結合社區成員的文化程度、地緣特征、年齡結構及成長歷程等因素,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廣泛應用社區文化長廊、互聯網新媒體等教育平臺,推動社區教育的有效性;重視專業社工的服務價值,發揮社區精英、社區黨員、離退休人士等“賢達人員”的社會價值,不斷擴展新市民的社會關系網絡,使社區成為和諧宜居的生活場所和互助包容的精神家園,突出社會組織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新聞輿論要強化引導、強化新市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引導新市民優化業主委員會的工作機制,發揮新市民在社區運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培養新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識;在公共事務參與方面,新聞媒體要發揮自身的優勢,主動搭建新市民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將新市民的熱點關切傳遞到相關部門,提升新市民的城市歸屬感,逐步化解新市民的城鎮身份認同感危機,用優秀的新聞作品來春風化雨。
參考文獻:
[1]李蓉蓉,段萌琦.城鎮化進程中中國新市民的身份迷失:身份認同危機的類型學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3):118-121.
[2]丁柏銓.習近平對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觀的繼承與發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39-42.
[3]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222/c117092-28138907.html.
[4]吳江,李力揚,范煒烽.城鎮化背景下從社區治理角度談新市民的社區融入[J].江蘇商論,2018(9):116-118.
(作者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