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虹 周彬

【摘要】21世紀以來,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成為傳播學的新議題,尤其是近年來中國醫患關系緊張引發了對這一議題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究。通過分析近五年來EBSCO傳播學全文資源數據庫有關該主題的文獻,分類梳理了特殊疾病議題、醫學信息技術下的醫患溝通、大眾健康傳播媒介與效果、醫生和患者人際溝通、患者健康素養五個方面的議題,旨在為本土研究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EBSCO數據庫;健康傳播;醫患關系
一、研究緣起
“健康傳播”概念提出者Jackson認為,健康傳播是以大眾傳媒為信道來傳遞與健康相關的資訊,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目標,其中包括健康營銷和健康政策的制定。[1]學者Burgoon從人際溝通視角定義了健康傳播:健康傳播是患者和醫療提供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診療室里的人際傳播活動。[2]學者Rogers把健康傳播定義為“一種將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健康知識,并通過態度和行為改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為目標的行為”。[3]比較以上定義可見,健康傳播定義內涵從最初以大眾傳媒的傳播過程為核心的視角,發展到以醫患人際傳播為核心的視角,再發展到公民的健康態度和行為以及社區和國家的健康發展水平的視角。因此,健康傳播的定義內涵在不斷向外擴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醫患關系逐漸緊張并成為一個全民性話題,也成為健康傳播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由于近年來我國醫療糾紛發生率逐年上升、醫患矛盾突顯、暴力事件頻發、醫患矛盾社會影響擴大、醫療糾紛處理復雜性遠高于其他案件,健康傳播的研究重心逐漸向醫患關系領域聚焦。[4]
對醫患關系的研究深化了傳統的健康傳播領域,并形成了大量有關健康傳播的新議題。此背景下,在促進醫患關系改善方面有哪些作為?英語世界對此形成了哪些研究議題?本文試圖厘清這些問題,為中國正在進行的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實踐與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通過分析EBSCO傳播學全文資源數據庫收錄的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梳理該知識領域。EBSCO傳播學全文資源數據庫收錄了超過670份國際傳播學研究全文期刊,超過1000本國際核心期刊的索引與摘要,內容可回溯至最早1915年。包括諸如《傳播學季刊》(Communication Quarterly)、《傳播學年鑒》(Communicaiton Yearbook)、《傳播學評論》(Communication Review)等傳播學研究國際權威期刊,以及《美國健康傳播雜志》(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iton)、《健康傳播》(Health Communication)、《美國公共健康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等健康傳播領域里的權威期刊。因而,該數據收錄的研究成果足以代表傳播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最高水平。
二、研究總體狀況
本研究聚焦于該數據庫過去5年(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錄的有關醫患關系與健康傳播交叉領域的期刊論文,通過對該數據庫使用Boolean/Phrase檢索法,把“健康傳播”“醫患關系”兩個詞作為文獻檢索的關鍵詞,有69篇文章;同時包含“醫生”“溝通”“健康傳播”的只有23篇文章;同時包含“患者”“溝通”“健康傳播”的有139篇文章。在以上所有231篇文章中,有50余篇是重疊的,還有100余篇是分析醫院經營與管理、保健常識、緊急服務、初級保健與護理、公共衛生、信息技術、職業指導等。根據作為一個分支學科的健康傳播的定義,本文將這類文章排除在研究分析之外。從數量上看,比起“健康傳播”16833篇學術論文的總量來說,無論是對醫患關系和健康傳播研究還是患者、醫生和健康傳播研究顯然是不足的,只占到大約1.3%。
根據以上方式的檢索,排除一些重疊的檢索結果以及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在藥品推廣、醫生隊伍培養、職業指導、醫療保健方面的研究成果,則醫患關系和健康傳播的研究成果共計79篇。比起醫患關系與其他領域的交叉研究,相關健康傳播研究成果仍相對缺乏。
從研究力量來看,對比還是較為懸殊的。主要的研究者仍以歐美國家學者為主,但是出現了相當比例的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成果。從研究對象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聚焦于弱勢群體,比如老人、青少年、婦女、退伍軍人、新移民及有色人種。主要討論弱勢群體的健康素養對健康結果的影響、新移民因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對醫患關系的影響等。
三、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議題
為了恢復、維持患者的健康水平,醫患雙方、大眾媒介、社區及政府必須在促進大眾健康水平等方面展開工作。本文根據健康傳播學者[5]對健康傳播研究領域的大致分類——特殊疾病議題、醫學信息技術下的醫患溝通、大眾健康傳播媒介與效果、醫生和患者人際溝通、患者健康素養,來分析檢索到的相關文獻。
(一)特殊疾病議題
不同疾病患者有著不同的健康信息訴求。比如,抑郁癥患者希望醫務人員關注癥狀和非藥物治療的原因;希望醫生講明為何選擇某種藥物、評估治療方案的傷害和效益、與其討論替代治療方案以及讓患者參與決策過程。[6]乳腺癌患者希望醫生提供性方面信息,包括:性生活的變化、兩性關系變化、心理因素變化,但是,在加拿大只有41%的乳腺癌患者獲得了這些信息。[7]冠心病患者希望醫生提供冠心病的護理信息和并發癥信息、患者日常生活問題以及心理困擾的解決方法信息。[8]
除了健康信息外,醫患溝通與特殊疾病患者的健康結果往往有著密切關聯。一方面,良好醫患關系可能會促進健康結果。例如,研究表明,醫患關系可能在七方面會影響慢性背痛患者的自我管理,包括:醫患溝通程度、相互理解程度、醫務人員的角色、信息傳遞過程、患者參與程度、個性化護理和醫療服務。[9]
另一方面,不良醫患關系可能會導致不佳健康結果。醫患雙方的溝通不暢會導致患者的低依從性和不佳治療效果。比如,研究發現,疼痛患者的敘述重點是慢性疼痛,強調阿片類藥物治療的作用,而醫生的敘述重點則是接受阿片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從而導致不良治療效果。[10]又如,研究表明,醫患溝通程度與青光眼患者對醫療依從性有著顯著關系,當醫生沒有清晰傳達青光眼可能會導致視力喪失這一知識時,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
(二)醫學信息技術下的醫患溝通
國際上已出現大量依托互聯網技術的醫學信息系統用于促進、加強和改善醫患溝通。美國83.9%的受訪者傾向于通過信息系統與醫生進行交流,84.5%的受訪者認為信息系統易于使用,大多數受訪者利用信息系統就健康問題和藥物使用與醫生進行溝通。[11]
這些系統軟件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是一類專為醫患溝通開發的程序,比如醫療服務系統ProjectHealthDesign、個人健康記錄軟件HealthTrak等。依托于醫學信息系統下的醫患溝通呈現出與傳統面對面的醫患溝通不一樣的面貌與特征。
醫學信息技術的有利方面得到了探討。比如,加強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高了醫療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減少非必要的辦公室訪問。以病人為中心的電子病歷可以記錄患者病史、讓醫生隨時訪問患者的數據、幫助醫生記住病人的病史和過去的數據、掌握病人的健康狀況。[12]醫療服務系統Project HealthDesign可以收集和分享信息,降低護理成本。
(三)大眾健康傳播媒介與效果
移動媒體可以提高低健康素養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弱勢群體的醫患溝通水平。比如,移動媒體可以有效地提供疫苗接種教育,并促使患者與醫生交流、接種疫苗;移動媒體成本較低易于在低收入人群中推廣使用;手機短信清晰易懂的文字提示可以提高患者理解水平,從而增加接種疫苗的可能性。[13]
互聯網通過改善醫患溝通、提供新技術、促進信息傳播等方面促進醫學進步。首先,互聯網通過改善患者與醫生之間的溝通來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研究發現,患者積極參與的能力與患者對醫療質量的認知成正相關,而通過互聯網尋求健康信息的患者會更多地參與向醫生尋求信息,因此,使用互聯網的患者會對醫療質量有更高的評價。[14]其次,互聯網提供的新技術可改變未來醫學的新應用。研究發現,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口學方法,通過繪制自殺群體的地理空間,可以有效預測有自殺傾向的人群可能實施自殺的地點。[15]最后,互聯網信息傳播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可以改善患者精神的健康狀況。
廣播和電視是欠發達地區青少年獲取有關艾滋病和生殖健康信息的最佳渠道。盡管從衛生專業人員那里獲得的信息更加可靠,但是擔心暴露身份和被污名化仍然是從衛生中心獲取有關艾滋病信息的障礙,因此,網絡欠發達地區的青少年更愿意通過廣播和電視獲取艾滋病信息。[16]
(四)醫生和患者的人際溝通
醫患人際溝通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混淆病人和醫生的工作;二是醫生溝通水平有限;三是醫患的信息不對稱。首先,應區分病人的適應性工作與醫生的技術性工作,技術性工作是屬于醫生的,適應性工作是屬于患者的,避免不恰當地要求醫生使用技術干預來解決患者的適應性問題,現代醫患關系最大的問題是混淆了二者,將所有責任都推給了醫生。[17]其次,醫生并不總是能夠提供令患者滿意的解答,并不總是能夠花足夠的時間來回答,并不總是能夠提供足夠的醫療信息。醫患雙方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不一致。比如對于檢查結果,患者側重的是結果的含義和接下來要采取的步驟,但醫生擔心患者獲得檢查記錄可能會突然增加擔心和困惑,比如假陽性和假陰性是需要醫生的進一步判斷和解釋的。再比如,患者常常認為手術會治愈他們的疾病,而不是醫生所認為的緩和或暫時停止疾病發展;當腫瘤醫生告訴患者其治療成功率為20%時,患者并不總是意識到失敗的概率是80%。[18]醫患溝通策略包括以患者為中心、良好的溝通能力、積極的目光注視。第一,“以患者為中心”的溝通策略可以使患者感知更高質量的醫療質量。“以患者為中心”溝通策略具體包括:提供患者選擇機會、關注患者問題、幫助患者處理不確定性等。[19]第二,醫生的良好溝通能力包括花費足夠時間、仔細聆聽患者提問、提供清晰簡單的解釋、與每位患者制訂行動計劃。[20]以同情的方式詢問患者的問題,避免官方性提問;讓患者講完病情描述,與病人建立融洽關系;使用開放式和封閉式的問題來收集和澄清信息。第三,醫生發出的目光注視也是增進醫患關系的重要驅動力。研究發現,所有由醫生發出的目光注視都會引起患者的注視,部分由患者引發的目光注視會引起部分醫生的注視。醫生長時間的沉默則被認為是保留表達,強調他在溝通關系中的優越地位。[21]
(五)患者健康素養
健康素養被定義為個人有能力獲得、處理和理解他們作出適當健康決策所需的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的程度。[22]
影響患者對健康信息理解的因素有多種,包括文化因素、醫生的健康知識及溝通技巧、情境需求、健康信息傳遞的環境及時間限制、滿足自己醫療需求的能力、理解復雜概念的能力、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23]目前,患者健康素養領域開始逐漸關注成人的識字能力,及其對健康信息的理解。[24]
健康素養對患者理解醫療知識產生顯著影響。首先,低語文水平患者所使用的語言會導致他們與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不暢,這種情況由于醫生使用充滿醫學術語的語言而加重,導致患者降低了堅持治療的可能性并增加了用藥錯誤的可能性。其次,缺乏獲取書面信息的機會將導致患者對其疾病的了解程度降低。是知識的減少,加上信息獲取能力的下降,削弱了患者對醫療建議的依從性。[25]
此外,某些特殊疾病患者的健康素養降低與疾病本身有關。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健康素養降低可能與低氧血癥相關的抽象推理和記憶障礙以及抑郁和焦慮的繼發性障礙相關,從而影響患者學習、理解和決策能力。[26]低健康素養水平與不良健康效果有明顯相關性。比如,低健康素養的成年人住院風險增加、醫療服務遇到障礙、不太可能了解醫療建議;即使控制了各種社會人口學變量,低健康素養者的健康狀況也比高健康素養者差;低健康素養者容易接受低質量的護理,并由于溝通障礙而暴露醫療錯誤。[27]
四、結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健康傳播發展為傳播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健康傳播研究成果豐富。進入21世紀以來,醫患關系成為重要話題,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研究方興未艾。從研究議題來看,英語世界的研究成果涉及了健康傳播的主要話題,既討論了醫生和患者的人際溝通、大眾健康傳播媒介與效果、患者健康素養與健康結果關系、特殊疾病議題、組織健康傳播等傳統議題,又關注了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下的醫患溝通新模式,甚至進一步考察了健康與心理的關系。研究視野相對寬廣,涉獵的領域相對全面。
相比中國健康傳播研究成果,英語世界健康傳播的研究切入點普遍小且深,研究問題具體而明確,研究方法扎實規范,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英語世界健康傳播研究對象往往是新近時期出現的新健康傳播技術、新健康傳播現象、新健康傳播問題;研究問題主要側重于新健康傳播技術的應用及傳播效果、新健康傳播現象的因素、新健康傳播問題的解決辦法;研究方法上以量化研究為主,輔以質化研究,質化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是半結構化訪談;研究成果以測評各類媒介載體的傳播和使用效果、提出具體健康傳播問題的解決策略,或者是解釋具體健康傳播現象的原因為主。
在以醫患關系為視閾的健康傳播研究中,忽略了非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研究成果,這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整體健康傳播研究議題的偏見。因為,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研究忽略了以下這些議題:健康傳播外部環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傳播史等。尤其在當下的中國,健康傳播研究剛剛起步,研究議題處于建立發展初期,更需要全面考慮非醫患關系視閾下的健康傳播研究。
英語世界的醫患關系總體比較和睦,區別于中國醫患關系的高度緊張與對立,加上英語世界多實行全科醫生制度,只有重癥患者會被轉診到專科醫院,這也區別于中國的醫療體制,因此,英語世界的健康傳播研究議題無法涵蓋中國醫患關系中的所有重要方面。此外,不同的檢索方法可能導致研究結論會有所差異,造成本文在勾勒英語世界的健康傳播研究圖景時難免有遺漏和偏頗之處。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8YJC860035)]
參考文獻:
[1]Jackson,L.D.信息復雜性和醫學交流:技術語言和醫學信息中信息量的影響[J].健康交流,1992(4):197-210.
[2]Burgoon,M.陌生人間的陌生人:哲學博士生在醫學博士的土地上[J].語言和社會心理學,1992(11):102.
[3]Rogers,Everett M.當今健康傳播領域[J].美國行為科學家,1994.
[4]江默.健康傳播視角下的醫患關系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3:22.
[5]張自力.健康傳播研究什么:論健康傳播研究的9個方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3):42-48.
[6]Nederlof,Mariette;Cath,Danielle C.;Stoker,Lennart J.;Egberts,Toine C.G.;Heerdink,Eibert R.抗抑郁治療期間醫師和藥劑師的指導:患者的需求和改善建議[J].BMC精神病學,2017(17):1-10.
[7]Ussher,Jane M.;Perz,Janette;Gilbert,Emilee.信息需求與乳腺癌后性健康的變化有關[J].高級護理雜志,2013(1):327-337.
[8]Polikandrioti,Maria;Babatsikou,Fotoula.給冠心病患者的信息[J].健康科學,2013(1):3-10.
[9]Fu,Yu;McNichol,Elaine;Marczewski,Kathryn;Closs,S.José.患者的專業伙伴關系和慢性腰痛自我管理:定性的系統綜述和綜合研究[J].社區衛生與社會關懷,2016(3):247-259.
[10]Esquibel,Angela Y;Borkan,Jeffrey.醫生和患者的痛苦:阿片類藥物處方在初級保健中的沖突與協作[J].疼痛,2014(12):2575-2582.
[11]Lam,Richard;Lin,Victor S.;Senelick,Wendy S.;Hong-Phuc Tran;Moore,Alison A.;Koretz,Brandon.老年消費者對電子病患醫師消息傳遞的態度和偏好[J].美國管理式護理雜志,2013(19):7-11.
[12]Asan,Onur;Tyszka,Jeanne;Fletcher,Kathlyn E.捕捉患者聲音:規劃以患者為中心的電子健康記錄[J].國際醫學信息學雜志,2016(95):1-7.
[13]Phillips,Ashley L;Kumar,Disha;Patel,Sajani;Arya,Monisha.使用短信改善種族和少數民族成年人之間的醫患溝通:增加流感疫苗接種的創新解決方案[J].預防醫學,2014(69):117-119.
[14]Xiang,Jun;Stanley,Samantha J.從在線到離線:探索電子衛生保健消費,患者參與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保健質量觀念交流[J].人類行為計算機,2017(70):446-452.
[15]Christensen,Helen;Petrie,Katherine.信息技術是加速精神衛生保健發展的關鍵[J].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精神病學雜志,2013(2):114-116.
[16]Adams,Rachel M.;Riess,Helene;Massey,Philip M.;Gipson,Jessica D.;Prelip,Michael L.;Dieng,Thierno;Glik,Deborah C.了解塞內加爾青少年和年輕人在何處以及為何獲得健康信息:一項混合方法研究環境和個人對健康信息的影響[J].衛生保健通訊,2017(2):116-148.
[17]Thygeson,Marcus;Morrissey,Lawrence;Val Ulstad.適應性領導和醫學實踐:一種基于復雜性的方法來重新建立醫患關系[J].臨床實踐評價,2010(5):1009-1015.
[18]Roscoe,Lori A.;Tullis,Jillian A.;Reich,Richard R.;McCaffrey,Judith Czaja.超越良好的意愿和患者的感知:生命末期頭頸癌護理中有效溝通的競爭定義[J].健康溝通,2013(2):183-192.
[19]Xiang,Jun;Stanley,Samantha J.從在線到離線:探索電子衛生保健消費,患者參與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保健質量觀念交流[J].人類行為計算機,2017(70):446-452.
[20]Quigley DD;Martino SC;Brown JA;Hays RD.評估高性能臨床醫生所說的CAHPS([R] )臨床醫生和小組調查中的溝通項目以及補充項目的內容[J].醫師雜志,2013(3):169-177.
[21]CIUBOTARA?U-PRICOP,Laura.醫生與患者的溝通策略[J].國際傳播研究雜志,2013(4):310-316.
[22]美國婦產科學院患者安全和質量改善委員會.第676號委員會意見:健康素養以提高護理質量[J].婦產科學,2016,128(4):183-186.
[23]Minsoo Jung.消費者健康信息學:促進疾病和健康的患者自我保健管理[J].衛生保健經理人,2016,35(4):312-320.
[24]Aldoory L.健康素養研究在健康交流中的地位和未來機會[J].2017,32(2):211-218.
[25]Sadeghi,Shiva;Brooks,Dina;Stagg-Peterson,Shelley;Goldstein,Roger.提高COPD患者的健康素養重要性的認識[J].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雜志,2013,10(1):72-78.
[26]Janssen DJA,Engelberg RA,Curtis JR.面向COPD患者的個性化教育[J].病人教育和咨詢,2010(81):1-2.
[27]美國婦產科學院患者安全和質量改善委員會.第676號委員會意見:健康素養以提高護理質量[J].婦產科學,2016,128(4):183-186.
(作者單位:王曉虹,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周彬,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