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沛利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青年是城市創新的活力源泉,是城市改革發展的生力軍,是科創中心建設至關重要的主力軍。共青團作為黨領導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要發揮好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竭誠扶持青年創新創業是共青團組織工作的責任,也是共青團組織維護青年利益的使命。本文就共青團扶持青年創新創業的必要性和優勢進行分析,以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簡稱“青創基地”)為切入口,并從落實創業平臺戰略、打造創業服務生態體系、運用青年方法方面研究共青團扶持青年創新創業“青創基地”模式。
廣東共青團改革方案提出了關于“加大青年創新創業扶持力度,積極帶領青年投身創新創業”的要求,切實扶持“青創基地”孵化落地,使“青創基地”成為青年聚集新領地、創業者扎根地,孵化培育也逐漸成為青年創業就業的新形態。“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青創基地”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能僅靠共青團組織一家單打獨斗,如何充分動員政府、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扶持“青創基地”建設,是“青創基地”運行模式、機制的重要資源。只有全社會的資源被充分調動,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青創基地”大家庭中,青年創新理念創業激情才會顯著提高。“青創基地”模式經過共青團組織不斷探索研究,將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業機遇,也為青年自主創業創造條件。
一、共青團扶持青年創新創業的必要性和優勢
(一)扶持青年創新創業是共青團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
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召開后,共青團組織進一步明確了自身定位,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始終是群團工作的價值所在。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發揮好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協助黨和政府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積極履行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個提高、一個擴大”的工作方向。共青團扶持青年創新創業充分體現了高度的全局意識,是共青團對黨政重點工作作出的及時回應,也是共青團職能定位的進一步明確。
(二)扶持青年就業創業是共青團踐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題中之義
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共青團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就要動員群眾立足崗位創新創業創優。因此,共青團要把扶持青年創新創業作為未來一個時期青年工作的主題,并通過搭建平臺、出臺政策,全力保障青年創業者自主創業。各級團組織牢牢把握工作主線,立足實際,注重特色,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活動,不斷激發青年創新創業熱情,引導青年投身創新創業實踐。
(三)共青團既有項目和制度,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社會資源
共青團具有資源整合能力,能夠聚集各級團組織系統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為青年創新創業鏈接社會資源的渠道。共青團聯合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和社會企業啟動了扶持青年就業創業的創青春系列活動,推出資金支持、創業見習、導師服務等一系列扶持制度和舉措,激發青年創業熱情。共青團組織堅持宣傳推廣青年創新創業觀念、舉辦青年創業大賽、開班創業教育培訓班、建設“青創基地”等常規項目,既有項目和制度在不斷改善和創新中,讓廣大青年實現自主創業。
(四)共青團在扶持青年就業創業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基于推進就業和創業的視角,共青團組織擁有其他組織所沒有的組織優勢、智力優勢、年齡優勢、網絡信息優勢和情感優勢,更適宜搭建青年展示舞臺,形成創新創業氛圍。共青團長期融入青年,走進青年,共青團干部自身也是青年,共青團更能有效地把青年凝聚起來,了解青年創新創業的訴求,將青年創新創業訴求進行整合,傳達給黨和政府,并利用自身平臺優勢,聯合社會資源,為青年創新創業尋找解決途徑。共青團工作重點抓資源優化配置及資源整合機制,為團組織服務青年群體創新創業提供了便利,能夠根據青年創新創業的痛點、難點,堅持問題導向,依靠自身優勢,主動對接社會資源,精準施策,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幫助和搭建橋梁。
二、共青團扶持青年創新創業“青創基地”的現狀
(一)“青創基地”建設背景
“青創基地”主要面向有創新創業激情、創業項目的青年群體,提供辦公場地、創業培訓、技術咨詢、創業導師、工商注冊、財會等服務。
“青創基地”建設背景,以惠州市為例。2017年10月以來,共青團惠州市委、共青團大亞灣區委聯合籌建惠州市“青創基地”,通過“共青團搭平臺、校地合作共建、專業運營團隊管理”模式建設運營。2018年4月18日基地揭牌儀式當天,惠州已有多個項目與創投機構簽訂逾1000萬元的投資協議。截至2019年12月,在基地孵化實體17家,畢業實體23家,累計服務40家創業團隊,涵蓋智能硬件、文化創意、互聯網電商、程序開發、電子信息等行業,其中10家團隊成功在基地注冊為企業,全年累計帶動就業人數超200人。惠州“青創基地”通過“共青團搭平臺、校地合作共建、運營市場化”的模式,力爭打造國家級青創示范基地。
(二)“青創基地”運營機制待加強
目前,惠州“青創”共有汕頭大學、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廣東工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惠州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惠州經濟技術職業學院等高校合作共建,促進青年創業項目能在導師指導下經受考驗落地及自主成長。但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運行模式及機制、平臺資源整合渠道不夠成熟的問題,創業教育培訓的后備團隊不足。盡管共青團成功邀請了一批國內知名科學家、教授、知名成功企業家擔任“青年創新創業導師團”,但未形成集研發、運營、教學及應用一體化的團隊,輔導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力度不夠大。青年群體在創業初期及發展中期遇到資金難題,“青創基地”能拓寬平臺資源整合渠道,對接融資機構,為青年創業提供了融資的平臺。若資源整合渠道不成熟,青年群體將面臨企業難維持的困境。“青創基地”需要在不斷探索中,逐步更新和完善運營機制。
(三)“青創基地”創業服務缺乏長期性
“青創基地”初衷旨在為青年提供創業理論與實踐操作的服務體系,包括公司建立、融資、管理、人員招聘,法律財務、商業模式構建等,扶持青年創業項目進入實際運營過程。青年創業者從無到有,每一階段都需要專業團隊提供指導,但目前共青團在前中期的階段服務較充足,后期跟蹤服務較缺乏,跟蹤服務人員、經費、機制整體配套的缺乏,造成難以持續運作。青年創業需要公共政策的扶持和鼓勵,但有些政策措施缺乏系統性、長期性,政策扶持措施多局限于短期,設限條件苛刻,對于青年創業缺乏導向性和持續性。
三、共青團扶持青年創新創業“青創基地”的改進舉措
(一)落實創業平臺戰略,實現政府資源有效嫁接、聯合聯動
“青創基地”各項舉措的落實基于聽取青年創業者的合理訴求,通過共青團各項創新創業活動,或依托“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等活動聽取青年心聲,并通過“兩會”書面意見、提案等形式給予集中呼吁和反映。共青團通過聯席會議研究探討青年創業者的訴求,統籌協調政府資源,做到政策互補、資源共享、平臺共用,讓各成員單位關于扶持創新創業的青年事務在聯席會議的框架下實現有機統一。“青創基地”可以自主設計創建青年創業服務云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第三方運營商,融通政府部門、風險投資、創業項目等資源,為青年創業人才提供政策解讀、信息咨詢、工商注冊等實用性輔導,并全力打造集產業行業資訊、創業項目展示、創投融資眾籌等“一站式”信息服務。
(二)打造創業服務生態體系,發揚共青團工匠精神
“青創基地”為青年創業者提供的不僅僅是辦公場地、交流空間、產品支持外,更應該打造一個能夠為青年提供創業教育、投融資對接、商業模式構建、團隊融合、政策申請、工商注冊、法律財務、媒體資訊等全方位創業服務的生態體系。在政府職能轉變背景下,扶持青年創新創業工作也應本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填補市場的空白點,滿足青年的需求點。同時,共青團要做青年和政府間的傳聲筒、中間人,既做青年的代言人,也做政府的智囊團,在信息對稱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對青年創業團隊、青年創業者的扶持舉措。“青創基地”進一步探索“創業導師+專業孵化+創業投資”的孵育模式,深化多層次創業導師輔導體系,讓創業服務生態體系貫穿于創業各個環節,為青年創新創業注入更多能量。
(三)運用青年方法,傳遞青春正能量
“引領、服務、改革創新”是新常態下,尤其是群團工作改革背景下共青團工作的方向。在扶持青年創新創業時,也應以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為手段,以引領為重點,潛移默化地傳遞青春正能量。一是加大典型選樹,利用團屬媒體和宣傳平臺對創新典型事跡進行跟蹤報道和廣泛傳播;二是擴大組織覆蓋,推薦青年創客代表加入青年聯合會、青年企業家協會等青年優秀組織,為青年創客搭建與不同界別優秀青年聯情、聯誼、聯智的平臺;四是配套服務項目,動員社會力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創客空間免費配送文化、體育、讀書、減壓、活動類項目,在青年群體中倡導“深閱讀、雅志趣、簡生活、樂運動”的青年風尚。
四、結語
青年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共青團組織在“青創基地”營造適宜創新創業發芽生長的環境,培育青年群體積極向上的創新文化土壤。“青創基地”打造一條從中學生、大學生到職業青年、創業青年的創新文化培育鏈,向在校學生傳播創新的教育理念,強化創新實踐。“青創基地”大力宣揚青創精神不只是“賺錢”,更應強調“共享”及“合作”的理念,團組織可藉此引導大眾對創客精神的正確認識。“青創基地”營造“寬松”環境,開放包容、鼓勵探索、允許試錯就是創客精神的一部分,要引導青年群眾、尤其是正處于創業路上的青年更注重創新創業的過程而非結果,不以成敗論英雄,避免心理包袱過重。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