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通過2019—2020年度新疆在庫監管棉花公檢,發現公檢工作有些新變化。體制改革后,由原兵團團場負責的棉花種植、采摘管理、籽棉收購、籽棉軋花等,改為民間資本租賃軋花廠場地生產皮棉,私人老板收購籽棉。棉農方面:棉花收購放開,籽棉賣給私人老板,而非團場收購,對棉農缺乏長期制約,棉農為了多賣錢,向籽棉澆熱水等,增加籽棉重量。軋花廠方面:由于原料本身品質不一,私人加工廠老板為了追求效率,籽棉組垛質量不均衡,加工程序管理不到位,省略烘干步驟,加工質量不穩定。
原棉雜質在棉花重量核算上具有直接作用,對棉花的品質評價和紡織企業的選用均有參考作用,因此原棉雜質和回潮率項目的精準測試十分重要。筆者在檢驗過程中,發現雜質試樣的選取與測試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中國纖維監測中心人員來現場核查工作,就雜質試樣比對時,由于我工作人員隨機[1]抽取的雜質樣品棉包已回垛,核查人員現場重新抽取樣品測試雜質,發現雜質與原數據差異較大。而后按照我工作人員標記的抽過雜質棉包抽取試樣,測試結果則較為接近。一方面說明批次內各棉包的雜質不均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目前抽取雜質選定棉包的方法存在隨意性,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隨機。
其次,在檢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按照標準[2]方法打兩遍雜質后,雜質盤雜質和集棉倉收集的凈棉重量之和不等于測試的總重量,而總是會略小。其數值有何規律?是否會影響檢驗的雜質率值?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其數值規律。
設備:安慶市雙益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生產YG041型原棉雜質分析機,出廠編號:150437。金諾50001型天平,出廠編號:184969 。
樣品:2019—2020年度,阿拉爾某庫公證檢驗的棉花雜質樣品,檢驗方法GB/T 6499—2012[2],試驗參數按照標準規定,100.00g試樣分析兩遍,收集雜質盤及集棉倉的樣品進行稱重。其他棉花品質檢驗數據來自大淵博棉花交易中心。
在現場雜質房,對入庫的3200多批雜質試樣中,隨機選取45批雜質試樣,測試其集棉倉內的凈棉重量及雜質盤中收集的雜質重量,用總試樣重量減去二者重量,得到差值,平均值2.288g,其差值大小在1.16至3.69之間,為對應測得雜質(平均值2.233g)的102.5%,說明該差值與雜質為同一數量級。
將雜質、纖維平均長度、平均馬克隆值、比強、回潮按升序排列,得到該差值的散點及線性擬合方程及相關系數,如圖1—圖5所示。

圖1 雜質按升序排列時,差值的散點圖

圖2 平均長度按升序排列時,差值的散點圖

圖3 平均馬克隆值按升序排列時,差值的散點圖

圖4 比強按升序排列時,差值的散點圖

圖5 回潮率按升序排列時,差值的散點圖
分析該差異的產生原因。主要由于設備縫隙及通風管道排出及某些較大軟雜質被刺輥打散,粘在刺輥上,并粘連更多的纖維及雜質,棉農摻水造成的局部纖維濕度偏大產生的粘連,使雜質沒有被收集到雜質盤內,因此集棉倉內凈棉與雜質盤中雜質的質量和小于試樣總質量。
從線性擬合方程來看,5個因素升序排列后,差值的散點圖擬合的線性方程的斜率及相關系數都很小,對該差值的影響都很小。從擬合的斜率來看,平均長度<雜質<馬克隆值<比強<回潮率。從相關系數來看,平均長度<雜質<平均馬克隆值<比強<回潮率。兩個角度得到的影響大小的順序一致。相對而言,回潮率和比強對于該差值的影響稍大。
差值的分布是分散的,幾乎沒有什么規律,很可能與設備器件間隙、出風管排出的試樣質量及樣品中軟雜被打散情況有關,而這兩種情況出現的概率與試樣雜質、長度、馬克隆值幾乎是沒有關系的。相對而言,試樣濕度大時,軟雜質更容易被打散,并且更容易掛在設備的間隙,無法收集。比強的增加能夠增加棉纖維與雜質之間的附著程度,使得更多的樣品留在分析機內,而未被收集。
由于回潮率對雜質測試的差值影響較大,從新疆棉花入庫監管平臺,找到這45批棉花指定抽取19包的回潮率數據,計算每批樣品回潮率的不勻率值(回潮率標準差/平均回潮率×100),將其分為較低(<5.0)、較高(5.5~9.99)、高(≥10)三檔,其中不勻率較高的占53.3%、較低的占35.6%,很高的占11.1%,如圖6。

圖6 批次內不同棉包回潮率不勻率統計
從圖6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今年度棉花批次內的回潮率差異較大。如果用批次內回潮率的不勻來衡量批次內棉花的加工水平,應該說棉花的加工水平不算穩定。
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建議相關執法部門一方面加大執法力度,另一方面還要督促加工企業開啟烘干設備,嚴格按照規定加工生產。為保證不同監管地域、不同檢驗機構之間檢驗結果有可比性、可溯源性及可監督性,建議監管庫公檢棉花雜質取樣數量及包號同掃描槍產生的隨機回潮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