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是西北內陸棉區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棉花產業作為推進兵團師市深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團場職工的主要經濟來源,在促進兵團師市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師市高度重視棉花產業發展,將棉花種植品種選育、田間管理、采摘方式及加工工藝等方面工作作為重點來抓,著力提升棉花質量。兵團棉花產業在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和取消“五統一”雙層背景之下,產業鏈的各環節發生了很多變化。六師近3年棉花種植面積在180萬畝至200萬畝,年產皮棉20萬至25萬噸。
2019年第六師五家渠市棉花質量分析報告,對棉花的顏色級、軋工質量、長度、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等主要指標進行匯總統計,并依據不同屬性劃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2019年行政區棉花整體質量年度數據;第二部分:近3年實驗室檢驗量及6項指標數據;第三部分:六師八師檢驗數據;第四部分:按企業經營性質檢驗數據(注:1.質量分析中的第一部分數據來源于全國棉花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統計截止日期為2020年1月21日。2.八師是指在五家渠實驗室承檢的148團、149團、150團棉花加工企業的棉花。3.報告中長度、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標均為年度平均值)。
通過對棉花6項質量指標的比較,2019年度棉花加工質量、長度整齊度指標高于往年,顏色級和馬克隆值指標高于2018年低于2017年,長度、斷裂比強度指標均低于往年。而六師棉花6項指標顏色級、軋工質量、長度、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均低于八師,具體數據見表1~表3。
國有企業棉花的顏色級、軋工質量、斷裂比強度指標高于民營、租賃、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的棉花長度、長度整齊度指標高于其他;租賃企業棉花的馬值指標高于其他性質企業,見表4。
1.氣候條件。2019年,六師轄區大部分植棉區域光溫適宜,自然災害相對較少,但春種苗期低溫多雨、花蕾期和秋收時吐絮期低溫,造成棉花生長期不足。

表1 2019年度按行政區棉花質量檢驗指標對比

表2 2017至2019年度實驗室棉花檢驗數據

表3 按行政區劃分年度檢驗數據
2.品種。隨著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工作的深入,棉花市場化進程加快,部分連隊職工種植棉花依然喜好單產高、衣分高、抗病蟲的品種。
3.棉花田間種植綜合管理的影響。棉農在種植棉花時,不合理加大種植密度,沒有有效地利用氣候、土壤、溫度、光照等資源,從而影響棉花單株個體的正常發育,直接影響棉花的質量。
4.化學藥劑調控的影響。一是苗期低溫,棉株長勢弱,不敢藥物調控,中后期溫度上升,棉花瘋長,藥物控不住,導致棉花的營養生長期過長,生殖生長期過短。二是吐絮期落葉劑噴灑時間節點上氣溫較低,落葉劑效果差,棉花枝葉落不下去,棉花含葉雜大。
5.棉花采摘的影響。棉花采摘過程中出現特殊現象,夜間不間斷采摘棉花,導致夜間采摘的棉花回潮率大、葉雜大。
6.棉花收購環節的影響。企業收購籽棉時未能嚴格按國家標準執行“一試五定”和“分級分垛”。對超水棉及含雜高的籽棉沒能做好技術處理,影響了加工質量。
7.棉花加工環節的影響。棉花加工企業在加工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產量和質量的關系,科學控制加工工藝和皮清次數,做到“因花配車”,使加工出來的棉花長度、強力等關鍵指標保持中上及以上。
(一)繼續完善宏觀調控,保障棉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一是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依托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和穩定預期,鼓勵棉農種植高品質、高質量的棉花,發展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管理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二是引導棉農種植質量指標較好的棉花品種,逐步改變以產量定品種的現象,注重棉花內在質量,從源頭確保棉花質量。三是團場、連隊以及相關部門進一步強化棉花品種種植管理的服務引導,杜絕小雜亂棉花品種,保證棉花質量一致性。四是壓縮次宜棉區種植面積,把提高棉花內在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強品種選育、種植、田間管理、化學調控、采摘、收購、加工環節的質量管理,保障區域棉花質量提高。
(二)發揮質量大數據作用,提升區域棉花質量。一是加強棉花質量大數據與紡織行業的結合與應用,尤其是要推動政府部門、相關機構之間的溝通協作,研究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數據在紡織配棉中的應用。二是要深入研究棉花質量數據在棉花良種培育、提升科學植棉水平的指導與參考。三是加大對棉花在育種、栽培管理、采摘技術、收購標準、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專項研究力度。

表4 第六師國有性質和股份制與租賃及民營企業經營性質
(三)加強棉花質量監督,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一是繼續加強棉花質量監督力度,對重點地區、重點監控企業的監督檢查。二是加強現場調研,掌握紡織用棉質量狀況,做好質量分析,了解企業對棉花質量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監督措施,有針對性地對棉花質量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三是加快推進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實施棉花加工企業分類監督管理,強化棉花加工企業的質量主體責任。四是加大國家強制性棉花標準的執行力度,加大《棉花監督管理條例》實施力度。

(四)依托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進一步提高棉花質量。一是依托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和穩定預期,引導棉花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推動質量與補貼掛鉤試點落實到位,以質量數據為核心,理順種植者追溯機制,提高配套措施的可操作性。二是要做好棉花加工市場準入機制取消后的監管工作,通過市場的良性競爭,以紡織企業需求倒逼出好棉花,形成與質量掛鉤的棉花質量補貼措施。三是要深入研究質量數據在棉花良種培育、科學植棉水平、改進生產工藝中的指導與參考作用,運用科學技術提升棉花供給質量。四是加大對機采棉在育種、栽培管理、采摘技術、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專項研究力度,深入研究機采棉各項質量指標,使機采棉與手摘棉針對不同紡紗需求,優勢分別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