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實驗學校 錢 穎
課堂是學生展示思維力、構建知識、發展能力的關鍵場所。數學教師應努力構建靈動、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綻放個性、發散思維,展現生命的活力。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滿堂灌”、學生的“題海戰術”,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課堂沉悶、枯燥、乏味,缺乏靈性、沒有活力。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怎樣上“活”數學課,讓數學課“靈動”起來,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論題。筆者認為,構建“靈動”的數學課堂,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思維力的主要途徑。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巧妙設計趣味性、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師再給予巧妙的點撥和引導,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勇于探索。課堂因問題、活動而“活”起來,學生因問題、活動而“靈動”起來,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活動的參與而有所獲、有所悟。
如《勾股定理》第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之初,首先呈現出教材插圖1,并設計問題:如果小方格的邊長是1 cm,以AC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以BC為一邊的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以AB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又是多少?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學生自主思考、探索之后,教師繼續呈現下面的圖片:
設計問題:圖片中的A、B的面積各是多少?你能分別從左、右兩幅圖中A、B的面積得到C的面積嗎?從中你得到什么結論?
這些問題的提出,不斷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通過問題串的思考和探究,引導學生發現知識,自主構建知識,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新的數學課堂觀要求教師既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要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倡導學生創造性學習。而創造性學習的前提是自主學習。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身心規律,設計創新性、拓展性的問題,給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機會,搭建自主探究、發散思維的平臺,從而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如《勾股定理》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a2+b2=c2”后,教師可以提出拓展性的問題:你能對“a2+b2=c2”這個公式進行變形,直接寫出直角三角形中求三條邊的公式嗎?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培養了學生創新思考的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靈活性,學生的變式思維得到培養。其次,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擂臺賽”“一題多解”等活動,給學生展示獨特見解、推薦不同方法的平臺,保障學生特長的施展,也為課堂注入了時代的活水,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新課標也倡導實踐、操作、體驗學習模式,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感受發現學習的快樂。初中生喜歡動手操作,其可以刺激學生的大腦,進行積極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感受學習的快樂。
如在“普查與抽樣調查”的教學中,對于普查和抽樣調查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思考問題:你知道母親的生日嗎?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班級中有多少同學知道自己母親的生日?這樣引出“調查”的概念,讓學生現場“調查”,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調查是對班級每一個學生的調查,因此是“普查”還是“抽樣調查”?如果要調查整個徐州市初中生有多少人知道母親的生日,我們應該怎樣調查呢?這樣的問題引領,讓學生結合生活化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之后再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了解班級同學穿多大號的鞋子;了解八年級同學穿多大號的鞋子。通過活動的設計和開展,促使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應改變傳統模式,課堂不能再是學生的訓練營,不能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應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搭建展示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設計多元活動,提高學生操作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上學生才能思維飛揚、個性綻放、靈感不斷,課堂才能精彩紛呈、活力四射,最終使數學課堂學習不斷邁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