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錦繡江山外國語學校 黃 慧
數學有“科學皇后”的美譽,在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學好數學不僅能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獨占鰲頭,還能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數學文化滲透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能夠體現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營造濃厚的數學教學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如何在教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文化簡而言之就是從文化的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討,它包含數學語言、數學精神、數學觀念及這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數學文化能讓空洞乏味的課堂充滿情趣,使學生享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
近些年,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而數學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小“螺絲釘”,同時,數學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和工具。
第一,數學文化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適當地融入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二,在教學課堂中滲透教學文化,展現數學教學人文的一面,能更好地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數學中的一個公式、概念的出現都有自然科學的影子。
在教學課堂中多涉及一些此方面的內容,對于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融入深刻的人文背景中,盡量對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識點進行引申,包括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以及數學概念的最終形成等。例如在方程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周髀算經》和古代數學史的成就;而學習圓周率時,帶入一些祖沖之和他的兒子之間的趣事;在“尋找數的規律”的課程中,引入一些楊輝三角的知識等,從而打開學生的數學世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指引學生正確把握不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讓其感受到數學的結構美,進而更好地學數學、用數學。
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搭建起一個數學情境,利于學生進行數形結合。比如,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巨著中有一個“圓材埋壁”的問題:“今有圓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鋸鋸之,深一寸,鋸道長一尺,問徑幾何。”用數學語言簡單地表述出來就是:“如下圖,CD為⊙O的直徑,弦AB⊥CD于點E,CE=1,AB=10,求CD的長。”把古代數學文化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通過發散思維進行求解,進而使學生能體會到數學的學科魅力。在此過程中,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通過數學的規則性學會理性和自律,通過數學的嚴謹性學會求真和務實。
現行的數學教材多設立了“做”的小欄目,如教學《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時候,老師可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指引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的數據——以統計表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整理”,在課堂上,讓學生走出題海,走上講臺,在活動中學會分析、調查、整理和一些基本的判斷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也能更好地讓數學文化深入人心。
數學課上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初中教學已然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備的體系。僅僅通過課堂上的時間是不足以完成教學任務的,這就要求學生合理利用課外時間,努力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數學素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將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教育擺在首要位置,但切忌盲目地強調數學史教育,更不能將數學史生拉硬扯地搬入課堂,這樣會造成學生的反感。如果能將教材內容和數學史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讓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將能得到有效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