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期間舉行的“大國工匠與國家創新發展論壇”上,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黨組成員李濱生,就工人如何成長為工匠提出新舉措
工人很多,并非每個工人都能稱得上工匠, 但是每個工人都可能成長為工匠。
如果說工人是在生產一線“沖鋒”的生力軍,那么工匠可稱“虎狼軍”——以高超技能為盾,以創新創造作矛,專門攻堅克難、啃“硬骨頭”,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就涌現了一批“身懷絕技”的工匠,可比肩世界一流水準。
這些工匠并非一般公眾眼中的精英,有的是技校或高職的畢業生,大多來自車工、鉗工、焊工等平凡崗位,但是他們以自身經歷展示了工人成長為工匠的軌跡。
刁克劍,撫順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信息化應用研發中心主任,31年前剛入行時,只是一名普通鉗工,如今已成為微電子領域一位響當當的專家,還當選為“中國石油榜樣人物”,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刁克劍帶來了不少“干貨”:徽章大小的便攜式硫化氫報警裝備,體積只是進口產品的1/40,價格卻下降了八成;手槍形狀的智能巡檢儀,只要對準巡檢部位輕扣扳機,原來需10多分鐘完成的巡檢作業,現在只要1分鐘即可搞定;石化專用智能化抑爆器,即“消防機器人”,可在32微秒內完成火災隱患的探測和識別,并完成預定滅火動作;還有國家第一代石化換熱器檢修機器人,工作效率相當于12位工人……
據刁克劍介紹,近10年來,他已經有14項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有6項填補國內空白。有人問:這些創造是如何來的?
“都來自生產實踐。”在刁克劍看來,這也是工人創新的一大特點,“我們是一線工人,很多創造都是來自于崗位上遇到的問題。”
“可以說,是工作需要逼著我們去進行技術創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二○工廠機械制造技術員、高級技師陳衛林指著一個螺栓說。這個螺栓長不過48毫米,粗不過一個成年人的小手指,其貌不揚。“但是,這樣一個進口的螺栓價值近3萬元,因為供貨周期長,有時花錢都不一定能買到。可是缺了它,幾億元的飛機也只能停在維修廠。”2007年,工廠給陳衛林及其帶領的大師工作室下達了任務——必須在半年內攻克這一難關。
正如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帶鋼廠高級技師曲曉東所說,“問題就在那里,總要有人去解決”。
隨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已經廣泛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新問題、新挑戰也對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其說是崗位需求倒逼工人進行技術創新,不如說是時代呼喚以工匠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雖說“山山嶺嶺”就在那里,但是怎么“翻山越嶺”成長為工匠?曾經有工人問陳衛林有沒有捷徑,陳衛林說,唯有勤學苦練。
“我所從事的航空裝備零部件制造,在材料組成和加工工藝等方面與普通產品零部件有著本質的區別,加工質量直接影響裝備修理質量,甚至關系到飛行員的生命和部隊戰斗力的提升。”在工作之余,陳衛林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耗在學理論、鉆技能和練本領上。
22年前剛入廠時,陳衛林還只是個從蕪湖技校畢業的新人,每當看到師傅們加工出漂亮得出奇的零部件時,都羨慕到“眼紅”。那時他就定下目標:一定要親自加工出讓大家都叫絕的高精零部件。于是,他白天幾乎成了師傅的“跟屁蟲”,利用各種機會學習,晚上就抱著機械加工專業書“死讀”。那時計算機剛普及,別人泡網吧打游戲、聊天,他就在網吧自學CAD、CATIA等機械加工常用軟件。
有一天,陳衛林突然接到一項任務——負責某型裝備關鍵活塞組件的攻關。這種組件工藝要求高、加工難度大,特別是孔洞深處的密封膠圈槽對刀具剛性有著極端苛刻的要求,而市場上買不到這樣的高強度刀桿。后來,他突然想到可以利用一些廢舊的硬質合金刀桿,采用低轉速、小走刀的方法來完成。經過科學驗證,如此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完全符合航空裝備使用要求。
“所謂靈感,就是來自一遍又一遍地消化圖紙,然后根據平時積累的經驗揣摩加工的過程。”陳衛林說,“技能都是越練越熟的。”
“機遇、機會總偏愛有準備的人,要做好準備就要不斷積累。”雖說最初只是一名普通鉗工,但是刁克劍主動考入職大進修,堅持自學英語、法語,并對計算機技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刁克劍后來因為計算機技術這一“愛好”,兼職了一份計算機房的工作。“因為是技術負責人,所以自己要先懂;遇到問題時,總是邊學邊干”。
可能有人會覺得,“勤學苦練”這套已經過時了。但是在80后工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數控加工技能大師曹彥生看來,工匠就是要追求精益求精,這是沒有止境的過程。至今,他還記得師傅曾經說的一句話:“工作沒有捷徑,要么你就踏踏實實地學,要么就甭干。”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這被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是技能人才的“風口”。如何培養更多兼具高技能水平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大國工匠,也成為一個重要命題。
回想自己一路“摸爬滾打”的歷程,刁克劍覺得有一點很重要,“在這個時代,僅靠單打獨斗很難完成重大技術攻關。”因此,除了苦練“內功”,也要學會借用“外力”,“要多和別人交流,多結識可以學習、合作的伙伴”。
“現在國家重視,工人鉆研技能的勁頭也很足,單位要多鼓勵這種勁頭,多給工人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把這種氛圍營造得更強烈些。”如今,以陳衛林名字命名的國家級大師工作室,便已經成為這樣一個平臺。
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期間舉行的“大國工匠與國家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職工國際旅行社總社黨委書記趙世洪也表示,應加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建立健全工人技術創新體系,把工人技術創新嵌入企業研發鏈條,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此外,還應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賽、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等活動,開展名師帶高徒,傳授絕技絕活兒,促進“傳幫帶”效果的最大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工匠。
趙世洪也建議,要注重提升工人技術創新水平,引導工人緊貼企業生產實際,瞄準重要環節,積極開展群眾性技術攻關、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等活動。為工人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創新支持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積極向政府相關部門推薦優秀成果,促進工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歷來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李濱生也指出,各級工會要充分發揮自身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群眾優勢,努力構建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朝著更全面、更精準的方向發展,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