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江濤
“青春遇到農村”的細節,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處處可見。展廳里滿是青年農村創業成果的“新奇特”,論壇上分享著青年農村創業的苦辣酸甜……
90后孫志翔農村創業3年來,把家鄉江蘇泰州溱湖籪蟹賣到了全國,打造的注冊商標“爬強頭”,已經在食客中小有名氣。
“農產品不等于‘土產品”,?孫志翔告訴記者,電子商務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經從最初的吃飽吃好、到營養健康可追溯、再到如今的吃出文化吃出個性。農產品也可以很酷!孫志翔的互聯網銷售團隊共有11人,個個都是90后。為了在網絡上直播帶貨,孫志翔還培養了4名網紅。
如今,孫志翔給自己農村創業定了一個億的“小目標”。
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王淑娟在為自己的蜂蜜產品站臺助陣。就在今年,她的家鄉四川省青川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
2009年,作為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大學生,王淑娟返鄉創業賣蜂蜜還成為鄉親們熱議的話題。王淑娟至今記得,一位追訪她的女記者乘車從青川縣縣城趕到位于青溪鎮的蜂場,一路上吐慘了,80公里的山間公路要經歷400多個彎道。
正是利用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王淑娟把鄉親們藏在大山深處的蜂蜜賣到了全國各地。在她的家鄉,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已絕非年輕人專利。不久前,村里一位70多歲的老人,在孫子幫助下,利用電子商務將自家的蜂蜜賣出了每斤180元的高價。

中共石樓縣委和團中央駐石樓扶貧工作隊助力青年農村創業
在王淑娟看來,回鄉創業多年,自己帶回的新理念、新技術逐漸被鄉親接受并認可,無疑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深度貧困縣山西省石樓縣的返鄉創業青年張云帶來的雜糧代餐粥——“一碗粥道”,受到廣泛追捧,在共青團中央駐石樓縣扶貧隊的協調下,一舉拿下了4000萬元的訂單。回首自己兩年多的農村創業之路,一直在咬牙堅持的張云笑稱“用生命在創業”。
2017年,張云從太原回到家鄉石樓縣開始了農村創業。但是開局不利,之前談好的投資方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履行承諾。
2018年,張云利用家鄉特產——雜糧生產的代餐粥終于投產,而項目所在的石樓縣喬子頭村村集體經濟也隨之成功破零。
張云說,之所以將產品最終確定品牌名稱為“一碗粥道”,是因為其中寓意了創業之道、精品之道,更有脫貧之道。如今,張云和自己創業的企業探索了多種帶動農民脫貧的模式。
同樣作為農村創業青年,四川省大英縣鑫燕畜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艷的扶貧模式,則與張云有所不同。
2005年,吳艷回到家鄉四川省大英縣,搞起了野山雞特種養殖。2007年,農村創業成功的吳艷就在當地成立了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農民一起致富。
“我現在不做生產,做端口。”吳艷告訴記者,她在全國建立了589個基地,并提供種源、技術、管理、培訓和市場資源等。

中共石樓縣委和團中央駐石樓扶貧工作隊助力青年農村創業
說起這一“轉型”,吳艷說,如今的589個養殖基地,有160多個設在省級或國家級貧困縣,扎根農村,發揮造血功能。
青年農村創業亟需哪些服務?在第四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一些共青團組織講述著他們為青年農村創業“量身打造”服務的故事。
在共青團江蘇省委推出的“新農菁英”培育發展計劃中,下屬各級共青團組織聯合當地金融機構,為青年農村創業“量身打造”了免抵押、額度高、利率低、周期長、放款快的“新農菁英貸”金融服務,自2019年3月實施以來,共發放432筆貸款、共計3.2億元。
在資深創客、“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評委朱星偉看來,對青年農村創業而言,亟需產品推廣銷售的渠道。“互聯網只是工具,只有和實體經濟相結合,才能產生價值。”青年雖然熟悉互聯網,但是在實現轉化收益的“實戰”中,還需要專業支持。
共青團四川省委發起的中國青創商城,正是著眼打通服務全國、特別是貧困地區青年創業的“最后一公里”,探索打造的“服務創業青年、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全國性青年電子商務平臺。據介紹,獲得過省級及以上共青團相關榮譽或創業專項幫扶資金的青年農村創業項目產品,在此電子商務平臺開店都可免繳質保金。
2005年開始農村創業時,吳艷曾一度感到孤立無援。“當時要到各個書店去,一本本查找有關政策法規和養殖技術的書籍,然后再一個字一個字地摘抄下來……”
這位資深農村創業青年,羨慕時下青年農村創業環境,同時也感到幸運——在創業路上得到了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幫助和支持。她至今仍然習慣把各級共青團組織稱為“娘家”。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