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然

讀林清玄先生的書,讀到一段話:一個人和愛人分離時,能把訣別的痛化為祝福的愿望,心中沒有絲毫憎恨,留存的只有珍惜與關懷,才是懂得愛情的人。可能有人會不理解先生這一番話。在我們看來,喜歡一樣東西就要擁有它,愛一個人就必須耳鬢廝磨,這是天經地義的。可事實一定就是如此么?
年少時,我們徜徉在春天的花海,很想摘一朵回家,但父母會告訴我們,花兒只盛開在適宜的地方,離開了土壤,就成離了水的魚。所以直到成年,我們都保持著只欣賞不動手的習慣。
成年后,我們沉浸在戀愛的甜蜜里。開始時只要能遠遠地看見她,只要能聽到她的聲音,心里就會樂開了花。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渴望走近她,渴望能一起喝杯茶聊個天,后來我們習慣了有她的生活,習慣了朝夕相處。沒有人告訴我們,愛一個人要給予足夠的空間,這樣愛才能夠自由地成長與呼吸。所以很少有人會問戀愛中的自己,這一片土壤是否適合花兒生長,這一片天空是否適合鳥兒飛翔。等到有一天,花兒蔫了,鳥兒倦了,我們也不如往日恩愛,便生出很多疑慮,為什么會這樣?其實不是誰要對誰怎樣,不是時間改變了你或他,也不是生活改變了我們,而是我們改變了我們自己。是我們不再安于擁有這些,一心希望要了還要,多了再多。是這一份永不滿足的心情,用錯了地方。
好友邁克先生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人生很多悲劇都起源于一個貪字。這個做金融交易的才子告訴我,能夠在這天空下呼吸,有事做、有人愛,生命中有希望也有所等待,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結果是什么,只是我們在等待上的附庸,也是生命的附庸。活著就是美好,活著就是幸福。
記得《金剛經》里面有一句話,叫做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我們應該無所執著而生成空靈潔凈的心念。希望你能慢慢學著不再執著好,也不排斥壞,坦然接受世間的無常和不完美,持平常心,做自在人。愿我們都能快樂地活在當下,用歡喜心做歡喜事,不念過往,不畏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