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禾
在哈爾濱,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全國“最美家庭”:7個家庭成員,7個不同姓氏。這個大家庭的父親,用博大而深沉的父愛,養(yǎng)育了6個從外面“撿”來的孤兒,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他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們身上,一輩子未曾娶妻生子。
他,就是曾被評為“哈爾濱十大杰出老人”、“2014感動哈爾濱人物”的彭云松老人。
早年間,年輕的彭云松“闖關東”從山東平邑來到黑龍江哈爾濱謀生。1954年冬天,時年33歲的彭云松在鐵道線附近發(fā)現(xiàn)了衣著單薄、已快餓昏的8歲孤兒閆景成,慌忙從兜里掏出一個饅頭遞給這個可憐的孩子。看著閆景成狼吞虎咽地吃完饅頭,彭云松哽咽著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就這樣,閆景成成了彭云松的大兒子。
此后15年間里,彭云松又陸續(xù)領回了5個孤兒。1966年,他收養(yǎng)了11歲的張秀清和5歲的欒景通;1967年,收養(yǎng)了11歲的郭廷忠和9歲的高玉濱;1969年,他又從山東老家?guī)Щ亓斯聝簞⒂裰摇?/p>
那時,彭云松在哈爾濱化工機械廠做臨時工,領導看他腿腳不好,又艱難地拉扯著6個孩子,便讓他到化工廳的供銷社打更。彭云松沒有住房,全家7口人擠在化工機械廠收發(fā)室后面的一間小土屋里,那是工人們用來換工作服的地方。怕孩子們吵鬧讓職工們心煩,彭云松不僅賠笑臉說好話,還焊了一個大鐵桶,無償?shù)貫楣と藗儫_水、熱飯菜。

彭云松老人的全家福(前排左為老人的大孫女閆麗影,右為老人的女兒張秀清。后排是老人的4 個兒子,從左至右為:郭廷忠、高玉濱、劉玉忠、欒景通)
想辦法填飽一家人的肚子,成了彭云松每天的頭等大事。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只有36元,養(yǎng)6個孩子哪里夠啊!為了讓孩子們吃飽飯,他買來5只奶山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擠奶,再拖著一條病腿拿到早市上去賣,換取一家人微薄的飯錢。
好心的鄰居見彭云松無論春夏秋冬都只穿一身藍布衣服,便給他送來一些舊衣服,可他卻把衣服改小了給孩子們穿。鄰居見他一天只吃一頓飯,給他送來餃子,他卻全部分給孩子們吃,自己舍不得嘗一個。
家里再窮,彭云松也不許孩子們出去撿破爛、干雜活掙錢。用他的話說,“沾了錢,就會為了錢而想法子,甚至變壞”。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在家,他省吃儉用攢錢買了一臺大收音機給孩子們聽。
眼見彭云松為了6個撿來的孩子日日辛苦操勞,很多親人和同事都勸他把孩子們送到孤兒院去,娶個媳婦,生個自己的親骨肉,可他卻說:“孩子們已經(jīng)夠可憐了,我再把他們送到孤兒院去,他們不就又沒家了嗎?結婚的事再說吧,我得先把孩子們養(yǎng)大。”其實,他不是沒想過娶妻,但他怕孩子們受“后媽”的氣。
彭云松不善表達,在孩子們的記憶里,爸爸從沒說過什么“暖心窩”的話,爸爸對他們的愛體現(xiàn)在行動上。老三張秀清回憶,家里常常窮得揭不開鍋,可爸爸舍得花好幾塊錢給她這個唯一的女兒買新裙子。“我的學費,他從來沒落過。爸爸總跟我說:‘你是女娃,沒文化更讓人瞧不起。”老四高玉濱記得,小時候最興奮的就是看見爸爸那件洗得發(fā)白的藍色工作服,因為父親總會在那件衣服的口袋里,掏出他最愛的零食。他還記得,爸爸半夜會爬起來給他們掖好被角,再把他們輕輕摟進懷里。老二郭廷忠經(jīng)常和老三、老四為了爭一個烤土豆鬧成一團,最后“離家出走”,彭云松只得一次又一次跑出去找他,經(jīng)常急得滿身是汗。找到郭廷忠后,他好幾次都把準備好的樹枝子舉起來要打,卻又從來沒落下過一次。郭廷忠12歲進家門,總是融不進這個大家庭,直到16歲他還沒有叫過彭云松一聲“爸”。那年,郭廷忠去當兵,臨走前,彭云松突然從懷里掏出15元錢塞給他,笑瞇瞇地對他說:“珍惜機會,鍛煉成長。”15元錢,那是他們一大家子人半個多月的生活費。接過帶著體溫的錢,郭廷忠哭了。那天,他第一次對彭云松喊了一聲“爸”。
孩子們長大懂事后,幾次三番地表示要隨彭云松姓,可他就是不肯,他說:“我是在幫你們的父母照顧你們,怎么能隨便讓你們改姓呢?”
彭云松只上過3年私塾,也沒能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大學生,但6個孩子長大成人后,個個都很出色。老大閆景成在自行車廠工作,是廠里的技術骨干;老二郭廷忠在部隊里入了黨、提了干;老三張秀清下鄉(xiāng)回到哈爾濱后,成為龍江電爐廠的技術工人;老四高玉濱初中畢業(yè)后在化工機械廠上班,連續(xù)5年當上勞模,還分到了房子;老五欒景通19歲當兵,在部隊里表現(xiàn)突出,很快入了黨,成了家里第一個黨員;小兒子劉玉忠是油漆工里的行家里手。
彭云松忠厚善良的品質(zhì)深深影響著子女,孩子們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誠懇做人、踏實做事,全都成了知恩圖報、服務社會的好人。1999年,老五欒景通創(chuàng)建了全國首家雷鋒車隊,免費為社會殘疾群體、孤寡老人、貧困市民、考生等提供救助和愛心服務,并參與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此外,欒景通每年拿出自己經(jīng)商盈利的一部分,關愛孤寡特困群體,迄今他已投入幾百萬元,幫助130多位孤寡特困老人,成為哈爾濱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全國孝親敬老模范。老大閆景成的女兒閆麗影,也繼承了這個家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家風。雖然她每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但她連續(xù)多年資助一個殘疾人家庭,并幫助不少貧困家庭的孩子順利上學。
兒女們事業(yè)有成,也相繼有了自己的家庭,操勞一生的彭云松心里踏實了,可此時他的頭發(fā)白了,腰也彎了。兒女們爭著要爸爸到自己家里安享晚年,但彭云松不想麻煩孩子們,就在79歲那年,他決定回山東平邑老家養(yǎng)老。走之前,他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處理財產(chǎn),將自己的兩套房子分別給了老三張秀清和老五欒景通,理由是:老三結婚后一直沒有房子,老五想做點生意,沒錢租房子。其余的幾萬元存款,平分給另外4個子女。

彭云松老人與五兒子欒景通聊天

熱愛生活的彭云松老人給自己養(yǎng)的花卉澆水(視頻截圖)
彭云松回到山東老家后,蓋了一處草房,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在老家的十幾年里,善良的彭云松一如既往地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把兒女們給他匯去的錢和他自己的退休金,都送給了缺吃少穿的貧困鄉(xiāng)親。當他得知村中一位70多歲的老人家里生活十分困苦時,當即從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100元交給饅頭店的老板,囑咐他每天給那位老人送去2斤饅頭。
2013年,92歲的彭云松在兒女們的一再勸說和懇求下,終于答應回哈爾濱。老五欒景通去山東接老父親,沒想到卻遭到鄉(xiāng)親們的“阻攔”。幾十位鄉(xiāng)親哭天抹淚地端著小板凳,跑到彭云松的小泥屋門前“靜坐”。“不能讓老爺子走,舍不得!”臨走前,彭云松把原本留著買棺材的1萬元錢全都分給了鄉(xiāng)親們。
回到哈爾濱后,彭云松還是不肯去兒女家住,怕給孩子們添麻煩。他先是“躲”到阿城租了個小房,后來實在不忍心兒女們?nèi)宕蝸砘嘏埽琶銖娡庾∵M哈爾濱的一家養(yǎng)老院。這家居家養(yǎng)老院里,只有3張床位,是老五欒景通特地租下來孝敬老爸的。彭云松堅持自己料理生活,不讓任何人照顧他。兒女們排了個時間表,輪流過來看望老爸。在外地工作、上學的孫子孫女們跟爺爺也很親,經(jīng)常給爺爺打電話,走到天南海北都念著爺爺。
彭云松的兒女們平時來往密切,6個家庭經(jīng)常聚會,感情比血緣家庭還親。老大閆景成十多年前患病去世,但他的妻子兒女依然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彭云松從山東回哈爾濱當天,大家又歡聚一堂。在飯桌上,大家回憶往事,回想艱苦歲月中溫暖的父愛,都心懷感恩。張秀清說:“那時候太苦了,要是沒有爸,咱們誰能有今天呢……”兄妹5人眼含熱淚,動情地說:“下輩子投胎,咱還是彭家的人……”
彭云松人老心不老。2017年10月,96歲的彭云松老人向道里區(qū)尚志街道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還買來新版黨章,一條一條地學習。2018年11月,彭云松被批準為中共預備黨員。12月20日,彭云松進行了入黨宣誓,隨后戴上了嶄新的黨徽,老人激動地說:“我終于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如今,已經(jīng)99歲高齡的彭云松除了聽力有些減弱外,身體還很硬朗,思維十分活躍。他平時喜歡下象棋,一般人都下不過他。老人還學會了發(fā)微信,沒事就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新聞。欒景通的公司和老爸住的養(yǎng)老院相距不遠,他每天過來陪老爸吃午飯,爺倆還經(jīng)常喝點酒。欒景通常對人說:“我爸長壽,這是他好事做得多,積了德。”

彭云松老人的全家福(前排左為老人的大孫女閆麗影,右為老人的
女兒張秀清。后排是老人的4個兒子,從左至右為:郭廷忠、高玉濱、劉玉忠、欒景通)

彭云松老人與五兒子欒景通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