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漢文帝劉恒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為人恭儉仁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多施善政,百姓富裕,天下安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不僅如此,文帝還倡導“厚養薄葬”,推行尊老敬老政策。
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立竇氏為皇后,為此下詔振貸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包括鰥寡孤獨和窮困之人?!稘h書·文帝紀》記載,詔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边€規定:“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文帝將尊老、敬老、養老作為國家法令來推行,后人稱為“養老令”。為將這些法令落到實處,防止基層官吏克扣肥私或以次充好,對福利物品的發放程序也有嚴格要求。朝廷規定,凡是應當賜給米的,各縣的縣令要親自檢查,由縣丞或縣尉送米上門;賜給不滿九十歲的老人的東西,由嗇夫、令史給他們送去;郡國二千石長官要派出負責監察的都吏,循環監察所屬各縣,發現不按詔書辦理者給以責罰督促。體現了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和文帝“賓禮長老”的惠民政風。
文帝把尊老愛幼視為最高尚的社會風氣。他下詔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蔽牡鄄粌H從法令上規定敬老尊老,而且他身體力行。文帝以“仁孝”聞名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其母臥病三年,文帝時常衣不解帶,服侍母親湯藥,且親自品嘗過后才放心給母親服用。
文帝不僅提倡厚養老人,而且還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推行薄葬的皇帝。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夏,文帝駕崩于未央宮。他留下遺詔曰:“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他在臨終詔書及遺言中,強調了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必過分慟哀,他極不贊成勞民傷財大操大辦。這多少有些唯物主義觀點。根據《漢書·文帝紀》記載,他自己的陵墓霸陵,墓中的隨葬品“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他還將儒家的三年之喪簡化為三十六天,并且特別規定:即使在此治喪期間,民眾的嫁娶、飲酒、食肉,全都一切照常,不得禁止,完全不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凡必須參加葬禮的,都不要大量披麻戴孝,其頭與腰的孝帶寬不過三寸。不要用布帛來鋪蓋靈車及派羽林軍護靈,不要派百姓到宮殿中來哭靈。宮中除了皇后外,僅有的十多名妃子和宮女全部放出宮去,各自回家與家人團聚,各尋出路。
文帝喪事簡辦的提出,與廷尉張釋之有關。有一次,時任中郎將的張釋之跟隨文帝到霸陵工程視察,文帝向北遠眺,感慨萬千。當他看到懸崖上鑿洞為玄宮的墓穴時,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將要葬在這里,不禁有些傷感,他心里在考慮日后的陵墓如何不被盜,因此回過頭來對著群臣感嘆道:“唉!如果用北山的石頭做槨,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充塞石槨縫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還能打得開呢?”身邊的近侍們一個個都點頭哈腰,紛紛稱贊皇帝英明。唯有張釋之沒有盲目附和,他若有所思地走上前說道:“假若棺材里面裝滿了金銀財寶,引發人們的貪欲,即使將這座山全部封起來,還會有縫隙的;假若里面沒有值錢的東西,引不起人們欲望,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何憂呢?”其實他是在提醒文帝不要鋪張奢侈,實行薄葬。文帝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張釋之的這番話正合他意,稱贊他說得在理。張釋之的議論,影響了文帝。
文帝駕崩一百七十多年后,赤眉軍高舉義旗,攻進長安,幾乎把西漢所有皇帝的陵墓都扒開了,唯獨漢文帝的陵墓因沒有金銀財寶而幸免。漢文帝的薄葬做法,影響了后來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如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魏武帝、唐太宗等?!稘h書》的作者班固評價說:“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殿御苑車騎服御無所增加。當百姓感到不便時,常放開禁令以利百姓。……文帝專務以德化民,是以四海殷富,大興禮義之風,斷獄僅數百人,幾乎到刑罰不用,唉,仁德之帝啊!”
(據《 中華讀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