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小窈

養育孩子林林總總的麻煩,父母在你身上已經嘗過滋味了,他們沒有義務再幫你做父母。你現在的苦和煩,他們一樣樣都經歷過。生兒育女,為人父母,在其位謀其職,自己的責任還是要自己承擔。無論外婆還是奶奶幫忙,帶孩子的煩躁、焦慮、壓力、溫暖和愛,你都要一并接受。因為,你才是孩子的生養人,父母頂多是你的幫手。
親媽幫忙帶孩子就沒矛盾?親媽一樣有難處。陳阿姨是我們那棟16樓小孩的外婆,她來深圳照顧外甥已經4年。樓上樓下進進出出,我們常常會碰面,加上她外孫女和我女兒年紀相仿,小朋友一起玩過幾次后,我們也熟絡了。剛開始大家只是簡單寒暄幾句,不會吐露太多的家庭生活。漸漸地熟絡后,陳阿姨跟我說:“你不讓你媽過來幫你帶孩子是對的,我和老伴現在就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難受死了。”
原來,陳阿姨說的難是和女婿之間的矛盾。陳阿姨是湖南衡陽人,口味偏重,她女婿是廣東潮汕人,口味清淡。一家人經常為了飯桌上的幾個菜鬧得很不愉快。“女兒喜歡吃尖椒爆炒的菜,我女婿就不愛。一個要吃一個不喜歡吃,我做飯就很為難。而且我們都重口味慣了,太清淡了吃不下飯。所以,我盡量一桌菜多煮幾樣,辣的清淡的都做點。可有時候帶孩子忙不過來,家里有什么食材就做什么。結果女婿就不高興,出去跟朋友吃。然后我女兒又跟他吵架,說不體諒我。”陳大爺在旁邊聽的按耐不住,埋怨說:“叫你當初不要來,你偏要來,現在怪誰呢?”“我還不都是心疼女兒嘛。”聽得出來,陳阿姨兩口子在這邊住的是特別委屈了,可女兒又不肯她回湖南,說不想跟婆婆住。
“不想和婆婆產生矛盾”,這應該是大多數女兒把親媽接過來的原因吧。從家庭關系和諧度來說,母女之間矛盾的擴散或聚集是要少很多。畢竟是親媽,親女兒,有什么事過不去的呢?不過她們都忽略了親媽與老公之間的關系。不是所有的男人對丈母娘的不滿都能視而不見。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為人處事,同住一個屋檐下,就會有摩擦,只不過有的男人選擇沉默,有的男人選擇袒露。事實上,絕大多數男人會選擇沉默,這是男人的本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對摩擦保持沉默,并不是接受,而是在積攢矛盾。時間久了,積攢的摩擦多了,爆發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結果勢必會影響夫妻感情。而這個結果,卻不是外婆們想看到的。
想在能力范圍之內幫助兒女,又不希望自己的到來給兒女增添麻煩,想走不忍心走,不走進退兩難,這就是當下外婆們的苦衷。
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中,外婆的確成了帶娃的主力軍。我身邊的幾位同學,但凡生了孩子的,8個里有5個都是外婆在帶。
阿莉,我的發小兼小學同學。她有兩個孩子,大的4歲,小的1歲多。從懷孕開始,她媽媽就從桂林搬去了梧州。這一住就是五六年,老家都沒回過幾次。她家是3姐妹,在老家受傳統思想影響,沒兒子的家庭在哪過年都一樣。所以,這幾年她父母幾乎沒怎么回去。
上回我們一起游漓江閑聊,她說了一堆的“煩死了,煩死了”。她的煩是什么呢?養育孩子大概所有的“煩”都是雷同的。她說,不滿親媽動不動就給孩子喂藥;看動畫片總不限制時間導致女兒很迷電視;不尊重她的隱私,房間什么東西都喜歡去收拾亂擺;不管孩子對錯都要護著;去哪里玩父母都要跟著……總之說了一大堆的“煩”。而我那些是婆婆帶孩子的同學,聽完她說的話,都集體圍攻懟她:“好歹親媽不會跟你計較啊。”“不過這倒是真的,我說什么氣話,我媽都當做沒聽見,不會計較。”看吧,到底是親媽,再傷人的話都能忍。
坦白說,同學這個態度,我是不太認同的。很多人想把外婆接過來幫忙,是覺得自己的媽媽,多說少說都沒所謂,反正親媽會愛我的。可是婆婆就不同了,意見稍微不統一,關系就劍拔弩張,整個家就要雞飛狗跳。從家庭和諧的角度出發,接外婆過來帶孩子,似乎是非常明智的決定。不過,她們又忽略了一點,外婆帶孩子也有不愉快和矛盾。不要以為親媽帶孩子,就可以任性,想埋怨就埋怨,想發脾氣就發脾氣。親媽也有情緒的,她只是不舍得跟你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