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毅,王 俊,郭文浩,鄧 飛
(1)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東西湖醫院,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醫院介入疼痛血管外科,湖北武漢 430040;2) 華潤武鋼總醫院腫瘤科,湖北武漢 430080;3) 三峽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湖北宜昌 443000)
腫瘤或惡性腫瘤的發病與進展與免疫系統功能關系密切,免疫抑制時可能導致原癌細胞活化,癌細胞轉移[1]。免疫過強時則有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紊亂,導致器官正常功能損傷誘發免疫性疾病[2]。消化系統與免疫的形成和自穩有關,腸道內的菌群主要通過自身產生的蛋白質和代謝產物,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免疫系統,繼而影響腫瘤細胞的增殖和發展[3]。消化道腫瘤約占到全部腫瘤發生的65%~70%,其中結腸癌發生率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3 位,死亡率居第4 位[4]。近年來隨著飲食、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結腸癌呈現不斷上升趨勢[5],因此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結腸癌,成為臨床預防結腸癌的有效手段。白細胞是主要的免疫細胞,筆者在臨床中發現與正常人群相比,原發性結腸癌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水平較高,可能對于早期診斷原發性結腸癌有所裨益,現報告如下。
將2015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在華潤武鋼總醫院腫瘤科住院部或門診首次診斷為原發性結腸癌患者132 例納入研究,其中男性75 例、女性57 例,年齡18~47 歲、平均(40.2±5.9) 歲。對結腸癌組中每例患者采用嚴格的對照匹配[6],即以未患結腸癌的健康人為對照,對照研究對象與每例結腸癌患者的年齡相差不超過1 a、婚姻狀況相同、BMI(體重指數) 相差在0.5 以內、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北籍貫相同。得正常對照組132 例。
納入標準:(1) 符合《消化道腫瘤診治新進展》[7]中原發性結腸惡性腫瘤診斷標準;(2) 華潤武鋼總醫院腫瘤科住院部或門診首次診斷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并符合惡性腫瘤TNM 分期T1-4N0M0分期,即結腸原發性惡性原位腫瘤[8];(3) 年齡18~60 歲;(4) 未進行過放療或化療;(5) 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6) 醫院倫理委員會備案同意。
排除標準:(1) 未在華潤武鋼總醫院診斷為原發性結腸惡性腫瘤,或在診斷為惡性腫瘤前后應用過免疫制劑;(2) 既往伴有免疫紊亂或嚴重感染類疾病;(3) 未按照醫囑完成治療及隨訪者;(4) 其他經研究組討論不宜納入研究的情況。
收集結腸癌組及正常對照組靜脈血血細胞化驗單(南京普朗,XFA6100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記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比較結腸癌組與正常對照組白細胞水平。同時應用相關分析分析結腸癌組患者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白細胞的相關性變化。
根據《診斷學》[9]中相關白細胞計數標準:(1)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8~6.3×109/L;(2)淋巴細胞細胞絕對值:1.1~3.2×109/L;(3) 單核細胞絕對值:0.1~0.6×109/L;(4)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2~0.52×109/L;(5) 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0~0.06×109/L。
對納入的資料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發現數據符合方差齊性(P>0.05),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檢測組間相關指標的差異。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結腸癌組中性粒細胞水平明顯升高,P<0.01;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升高,P<0.05,見表1。
表1 正常對照組與結腸癌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比較[109/L,(±s)]Tab.1 Comparison of the absolute values of Neutrophile Granulocyte,Lymphocyte,Monocyte,Eosinophile Granulocyte,Basophile Granulocytebetween common control groupandcolon cancer group[109/L,(±s)]

表1 正常對照組與結腸癌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比較[109/L,(±s)]Tab.1 Comparison of the absolute values of Neutrophile Granulocyte,Lymphocyte,Monocyte,Eosinophile Granulocyte,Basophile Granulocytebetween common control groupandcolon cancer group[109/L,(±s)]
△P<0.05,△△P<0.05。
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發現結腸癌組中性粒細胞改變與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改變存在一定相關性,且為正相關(P<0.01);而正常對照組中三種白細胞并無相關性(P>0.05),見表2,圖1。

表2 結腸癌組與正常對照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相關分析Tab.2 The cor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Neutrophile Granulocyte,Lymphocyte and Eosinophile Granulocyte between common control groupandcolon cancer group

圖1 正常對照組與結腸癌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相關分析Fig.1 The cor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Neutrophile Granulocyte,Lymphocyte and Eosinophile Granulocyte between common control groupand colon cancer group
結腸癌作為一種常見的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及致死率。其發生不僅與患者的家族史、飲食習慣等因素相關,同時與初期確診率,治療預防手段等相關[10]。從本研究來看原發性結腸癌患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較正常人群較高,同時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三者升高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 屬于小吞噬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的50%~70%,壽命短、更新快、數量多,起源于多能骨髓干細胞;中性粒細胞具有極強的吞噬與胞內殺傷能力,與巨噬細胞共同稱為吞噬細胞[11]。據統計結腸、直腸中的菌群約占消化道細菌總數的70%以上[12]。原發性結腸惡性腫瘤早期多伴有腸粘膜屏障的破壞[13],Bond A 等[14]應用結腸鏡發現原發性結腸癌患者腸壁在早期即可出現充血和潰瘍性改變。腸壁破壞則有利于腸道內細菌浸入循環系統,誘發炎癥反應。同時長期體溫升高和低熱業已被證明是早期結、直腸癌的癥狀之一[15]。因此中性粒細胞升高可能是結腸癌患者早期腸壁破壞誘發炎癥反應的結果。另外直腸癌患者多見大便帶血,長期便血誘發貧血,而貧血也是誘發中性粒細胞升高的原因之一[16]。
淋巴細胞來源于造血干細胞,主要分為T、B、NK 細胞三類,是細胞/體液免疫的主要執行者,骨髓、胸腺微環境是淋巴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17]。惡性腫瘤中的生物活性物質,例如酶、生物蛋白等在患處侵襲血管,進入血管后可能通過抗原-抗體反應或細胞免疫作用激活免疫系統,導致淋巴細胞數量增加[18]。結腸粘膜富有淋巴結,惡性腫瘤細胞可能通過激活免疫從而促進腸粘膜淋巴結淋巴細胞增殖。另外腫瘤破壞導致黏膜屏障作用較低[19],腸道細菌誘發免疫反應也可能是淋巴細胞數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嗜酸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中的髓樣干細胞,成熟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上皮下的結蹄組織內,在血液中少量存在,僅占到血液白細胞總數的1%~3%[20]。同時由于消化道環境不同嗜酸性粒細胞在下消化道數量要顯著高于上消化道[21]。嗜酸性粒細胞主要與速發性免疫反應有關,除炎癥性疾病外,新的研究[22]顯示嗜酸性粒細胞在腫瘤排斥和轉移中發揮不同作用,腫瘤初期以腫瘤排斥作用為主,而在腫瘤晚期腫瘤細胞則可以利用免疫缺陷嗜酸性粒細胞的遷移活性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
在白細胞中嗜堿性粒細胞數量最少,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癌時嗜堿性粒細胞數量增多,其機制尚不清楚[23]。單核細胞由骨髓內造血干細胞產生,能夠吞噬異物。單核細胞釋放的TNF-α 在血管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通過對腫瘤分期與單核細胞指標相關性的調查,李建等[24]認為單核細胞往往與腫瘤轉移性有關,可能與腫瘤通過血管轉移有關。Tianying Yuan 等[25]的研究也發現與原發性腫瘤相比轉移性惡性腫瘤患者單核細胞水平明顯較高。因此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更多的可能與腫瘤轉移相關,而在結腸癌早期變化并不明顯。
綜上所述,與正常人群相比,原發性結腸癌患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明顯,同時三者升高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可能對于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原發性結腸癌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