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徐 丹,唐浪娟,岳麗春,趙悅秋,韓 雪,王麗婷,許曉紅
(南昌大學a.研究生院醫學部2018級,南昌 330006; b.第四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南昌 330003; c.第四附屬醫院副院長辦公室,南昌 330003; d.第四附屬醫院口腔科,南昌 330003; e.研究生院醫學部2017級,南昌 33000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β屬的冠狀病毒引起的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疾病,重癥患者多在發病1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數名醫務人員加入江西援鄂醫療隊,期間收治1例青年重癥COVID-19患者,經積極救治后轉危為安,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男,36歲,職業為處理醫療垃圾。于2020年1月23日因發熱、咳嗽、氣促1周入武漢市第五醫院呼吸內科。患者自訴出現癥狀后在家中自行隔離觀察,既往身體健康,無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查體:體溫36.5 ℃,P 84 次·min-1且規則,R 18 次·min-1,BP 126/74 mmHg(1 mmHg=0.133 kPa)。查體合作,神志清楚,口唇無紫紺。桶狀胸,呼吸運動兩側對稱,雙肺叩診呈清音,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實驗室檢查:中性細胞80.0%,淋巴細胞13.3%,中性細胞數7.48×109L-1,血紅蛋白111 g·L-1;直接膽紅素 7.9 μmo1·L-1,前白蛋白142.5 mg·L-1,總蛋白58.4 g·L-1,白蛋白27.7 g·L-1,谷丙轉氮酶82 U·L-1,γ-谷氨酰轉移酶127 U·L-1,二氧化碳18.4 mmo1·L-1,乳酸脫氫酶380 U·L-1,超敏C反應蛋白122.1 mg·L-1;降鈣素原 0.072 ng·mL-1。血氣分析:二氧化碳分壓50.5 mmHg(6.717 kPa),氧分壓58.0 mmHg(7.714 kPa),氧飽和度88.2%,提示呼吸衰竭。依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2],診斷為重癥COVID-19(臨床診斷型)。
患者1月23日入院后立即給予氧療,監測血氧飽和度,行抗感染、抗病毒、化痰、補液、退熱、護胃等對癥治療;1月25日胸部CT顯示兩肺多發斑片狀感染灶(封三圖1); 2月8日復查各指標數據提示炎癥、呼吸衰竭、肝功能、超敏C反應蛋白較前好轉,心肌酶、腎功能、電解質正常,給予護肝、護胃等治療。2月11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2月15日復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2月16日復查胸部CT顯示兩肺多發斑片狀感染灶,范圍較前相仿、密度減低;主氣道通暢,肺門影不大,縱隔結構清楚,縱隔內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雙側胸膜增厚,胸腔無積液。2月24日患者情緒穩定,間斷咳嗽,咳少許白色泡沫痰,活動后仍有輕微氣短,胸部CT結果見圖2(封三)。P 94 次·min-1,神志清楚,雙肺呼吸音粗,聞及少許濕啰音。2月29日R 92 次·min-1,律齊,無雜音,鼻導管吸氧下血氧飽和度98%,不吸氧的情況下可對話20 min。 由于患者雙肺感染重,經前期積極治療后雖病情好轉,但依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1],患者的肺部滲出性病變未達出院標準,留院觀察。根據3月15日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將輕癥患者集中到火神山、雷神山等七家醫院的安排[3],該患者轉入火神山醫院,轉院后的資料未能獲取。

圖1 患者胸部CT表現(2020-01-25) 圖2 患者胸部CT表現(2020-02-24)
本次疫情發展迅速,傳染力強,給患者的身心上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該患者在入院后知曉自己的診斷,加之軀體的痛苦,情緒波動較大。而使用無創呼吸機帶來的不適感,使得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甚至出現自行拔除呼吸機管道的行為,產生憤怒、焦慮甚至絕望的負性心理反應,對治療和護理工作極其不配合。長時間的不良情緒不僅對人們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嚴重影響,且易演變為情緒障礙[4]。為此,筆者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責任護士主動向患者介紹自己,建立初步信任感,了解其心理需求;多次耐心、詳細、溫和地告知患者實施每項治療和護理的目的、意義;主動和患者說明本病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告知患者年輕且免疫力強又無其他疾病,一定能戰勝病毒。同時,用親情喚起患者治療的信心,安撫患者,對他說“孩子年紀還小需要爸爸”,協助患者與家人進行視頻通話,獲得親人的鼓勵和支持;此外,向患者介紹其他成功治愈的病例,穩定患者的情緒,患者的負面情緒有所緩解,能主動與醫護人員溝通,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為有效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采取坐位進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然后深吸氣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3~5 s,繼而縮唇,緩慢的經口將肺內氣體呼出,再深吸一口氣屏氣3~5 s,身體前傾,從胸腔進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時同時收縮腹肌,或用手按壓上腹部[5]。此外,還可經常變換體位。咳痰時用密閉的塑料袋遮擋,避免病毒的傳播。
2.2.2 氧療與呼吸支持
入院時,患者因氣促胸悶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在采用鼻導管吸氧同時指導患者戴外科口罩,以減少病毒擴散。吸氧過程中做好管道護理和病情觀察。保持呼吸機管路通暢,特別注意觀察患者呼吸(節律、頻率、深度、自主呼吸與呼吸機是否同步)、發紺改善程度及氧療并發癥,依據各指標監測結果及時遵醫囑調節氧流量、給氧方式和呼吸機參數[6]。
2.2.3 用藥護理
遵醫囑給藥,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集中配制藥物,確保用藥劑量準確。使用的藥物:α-干擾素600 U,加入無菌注射用水2 mL,霧化吸入,每天2次[1]。人血免疫球蛋白10 g靜脈滴注[7],每天1次;阿比多爾200 mg口服,每天3次;入院初遵醫囑給予甲強龍40 mg靜脈滴注,每天2次,連續使用3 d。密切觀察患者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注意有無過敏反應、胃腸道反應、預防感染并定期監測肝腎功能等[8]。
2.2.4 保持環境清潔,預防再次感染
用1000 mg·L-1含氯消毒劑拖病房地面,每天消毒3次;床頭柜、床欄、椅、病歷夾、門把手等用500 mg·L-1含氯消毒劑擦拭,每天2次;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用500 mg·L-1含氯清洗消毒劑進行擦拭并保持作用20 min以上,每天2次[9]。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口罩清潔,清洗的衣物放在通風處涼干,同室患者的物品分開擺放勿混用,以減少交叉感染。
患者發熱時,遵醫囑采取溫水擦浴,每天2次,以逐漸降溫為原則。患者出汗較多,應及時協助擦拭和更換衣服,動作不宜過大;污染的被服按感染性織物處理,放入橙色垃圾袋。密切監測患者體溫、出汗情況及電解質變化,遵醫囑靜脈補液,并鼓勵患者多飲水。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的變化,重點監測呼吸頻率、節律、深度和心率等,每小時1次;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觀察尿液的顏色和性質,結合實驗室檢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觀察患者癥狀和體征,及時、正確采集血液、痰液、尿液、大便等標本,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患者相應癥狀和體征做出準確判斷,及時向醫生報告檢查信息。觀察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血氧飽和度、血氣分析等結果,動態調整氧療方式和氧流量。觀察患者咳嗽、乏力、胸悶等伴隨癥狀的變化。
觀察營養狀況,通過監測體重、血常規、血生化等指標評估患者營養狀況,每天測量次數根據患者身體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根據營養評估結果做好飲食管理[5]。
提供足夠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以蛋、豆腐、奶制品、果汁、蔬菜汁、米粉等食物為主,少食多餐,加強營養支持。鼓勵患者多飲水,以保證足夠的量有利于稀釋痰液。需要注意的是進食、飲水時不宜中斷給氧。
總之,該例重癥COVID-19患者在確診后,內心恐慌,情緒波動較大。在護理過程中應注重心理護理,給與患者充分的支持與鼓勵,同時了解患者需求,利用社會和家庭支持,協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耐心有效地完成每項護理工作,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本文資料系徐丹、唐浪娟參加江西援鄂醫療隊時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