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香,陳 晨,李朝暉
(1.淇縣人民醫院兒科,河南 淇縣 456750; 2.河南省兒童醫院a.內科監護室;b.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鄭州 450018)
新生兒肺炎是指新生兒出生后28 d內發生的肺炎,表現為咳嗽、發熱和呼吸困難,由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引起,主要以細菌感染多見,也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流行病學資料[1]顯示,近年來新生兒肺炎的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升高趨勢,位于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首位,已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現代醫學治療的主要方法有抗感染、祛痰、平喘、吸氧、機械通氣和加強護理等,關鍵在于抗感染,但臨床工作者也逐漸認識到祛痰平喘的重要性,患兒由于肺發育不完全,感染后呼吸道內分泌物不能順利排出,又會加重感染病情[2]。鹽酸氨溴索作為常用的呼吸道化痰藥,給藥方式有靜脈滴注和霧化吸入兩種,但在給藥方式的選擇上尚無統一意見,基于此,筆者采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聯合霧化吸入治療新生兒肺炎,觀察對患兒肺功能、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響,報告如下。
將2016—2017年淇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肺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日齡(13.65±4.24)d;病程(3.60±1.35)d;體重(3.04±0.68)kg;胎齡(38.43±2.19)周。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日齡(13.80±4.19)d;病程(3.54±1.33)d;體重(3.10±0.71)kg;胎齡(38.62±2.24)周。2組患兒的性別、日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符合肺炎診斷標準[3];2)日齡≤28 d。排除標準:1)吸入性肺炎、醫院感染性肺炎等其他肺部感染,或重癥肺炎;2)合并先天性重要臟器疾病;3)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2組患兒均進行常規肺炎治療,包括抗感染治療、吸氧和營養支持等措施。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015081611,規格:2 mL:15 mg)2.5 mg·kg-1+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靜脈滴注,20 min·次-1,2次·d-1。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鹽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制成霧化液,加入NE-C601型壓縮式霧化器中,氧流量為3~4 L·min-1,面罩吸入,15 min·次-1,2次·d-1。7 d為1個療程。2組均治療1個療程。
觀察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潮氣量(VT)、呼氣峰流速(PEF)、達峰容積比(VPEF/VE)等]、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等]的變化情況,比較2組的臨床療效。肺功能指標采用嬰幼兒肺功能測定儀(德國耶格公司)檢測;凝血功能指標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為治療后患兒臨床表現及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顯示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為病情有好轉,白細胞計數降低;無效為病情無好轉,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組治療前VT、PEF、VPEF/VE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VT、PEF、VPEF/VE值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較對照組升高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組治療前TT、PT、APTT、FIB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PT、APTT值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FIB值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較對照組改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TT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比較
2組治療前IL-6、CRP、PCT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IL-6、CRP、PCT值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6.00%比84.00%,χ2=4.000、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新生兒肺炎的發病與自身生理結構有很大關聯,新生兒肺部毛細支氣管尚未發育成熟,在受到細菌、病毒感染后,氣道黏膜均會發生炎癥反應,炎性因子大量生成與釋放,引起滲出與水腫,增加氣道反應性,導致氣管-支氣管發生痙攣,由于自身氣道結構小,發生痙攣后氣道阻力大大增加,而且由于小氣道因水腫增厚,進一步縮小了氣道管腔,從而降低肺功能,表現出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增加等癥狀[4]。新生兒的氣道纖毛運動能力差,難以將肺炎引起的氣道內分泌物咳出,導致分泌物堆積在氣道,引起呼吸暫停甚至窒息。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抗炎治療,還需要及時清除氣道內分泌物,以保證氣道通暢,促進患兒康復。鹽酸氨溴索是臨床常用的祛痰藥,能夠調節黏液的分泌,改善分泌物性質,稀釋分泌物黏性,從而促進其排出;而且氨溴索能夠促進纖毛上皮功能恢復,使纖毛運動加快加大[5],痰液可有效排除。
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應用治療效果明確,但關于聯合霧化吸入治療的研究較少,霧化吸入通過壓縮空氣將藥液分散,形成氣霧顆粒,快速進入氣道并擴散,增加了藥物作用面積,起效更快、更強。本研究觀察組患兒采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聯合霧化吸入治療,結果顯示,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靜脈滴注聯合霧化吸入比單純靜脈滴注具有更好的療效。觀察組VT、PEF、VPEF/VE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對肺功能提升效果更強。IL-6、CRP和PCT都是常用的炎癥指標,IL-6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一方面促進中性粒細胞凋亡,另一方面會抑制免疫功能。CRP用來反映炎癥反應敏感度高,當機體發生炎癥,CRP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并隨炎癥加重而持續升高。PCT能夠判斷炎癥的嚴重程度以及患兒的預后情況。本研究觀察組IL-6、CRP和PCT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鹽酸氨溴索有抗炎作用,有文獻[6]報道鹽酸氨溴索具有抗炎癥反應的作用,能夠促進腫瘤壞死因子-α合成,減少炎性因子釋放,而且與抗菌藥物聯用時,能夠發揮協同效應,延長藥物半衰期,增加肺內藥物濃度,加強滅菌功效。由于患兒肺部存在通氣功能障礙,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導致酸中毒,進而損傷血管內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后激活體內凝血系統,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可能會引起血栓,甚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治療后PT、APTT顯著高于對照組,FIB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可以快速緩解血液高凝狀態,避免發生危險情況。
綜上所述,使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聯合霧化吸入治療新生兒肺炎,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肺功能、凝血功能,并能減輕體內炎癥反應,從而促進恢復,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