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對幼兒發展水平的評價是教師把握幼兒發展現狀、不斷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教師在評價幼兒的過程中,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發展特點,采取合理的、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那么,選擇什么樣的測評內容和測評方式才是適宜的呢?為此,我們展開了話題式研討,旨在通過正確、全面的評價方式了解現階段每位幼兒真實的發展情況。
話題一:如何選擇適宜的測評內容?
主持人:我園自“十一五”以來,一直致力于創設兒童劇特色課程,每學期都會結合教材中的主題活動生成兒童劇課程,也會在兒童劇活動月安排園本課程,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這個課程的全面評價。所以,大家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師1:可以根據兒童劇的幾個板塊梳理出評價內容,在學期評價中深度了解各班幼兒在兒童劇課程中習得的經驗。
師2:評價內容不能太單一,要能整合出多個領域中最能體現出兒童劇課程特色的內容。
師3: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具體評價內容的選擇方面,中、大班可以將社會行為、語言表達以及表演方面的內容相結合,小班可以側重于語言表達方面的內容,讓幼兒敢于表達。
其他教師也認為這些評價內容可以嘗試。
話題二:什么樣的評價方式最合適?
師:可以借鑒之前展示過的教學活動模式,基于幼兒的兒童劇學習表演經驗,在活動中進行測評。例如,以班級在兒童劇活動月開展的某個兒童劇為抓手,將兒童劇主題告訴幼兒,由幼兒自主分工,讓幼兒相互協商角色的分配、臺詞的構思、道具的使用以及表演的形式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語言表達、社會行為、肢體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表現。
教研小結:基于幼兒園的課程實施及幼兒經驗,結合兒童劇活動月的課程實施內容,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機地選擇相關領域的內容作為評價標準。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游戲活動的形式讓幼兒根據教師提出的一些要求(自由合作、商討、看圖等)進行相關的表演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充當旁觀者,觀察每個幼兒在兒童劇活動中語言、社會行為等領域的能力發展情況。
經過初步研討以及基于我園兒童劇課程的開展情況,從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各年級組與班級教師通過再次研討制定了以下評價表格并予以實施。

大班兒童劇主題測評內容及標準

中班兒童劇主題測評內容及標準

小班幼兒語言評估表
大班年級組:測評形式很好,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思想,能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分配和合作,但評價標準需要更細致些。對于水平不同的幼兒可以采用不同的測評方式,但是對于性格內向的幼兒來說,測評老師看不到他們的進步,只能看到當時的表現。
中班年級組:測評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有點復雜,建議小班以手偶游戲為主,中班選擇兒童劇中的一幕進行表演,大班完整表演一部劇,但可以免去幼兒商討合作或者提前分工合作的部分,避免測評的時間過長。每個年級組都可以選一個側重點去測評,小班注重表情的測評,中班注重肢體語言(模仿)的測評,大班注重合作與表演方式的測評。
小班年級組:測評內容比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但可以充分利用兒童劇內容進行多領域的融合,避免內容單一化。
此次教研研討客觀反映出教師們對測評工作非常重視,通過學習《幼兒園工作規程》(下文簡稱《規程》)《綱要》等相關文件,教師們有了正確的評價觀。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能自行思考,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能基于幼兒在兒童劇課程中的學習經驗進行初步的內容研討,也能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選擇適宜的方式去實施測評活動。其實,我們最初的設想是結合五大領域去做綜合的評價,但在實際研討中,忽視了如何將五大領域整合在一起這個重點,只關注到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項測評工作,這使我們的研討在思路上“被迫中止”。在最后的實施方案中,我們通過再討論發現針對這次的兒童劇評價內容方面的整合性還是遠遠不夠。
《規程》中提到:“關注幼兒日常表現,及時發現和賞識每個幼兒的點滴進步;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有效運用評價結果,指導下一步教育活動。”評價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促進課程本身的發展。所以,學期中的測評價工作,不能單從一次的測評對幼兒做出最終的評價并算出優秀率,這對幼兒本身和班級教師是有失公允的。評價一個幼兒現階段的各方面能力要結合平時的一日生活,教師要學會觀察、記錄幼兒在每個階段、每個活動、每個事件和每個學習領域中的成長故事,其中也包括對幼兒每個階段的作品分析、師幼之間的談話記錄等。我們要以主體取向和過程取向評價為主,注重動態評價,關注幼兒的學習變化與成長過程。例如,在領域課程發展評價中,以幼兒在情緒、社會、認知和身體方面的發展為脈絡,教師可在學期初觀察幼兒,收集幼兒如何擺脫分離焦慮及如何適應新環境的資料,在持續的觀察中教師將會詳細了解到他們如何交朋友、喜歡什么活動,到學期結束時,教師就可以用一幅完整的圖畫描繪出幼兒的進步和成長過程。當然,這樣的評價方式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最終要科學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