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含,趙 輝,高果柱,辛 穎,王智慧
1.大慶化工研究中心;2.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實業公司;3.大慶煉化公司:黑龍江大慶 163000
近年來,隨著環保法規對發動機排放要求的日益嚴格,我國已經開始實施國Ⅵ標準,在要求硫含量低于10 μg/g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的含量[1]。針對超低硫柴油潤滑性普遍較差的問題,應用最廣的解決辦法是加入柴油抗磨劑來改善其潤滑性能[2-4]。
目前市場上的柴油抗磨劑主要為脂肪酸型和脂肪酸酯型[5],單一的脂肪酸或脂肪酸酯抗磨劑能有效提高柴油的抗磨性,但是酸型柴油抗磨劑由于酸值過高,在加入柴油中后,易致柴油酸值超標,增大柴油的腐蝕性,造成柴油發動機不同程度的損壞[6]。目前,市場中急需低酸值、低凝點的環境友好型柴油抗磨劑[7-8]。
大量研究表明[9-13],柴油抗磨劑應具有與柴油餾分相似的碳數分布,且與柴油及潤滑油相容性好、酸值低。脂肪酸酯類潤滑性改進劑由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醇反應合成,潤滑性改善效果明顯,添加量少,不影響柴油的基本性能,是較理想的低硫柴油潤滑性改進劑。現選擇18碳數的油酸與季戊四醇合成季戊四醇油酸酯,并與油酸、蓖麻油酸進行復配。以滿足我國車用柴油潤滑性要求磨痕直徑(60 ℃)WS 1.4值不大于 460 μm[14]。
季戊四醇(98%),化學純;油酸,分析純;對甲苯磺酸,分析純;鄰二甲苯,分析純。
Nicolet Nexus-670FT-IR型紅外光譜定性分析儀,美國賽默飛公司。
三口燒瓶中加入一定物質的量比的油酸和季戊四醇,再加入適量的對甲苯磺酸作催化劑。加熱,至一定反應溫度時,加入一定量的分水劑鄰二甲苯。140~170 ℃回流4~5 h,至分水完成后停止反應,冷卻至室溫。分液漏斗中用少許蒸餾水除去催化劑和未反應的醇,減壓蒸餾得到精制產品。
1.3.1 酸值測試及酯化率計算
產品采用GB/T 5530—2005《動植物油脂 酸值和酸度測定》進行酸值測定,以判斷反應進度。根據測得酸值計算酯化率。
1.3.2 磨斑直徑的測定
依據 SH / T 0765—2005《柴油潤滑性評定法(高頻往復試驗機法)》標準進行磨斑直徑測定。
2.1.1 酸醇物質的量比對酯化率的影響
為加快酯化反應速度、減少副反應的發生,充分考慮經濟性,通常采用油酸過量。常壓下,以對甲苯磺酸作催化劑,加入量為總質量的1%,甲苯作帶水劑,反應溫度150 ℃,持續升溫至預定溫度后,反應 3 h。季戊四醇和油酸按不同比例投料,考察酸醇物質的量比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1。

圖1 酸醇物質的量比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酯化率受酸醇物質的量比影響較大,當酸醇物質的量比小于4.1,隨著酸用量的增加,酯化率不斷提高,反應效果明顯。當酸醇物質的量比大于4.1時,隨著酸用量的增加,酯化率反而下降,且油酸過多,為后期分離帶來困難。酸醇物質的量比為4.1時,酯化率最高,達到93.7%。因此,選擇酸醇物質的量比為4.1∶1。
2.1.2 反應溫度對酯化率的影響
酯化反應為吸熱反應,較高的反應溫度促進正反應方向進行[15]。但溫度過高會導致副反應增加。在酸醇物質的量比為4.1∶1,對甲苯磺酸加入量為總質量1%,反應時間3 h的條件下,考察反應溫度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2。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酯化率逐漸增大。反應溫度為170 ℃時,酯化率最大,達到96.7%。溫度繼續升高,酯化率反而下降。這可能是因為溫度過高,會發生醇分子間脫水生成醚和醇分子內脫水生成烯烴的副反應。因此,在該反應溫度的實驗研究范圍內,最佳反應溫度為170 ℃。

圖2 反應溫度對酯化率的影響
2.1.3 催化劑用量對酯化率的影響
酯化反應常用催化劑有酸性催化劑和堿性催化劑,如硫酸和氫氧化鈉,其優點是反應速度快、成本低,但反應放熱劇烈極易氧化。因此,試驗選擇強度適中的對甲苯磺酸作催化劑。在酸醇物質的量比為4.1∶1,反應溫度170 ℃,反應時間3 h的條件下,考察催化劑用量(以反應物總質量計)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3。

圖3 催化劑用量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著催化劑用量的增加,酯化率不斷提高。當催化劑用量1.0%時,酯化率達到最高96.7%。催化劑用量繼續增加,酯化率無明顯增長,且反應產物顏色逐漸變深至黃褐色。這可能是因為加大催化劑用量,使得反應物與催化劑接觸機會增多,加快了反應速率。隨著催化劑用量進一步加大,反應物與催化劑的接觸逐漸飽和,反應速率不再增長。故酯化反應選擇催化劑用量為1%。
2.1.4 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
在酸醇物質的量比4.1∶1,反應溫度170 ℃,催化劑用量1%的條件下,考察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4。

圖4 反應時間對酯化率的影響
由圖4可知,反應3 h,酯化率達到最大,超過3 h酯化率下降,這可能是由于反應時間過長,可逆反應及副反應增多,導致酯化率下降。所以反應時間以3 h為宜。
通過對反應條件的考察,得到合成季戊四醇油酸酯的工藝條件為:酸醇物質的量比為4.1∶1,反應溫度170 ℃,催化劑用量為1%,反應時間3 h。在此條件下,酯化率可達96.7%。
2.2.1 產物的紅外光譜
反應產物經水洗和減壓蒸餾后,為淡黃色透明液體,對其進行紅外光譜分析,結果見圖5。

圖5 產物的紅外譜圖

2.2.2 產物的理化指標
合成季戊四醇油酸酯的酸值(KOH)為0.69 mg/g,40 ℃下運動黏度為61.27 mm2/s,100 ℃下運動黏度為12.57 mm2/s,黏度指數為201,傾點為-31 ℃。其黏度指數高,說明產品具有優異的潤滑性能。
通過對碳數為18的羧酸進行考察[7],從潤滑性和經濟性綜合考慮,確定油酸和蓖麻油酸作為復配酸。將合成的季戊四醇油酸酯與油酸、蓖麻油酸按照不同比例進行復配,將合成的柴油抗磨劑加入柴油中,利用HFRR對其進行抗磨性能研究,并對其酸值進行了測定。其中0#柴油添加量為100 μg/g,-35#柴油添加量為200 μg/g。性能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復配抗磨劑的酸值及抗磨性能
由表1可見,0#柴油和-35#柴油空白樣的磨斑直徑分別為531 μm和615 μm。通過對磨斑直徑的比較,可以看出隨著抗磨劑中油酸比例的降低,酸值逐漸變小,WSD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當油酸總量比例大于8時,磨斑直徑幾乎無變化,而酸值上升較快,這對柴油發動機等設備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當復配柴油抗磨劑中植物油酸、蓖麻油酸與季戊四醇油酸酯的復配比為7∶1∶2時,0#柴油和-35#柴油的磨斑直徑最小,分別為319 μm和376 μm,遠低于460 μm,所以此配比為復配型柴油抗磨劑的最佳配比。
對復配抗磨劑進行理化性質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復配抗磨劑理化性質
1)通過實驗研究得出制備季戊四醇油酸酯的最佳工藝條件為反應溫度170 ℃,反應時間3 h,酸醇(油酸與季戊四醇)物質的量比為4.1∶1,催化劑用量為酸醇總質量的1%。在該條件下,酯化率達到96.7%。
2)復配型柴油抗磨劑的配比為n(植物油酸)∶n(蓖麻油酸)∶n(合成季戊四醇油酸酯)=7∶1∶2。在0#柴油中添加量為100 μg/g時,磨斑直徑從531 μm下降到319 μm;在-35#柴油中添加量為200 μg/g時,磨斑直徑為從615 μm下降為376 μm。說明復配型多元醇酯柴油抗磨劑不僅降低了酸值,還具有良好的抗磨效果。
3)復配柴油抗磨劑的酸值(KOH)為149.7 mg/g,凝點-14 ℃,理化性質均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