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培,邱 靜,陳思淳,李深林
(1.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5;2.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35)
在氣候、地形、下墊面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流域徑流的變化呈現規律性和隨機性的變化特征[1-2]。隨著流域人類活動的強烈干預,河川徑流量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3-4]。
2010年,廣東省政府頒布《廣東省鑒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開展鑒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調度,通過對高州水庫、攔河壩、梯級水庫、取水戶的調度管理,改變流域枯水期徑流過程,以保障枯水期用水安全。本文通過開展鑒江流域徑流變化特征分析,深入了解鑒江流域水資源特性,為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等提供依據[1]。
鑒江流域發源于信宜縣的虎豹坑,流經茂名市高州、化州、電白、市區,在湛江市吳川沙角旋出海,流域總面積為9 464 km2(茂名市境內為7 949 km2、湛江市境內為770 km2,廣西境內為745 km2),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9.4億m3,是茂名市、湛江市主要生活、生產水源地。
20世紀60年代初,茂名市在鑒江流域上游修建石骨、良德兩庫相聯通的大型水庫——高州水庫,控制集雨面積為1 022 km2。鑒江干流現已建大坡山、旺羅、秧地坡、紅荔、南盛、江邊村、高嶺、積美、吳陽攔河壩和鑒江樞紐等梯級樞紐,同時,中上游各支流還興建大批小型水庫及山塘,解決了茂名市、湛江市吳川地區的生活、工業、農業用水,對沿岸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鑒江流域主要包括高州、合江、化州等控制斷面,其中,化州斷面控制全流域65%以上集水面積,其徑流情勢代表了整個鑒江流域水量調控的效果,因此,本文選取化州站作為本次鑒江流域徑流變化特征分析的代表站點。圖1是鑒江流域水系和主要控制斷面位置示意。

圖1 鑒江流域水系及控制斷面位置示意
收集化州水文站1956—2016年共61 a逐月實測徑流量數據(見圖2)。另外,為作徑流的還原計算,還收集了高州水庫逐月蓄水變量、蒸發資料,茂名市、湛江市吳川市歷年灌溉面積、灌溉定額、田間滲漏、城市生活用水量、城市工業用水量等資料。

圖2 化州水文站1956—2016年逐月實測徑流數據示意
為分析化州水文站天然徑流特征,研究天然徑流的變異情況,識別徑流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需要對實測徑流量進行還原計算。根據《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細則》,采用水量平衡法對徑流數據進行還原,見式1。
W還原=W實測+ΔW庫蓄+W引水+W分洪+W農耗+W工業+W生活
(1)
式中W還原為還原后的天然徑流量水量;W實測為水文站實測徑流量;ΔW庫蓄為統計時段內流域水庫蓄水變量(增加取+,減小取-);W引水為跨流域引出引入水量(引出取+,引入取-);W分洪為河道分洪流出流入水量(流出取+,流入取-);W農耗為農業灌溉用水耗損量;W工業為工業用水耗損量;W生活為城鎮生活用水耗損量。
其中,鑒江流域沒有跨流域引出引入水量,取值為0;流域內僅有下游出海口塘尾分洪工程,該工程位于化州斷面以下,該項取值為0;農業、工業、城鎮生活耗水量采用《廣東省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
按照該方法對化州站逐月徑流量進行還原,還原后天然徑流量見圖3。

圖3 化州水文站1956—2016年逐月天然徑流數據示意
1)Mann-Kendall檢驗
Mann-Kendall法是世界氣象組織推薦的時間序列分析時的非參數檢驗方法,并廣泛地用來分析降水、徑流、氣溫等要素的時間序列的變化情況[5-7]。該檢驗不需要樣本服從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數異常值的干擾,適合水文、氣象等非正態分布的數據,計算比較簡便。
Mann-Kendall方法的檢驗統計量為UFk,其計算過程見式2。
(2)
式中k為各統計數據;秩序列Sk是i時刻值大于j時刻值個數的累計數,如式3;E(Sk)、Var(Sk)分別為累計數Sk的均值和方差。
(3)

UFk為標準正態分布,按時間序列x的順序計算統計量序列;按時間序列x的逆序,再重復上述過程,計其檢驗統計量為UBk。UFk、UBk兩統計構成的曲線如果出現交點,且交點在臨界直線之間,那么交點對應的時刻就是突變開始的時刻。顯著性水平為0.05時檢驗統計量臨界值為±1.96。
2)Spearman檢驗
斯波曼檢驗(Spearman’s rho)是一種基于秩相關的檢驗方法[8],以Spearman 秩相關系數衡量評估數據的變化趨勢,計算見公式4。
(4)
其中R(xi)表示數據xi在時間序列中的排序(秩),由于不存在趨勢的序列的統計值D滿足正態分布,故可定義斯波曼檢驗統計量ZSP。
(5)
如果從小到大排序,ZSP>0,表明序列有上升趨勢;ZSP<0,表明序列有下降趨勢;ZSP=0,表明序列沒有變化趨勢;如果從大到小排序,則相反。如果|ZSP|≤Zα/2,則接受零假設,即變化趨勢不顯著;否則,變化趨勢顯著。
3)計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Mann-Kendall檢驗計算方法,對化州站1956—2016年天然年徑流量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見圖4。可以看到,計算時間范圍內,除了前10 a由于計算時段較短,計算數據存在一定的波動之外,化州站年徑流量呈現上升的變化趨勢,其中,1975—1976年、1983—1988年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其他年份上升趨勢并不明顯。計算數據時段10 a以上的序列中(1967年以后),UFk、UBk兩統計構成的曲線未出現交點,化州站沒有明顯的突變特征。

圖4 化州站天然年徑流量M-K檢驗示意
根據Spearman檢驗計算方法,對化州站1956—2016年天然年徑流量進行計算(見表1)。計算的時間序列統計值和和斯波曼檢驗統計量分別為D=0.19,ZSP=1.46,從長序列尺度上看,化州站年徑流量有上升的趨勢,與M-K檢驗的結果相同。選取置信度α=0.05,相應的臨界值Zα/2=1.96,化州站年徑流量Spearman計算結果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徑流量上升趨勢并不明顯。

表1 化州站天然年徑流量Spearman檢驗
總體上看,化州站天然徑流量有一定的上升趨勢,但是不顯著,也不存在序列突變的情況,序列一致性較好,因此,可以認為,降雨、蒸發等氣候變化要素對鑒江流域近60 a的徑流量影響較小,鑒江流域徑流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將化州站天然年徑流量與實測年徑流量相減,繪制逐年的徑流量差值示意(見圖5)。可以看到,化州站各年份的天然徑流量均大于實測徑流量,表明鑒江流域在提供和保障茂名市、湛江市生活、工業、農業用水方面起到了相應的作用。而且,1960年以前化州站天然徑流量和實測徑流量的差值較小,主要是該時段流域范圍內沒有可調節的大型水利工程,流域水資源利用率較低,高州水庫建成后,通過蓄豐補枯,極大的改善了鑒江流域的供水。

圖5 化州站天然與實測徑流量差值示意
在化州站逐月實測徑流量的基礎上,統計各年份枯水期(4—9月)的徑流量,并分不同時段計算枯水期徑流量的占比,計算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到,1980年以前,鑒江流域供水以農業用水、發電用水為主,枯水期供水量較少,化州站枯水期徑流量約占全年徑流量的19%;1981—2009年期間,鑒江流域涉及的茂名市、湛江市城市用水逐漸增加,鑒江流域綜合考慮區域的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結合高州水庫的調度,逐步提高流域枯水期的下泄流量,化州站枯水期徑流量約占全年徑流量的21%,較上一段時間枯水期徑流量有所提高;2010年以來,廣東省政府頒布《廣東省鑒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開展鑒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調度,充分發揮流域內的調蓄工程,進一步保障流域的枯水期用水,該時段內,化州站枯水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比例提高至31%,水量調度效果明顯。

表2 化州站不同時段枯水期徑流占比
1)本文以鑒江流域控制站點——化州站為研究對象,研究鑒江流域天然徑流特征、實測徑流特征,分析鑒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調度效果,為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等提供依據。
2)采用水量平衡法對化州站徑流量進行還原,并利用Mann-Kendall檢驗和Spearman檢驗研究化州站天然徑流量的變化和突變特征,結果表明,以化州站為代表的鑒江流域近60 a來天然徑流量呈現不顯著的上升趨勢,序列一致性較好,不存在突變,流域徑流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人類活動。
3)通過對比化州站實測年徑流量和天然年徑流量,可以看到,由于流域供水,鑒江流域各年份的天然徑流量均大于實測徑流量,且在高州水庫建成后,對流域水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通過統計不同時段化州站枯水期徑流量占比,可以發現,2010年廣東省開展鑒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調度以來,化州站枯水期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比例由原來的20%左右提高至31%,水量調度效果明顯。
4)本文重點研究了鑒江流域天然和實測的徑流特征,分析對徑流特征的主要影響因素,未來的研究可以結合具體的人類活動方案,定量研究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探索提出對鑒江流域水量、水質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