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雅?常瑞



物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直接沖擊了圖書館以往的陳舊模式,為智能圖書館圖書的管理、定位和借還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契機。本文以圖書館的管理、定位和借還為研究視角,在概述物聯網體系架構基礎上,深入分析圖書館服務的特點,提出了智能圖書館的設計方案,希望可以為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一、前言
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服務是學校教師和學生能夠更好開展教育科研服務的重要支撐,從某種程度來說,圖書館服務的好壞可以影響到全新各學科教育科研質量的好壞。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新型圖書館應當轉變以往被動的服務理念,重新樹立起新的以讀者為核心的主動服務理念。由于圖書館文獻的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同時又面對了需求差異較大的給類形形色色的讀者,如何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快速的借還書和圖書推薦等服務,需要新一代圖書館人更好的思考。物聯網技術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借助物聯網技術圖書館可以更好地將讀者、資源、教學、及科研等社會經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重新認識新型圖書館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圖書館智能化水平,摒棄圖書館長期以來以保存文獻為主要任務的陳舊認識,轉變思想,在收藏館藏資源的同時,充分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
二、網體系架構和分層概述
物聯網是利用局域網或互聯網等網絡基礎,將使用物聯網的人員和物體,融合無線遙感、人工智能等技術,用傳感器、控制器等方式聯在一起,通過人與物、物與物相聯,來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它不僅能依據預先設置的協議,把互聯網與任何需求實現通訊與信息交換的物體連接起來,也能從全方面做好識別、監管等各項工作。
從技術架構來看,如圖1所示。一般情況下,可將物聯網工作過程劃分為三層,即應用層、感知層、網絡層。其中,感知層如同物聯網的五官,主要功能就是使用傳感器、讀寫器、信息采集器等硬件,進行各類物理信息和數據的識別、采集、感知等,這一層處在物聯網體系架構下端。網絡層處于物聯網中端,由各類網絡以及云計算平臺組成,相當于神經中樞和大腦,是連接應用層和感知層的橋梁,并肩負著這兩個層之間安全、可靠傳遞信息的目的。應用層設置在物聯網上端,主要包含了各類用戶和其他系統的接口,根據不同行業要求,設置與其匹配的終端,為物聯網體系順利實現各種應用提供條件。同時可以對所需數據展開分析、匯總等功能,順利實現跨行業、跨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
三、館數據管理與信息服務共享服務主要特點
(一)執行智能決策與管理
圖書館的藏書量數以萬計,大量的書籍信息和借閱信息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依托傳感器技術采集書籍數據,再使用云計算進行書籍的大數據計算分析,物聯網可以對海量數據庫信息進行信息深度挖掘,提高圖書管理員對書籍和借閱的智能控制與多樣化管理,同時為圖書館管理層提供圖書館后期發展的決策性參考。由于書籍的存儲差異,需要不同的傳感器實現數據采集。因此,必須配制多樣化通信模式與接口,從而容納不同類型書籍信息數據,并對這些數據之間的關聯進行感知、處理及應用。
(二)多樣化智能文獻借還管理
借還服務是圖書館最基礎的工作,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擺脫傳統的人工掃描的借還書方式,加快借閱速度、提升借閱效率、解放圖書管理員,智能文獻借還系統必不可少。物聯網能夠和互聯網有機聯系起來,并采用多樣化通信網絡,對已知范圍之內的信息迅速做出反應,準確、安全實現信息傳遞。利用物聯網物與物的相互識別,給讀者更好的借閱體驗。
(三)信息傳遞及跨館共享服務
傳統圖書館利用以往的管理系統、互聯網技術,雖然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文獻互通。但由于信息量有限,信息分析不足,不能為師生讀者提供較為精確的信息服務。運用物聯網技術,給書籍植入RFID傳感芯片,實現不同書籍間的感知和互動,大大的提高了信息服務的精確性。各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存在差異,在物聯網普及的基礎上,更容易實現跨越各個圖書館之間的信息共享,可以大幅的提高的館際互借的效率和準確度,使得讀者可以使用到更佳豐富的文獻資源。
(四)讀者個性化服務
物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更多的網絡生活。對于圖書館最主要的服務對象,個性化服務可以使讀者可通過圖書館的主動推送的方式,得到自己需要的書籍信息。同時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絡平臺對自己喜愛的書籍進行薦購,幫助圖書館可以根據不同讀者的需求來完善文獻資源,提高文獻利用率,使得讀者有一種主人公的歸屬感,進而促進讀者讀書積極性,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四、圖書館數據管理與信息服務共享的實現方案
(一)構建信息技術服務框架
圖書館管理核心表現在文獻保存、讀者服務等方面。運用物聯網、云服務改善讀者、管理系統與文獻資源的相互關系,這也是創建現代化、智能化圖書館的關鍵。構建信息服框架主要有一下幾個思路,如圖2所示。。(1)首先應對每本書籍添加電子標簽,以便采用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等)可以實現對書籍的信息采集,在實現借書卡和移動終端對接的基礎上,構建基礎物聯網。(2)在書籍數據采集的基礎上,完成對圖書館書籍的物理定位。(3)利用借書卡和移動終端等物聯網手段實現讀者和文獻之間的溝通,完成自動借書、數目查找等操作。(4)云平臺對讀者信息、書籍信息、借閱歷史等信息,進行記錄和分析迅速、準確為讀者服務。
(二)利用云平臺改善服務
由本地信息處理轉向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信息智能化面臨的重大變革之一。所謂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分布式計算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網絡將終端各個用戶的信息處理進行整合,形成“網絡云”。在進行數據處理的時候,將任務進行分解處理,最終在云端進行整合,從而提高運算能力。在云計算的基礎上構建云平臺,是利用網絡進行讀者在電腦端、手機端、RFID一卡通等多個終端的信息服務,利用電腦、手機等終端機的使用產生一系列的數據,包含借閱者信息、架位信息、借閱記錄等,對這些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提高對讀者的精確服務,最終實現給讀者提供對書籍的指引定位、讀者借閱信息、書籍館際借閱信息以及讀者對書籍的評價信息等功能。更好地完成圖書館服務和管理工作。
(三)智能文獻借還管理
讀者可以通過RFID一卡通自主借閱的書籍文獻。通過自助借閱機,識別書籍攜帶的RFID信息與一卡通對接,讀者可以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在借閱機自主完成圖書借閱功能。同時圖書館門禁系統會在讀者離開圖書館時,通過圖書館門禁系統,確認讀者的借閱有效性,再通過發送郵件、發送信息等方式對有問題的書籍進行提示,幫助讀者進行問題的后期處理。自助借閱的實現,大大方便的讀者的借閱需求,也提升了圖書館的智能化管理,解放了圖書管理員的雙手,實現文獻智能借還的雙贏管理。
(四)實現個體化服務
讀者往往具有不同的個性化需求,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可以繪制對書籍、讀者和其他資源相關聯的智能導讀圖,使讀者更立體的感受圖書館和圖書館的文獻資源,順利完成從圖書館整體查看、館藏書籍閱覽、館藏書籍定位等一系列個性化服務。通過智能定位不僅能幫助讀者快速找到所需書籍及其閱覽室,也極大的節省了讀者查找、借閱時間,方便了圖書管理進行圖書管理、讀者管理,大大提升圖書館管理效率。如圖3所示。
五、結語
總之,在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提升讀者和文獻資源之間的交流,提高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效率,為圖書館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本文以物聯網架構為依托,設計相應的圖書館智能服務方案,以期可以對提升文獻資源管理及服務水平提高有所幫助。(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