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剛
音樂心理劇是音樂治療與心理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本研究對于如何運用音樂心理劇來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進行了闡述。從音樂心理劇的優勢、如何設計音樂心理劇以及如何實施音樂心理劇等方面詳細介紹了音樂心理劇在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中的運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指出音樂治療學是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音樂治療的形式多樣,其中音樂心理劇是一種新興的音樂治療形式,以其新穎活潑的形式而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在高校中越來越多的被運用于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
音樂心理劇是心理劇技術與音樂治療相結合的產物。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音樂心理劇完全可以成為音樂課外活動或者音樂類社團的活動,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開展音樂心理學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要發揮校園內各種組織的優勢,以班級、專業、社團等組織為音樂心理學的主體,起到凝聚群體氛圍,增強群體凝聚力的作用。同時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問題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
大學生由于心智發育尚沒有完全成熟,導致情緒不穩定、對自我的評價極端化。有時候他們自視甚高,自信心爆棚,但這種自信并非建立在科學客觀地評價自我的基礎上,一旦遇到挫折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自我否定、自我懷疑。這種不穩定的自我評價導致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各種問題,自卑、嫉妒等負面情緒時有出現。這種人際交往的問題也在影響著他們的性格發展和人格養成。音樂心理劇在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上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首先音樂心理劇兼顧問題的普遍性和個體心理的特殊性。音樂心理劇通過流程化、規范化的設計保證其對于人際關系問題的聚焦,但同時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而心理劇則通過戲劇化的場景夸大現實中的問題,使每個參與的學生都可以結合自身的校園生活思考自己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得失。而音樂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儀式感使得傳統的依賴語言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更加為學生所接受。教師的指導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重引導輕評價,給學生自己思考和反省的“留白”時間。
其次音樂心理劇參與者的主觀性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在音樂心理劇中,教師和學生通過表演來表達當時當下的心理狀態,雖然會有評價但評價多限于對表演的評價而非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評價,有高下之分但無對錯之別,有效降低了學生的被評價焦慮。通過音樂這種抽象的語言既表達了自己的困惑與態度,又與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距離,旁觀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音樂上,對于學生放下心理包袱,坦率地表達自己創造了條件。
第三點是音樂心理劇更適合當代大學生希望自我表現的心理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展,直播、抖音等逐漸成為大學生追捧的媒體形式,表現自己、展示自己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的渴望。音樂心理劇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自己的風格,自主地創作作品。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音樂心理劇形式,在此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以教師排練、帶領來替代學生的自主創作。學??梢杂蓪W生自主成立相關的社團,使音樂心理劇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自主化。社團指導教師建議由音樂教師和心理老師共同承擔,不同學術背景的教師會從不同角度來為音樂心理劇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有助于更好地定位音樂心理劇的作用和功能。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對題材進行把關,學生選擇生活中關注的、心理感受強烈的主題作為劇本素材,但教師要關注這些主題的導向性,音樂心理劇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不同于個體咨詢,還是要注意其表現的內容和精神。把關的形式不建議用比較生硬的審核、監督,而采用集體研討,幫助學生澄清其中的困惑,對于不適宜進行音樂心理劇表演的,也應該給予學生正面的鼓勵和心理支持,幫助他更好地面對類似問題。除了在實施過程中的規范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對社團成員的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同學投入到音樂心理劇的創作和表演中來,因此宜采用過程性評價,淡化結果性評價,在評價中以劇本感染力、藝術表現力等為評價指標,而不要直接評價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免使學生有顧慮而不敢在音樂心理劇中表達自我。
在音樂心理劇的設計方面,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是時間的設計和分配。一般音樂心理劇一次時間不宜太短,因為學生即興表演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普通的心理咨詢四五十分鐘的時間是不夠的。一般控制在1.5-2個小時為宜。此外教師還需要關注時間在不同環節上的分配。在此需要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是有的教師為了表演的效果更好,往往給學生過多的討論時間,但實際上真正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的是表演環節,而且過多的討論時間會使得有些討論速度比較快的小組閑聊而浪費時間。因此教師要控制活動節奏,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表演。第二是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規則,反復細致地進行說明,這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無論教師怎么說明,學生做的過程中依然會問題不斷。教師不如簡單地把基本流程和原則說明,然后讓學生邊做邊問,遇到問題及時溝通,教師在場地內來回巡視,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其次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方式。音樂心理劇的表演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解釋自己的表演。在解釋的過程中更多地發掘其中的心理內涵,比如:你的這個角色當時是什么情緒?這種情緒很強烈嗎?有多強烈?這既是一個解釋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發掘的過程。教師還需要及時地調控活動節奏。教師既要參與在活動中,又要避免自己成為活動的主角,因為如果教師過于表達自己會給意見不同的學生造成表達時的壓力,同時對于那些特別善于表達的學生要控制時間,不能讓少部分同學擠占過多時間,要兼顧到整個群體。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并不體現在表演過程的引導。不能為了出現教師期待的結局而扭曲學生的意愿,強行納入預設的軌道。其實問題的出現也意味著教育的機會,對于學生模棱兩可的開放式結局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其后果,幫助學生自主思考。對于明顯和常理以及社會規范相違背的結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為什么會這么設計,這反映了自己內心什么樣的心結?如果學生拒絕配合也可以留到課下進行思考交流,但無論如何,強行預設結局都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
音樂心理劇在校園中實施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作為校本課程進行開設。音樂心理劇是一種復合型的藝術活動,融合了音樂、舞臺劇、心理劇等多種元素,可以一定程度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可以選擇在音樂課程中滲透音樂心理劇活動。通過演唱、舞蹈、對白等形式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第二種是作為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的特色演出節目。音樂心理劇不僅是演給自己看的,通過展演等形式,可以讓家長和教師看到學生的心理需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音樂心理劇的演出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臺上的演出者在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心理沖突,臺下觀眾也可以被劇情和表演而感染,反思自身處理各種沖突和困境的方法是否合理。生活即教育,音樂心理劇不僅反映心理狀況,更折射出人情百態、世間冷暖,也同樣可以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形式,參與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
第三種是作為學校心理健康團體輔導的方式之一。學校心理健康工作一直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競爭的激烈、就業壓力的增加以及網絡對學生生活的改變和沖擊,目前學校學生心理問題呈現頻發的趨勢。學校應對方式相對比較匱乏,個體心理輔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難以廣泛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又難以照顧到每個個人的心理特點和需求。而音樂心理劇由學生自主撰寫劇本,自己說自己的故事,自己演自己的心情。既具有團體輔導對個體的支持和鼓勵作用,又關注到每個不同的個體。
在音樂心理劇的實施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控制人數合理分祖。為了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表演時間,音樂心理劇的人數一般不超過20人,可以4-5人分為一組。分組時要形成差異化,避免同質型分組,例如都是音樂專業的學生分為一組可能會導致和其他組的差距太大而活動體驗下降。
分組后應進行一些熱身活動。這種熱身活動和一般的心理團輔不同,不僅僅是為了破冰,打開局面、活躍氣氛,更重要的在于讓學生進入音樂表演的狀態,激活他們的聽力、想象力等。例如音樂欣賞、通過拍手進行即興節奏創作等都是較好的形式。此外還要活躍他們的表情,為表演做好準備,例如識別表情、對照片上的表情按照情緒的強烈程度進行評分。
接下來就進入即興表演階段。在充分的互相了解以及熱身活動后,就進入了音樂心理劇的核心環節:表演環節。在表演中首先要確定主角和配角,在暖身活動中往往教師會觀察到某些同學有一些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育需要出面協調這些同學作為主角,但必須要遵循自愿的原則。
在表演中,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或者學生感興趣的主題。也可以在活動前讓學生自選題材?;顒又?,主角和其他角色通過對化或者音樂表演來進行互動,并宣泄負面情緒。在宣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對配角產生心理上的創傷,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空椅子”等技術來幫助主角對不特定對象進行情緒宣泄。
表演結束后教師要對表演進行點評和解釋。為了此環節的順利進行,建議教師在表演環節中用手機等設備進行錄像。不僅有利于后續的復原場景與解釋,也可以給學生一個參與活動以后的值得紀念的有形成果。活動結束之前還需要一定的儀式幫助學生放下角色,重新回歸自己的生活。
最后是對學生的評價,音樂心理劇的評價更應該多元化,既要關注學生的態度和投入度,也要體現學生的音樂表現,還要體現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心理成長和發展。(作者單位: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基金項目: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級課題:藝術治療對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壓力的緩解研究。課題編號:CW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