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期以及新生兒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臨床上根據高危因素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程度,將高危兒分為A類與B類。家長應了解高危兒管理的相關知識,以便配合醫療人員進行高危兒的管理工作。
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時,家長需引起重視,帶孩子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3個月的孩子:①對很大的聲音沒有反應;②對于移動的人、物品不追視,平時不注視人臉;③逗他/她時不會笑或不會發音;④俯臥時不會抬頭。6個月的孩子:①緊握拳且不松開;②不會笑出聲,發音也少;③無法進行扶坐;④不會用手抓東西甚至不會伸手。8個月的孩子:①無法獨自坐著;②聽到聲音無應答;③不會用雙手傳遞玩具;④不會區分熟人與生人。12個月的孩子:①叫她/他名字時沒反應;②不會用拇指和食指對捏小物品;③不會扶著東西站立;④不會揮手表示再見。
1.A類高危兒。①母親有異常妊娠史;高齡分娩;伴有殘疾且影響養育能力。②母親在孕期患有較為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以及妊娠期糖尿病。③孕周滿32周但不滿37周的早產兒。④出生時體重在2~2.5千克的新生兒。⑤Apgar得分在7~8分的新生兒以及宮內窒息的新生兒。⑥有輕度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新生兒。⑦Ⅰ或Ⅱ級顱內出血的新生兒。⑧輕度或中度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⑨持續性低血糖的新生兒。⑩在新生兒期出現嚴重感染的新生兒,如敗血癥、肺炎等。符合上述條件的新生兒,需接受當地婦幼保健機構的專案管理。
2.B類高危兒。①母親在孕期時患有TORCH感染。②孕周小于32周的早產兒。③胎兒出生時的體重小于2千克。④足月的小樣兒(宮內發育遲緩)。⑤Apgar得分低于7分的新生兒。⑥有中度或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⑦有Ⅲ級或以上的顱內出血新生兒。⑧重度及以上高膽紅素血癥以及急性膽紅素腦病的新生兒。⑨有遺傳病或者遺傳代謝疾病的新生兒。⑩同時伴有3項或3項以上A類高危因素的新生兒。符合以上條件的新生兒,則需接受上級婦幼保健機構的檢查與保健。
在高危兒管理中,不同的醫療保健機構承擔著不同的職能。村級衛生室需要配合鄉鎮衛生院做好高危兒的篩查、登記、轉診以及隨訪。根據規定,符合A類高危兒需轉診至區級的婦幼保健機構,而符合B類高危兒需要轉診至上級單位。區婦幼以及計劃生育中心需要負責接診A類高危兒,并進行管理。上級醫療機構需要接診B類高危兒并進行管理。
高危兒的隨訪需要多方協作進行,如產科、新生兒科、兒科、康復醫學科等。相應科室應給予家屬早期家庭干預指導,一般半歲以內的高危兒需要每月進行一次系統檢查。半歲到1歲的高危兒需要每2個月進行一次系統檢查;1~3歲的高危兒需要每3~6個月進行一次檢查;3~6歲的高危兒需要半年或每年進行一次檢查。
隨訪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初級保健、營養狀況評估、體格發育監測以及喂養指導等。②進行發育里程碑的檢測與篩查,如果篩查結果有異常,應轉至康復專科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確定異常者一定要配合康復專科的管理。
早期干預主要包括促進聽覺理解,促進運動功能,促進口語表達、讀寫、手勢以及溝通等。進行認知能力的訓練還有社會能力的訓練。早期干預還包括對痙攣的處理、盡早控制癲癇、對內臟器官功能異常的處理以及矯治畸形等。
高危兒的家屬一定要配合醫生的早期干預,幫助醫生根據高危兒的功能水平,制定個體化的目標與方案。訓練配合完成一段時間后,醫生要再次檢查高危兒,評估療效,并調整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家屬可根據高危兒的病情以及經濟條件,選擇醫院康復或家庭早期干預,或者是二者結合。在干預期間,家屬一定要與康復醫師、治療醫師保持聯系,這樣有助于醫師監測療效以及高危兒的發育情況,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