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利娥
摘 要: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的革命文化處于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
關鍵詞:文化自信; 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一、革命文化的內涵
(一)革命文化的定義。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中創造出的文化形態,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優化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寶貴歷史資源,為塑造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提供著現實啟示。
(二)革命文化的特點。1、先進性革命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先進性。中華民族是一個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精神和堅忍不拔意志的中華民族,在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落后的物質條件和艱巨而復雜的歷史任務時,要求本民族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主體——它必須是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理論,具備世界性眼光,了解世界的大趨勢,既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又是整個人類文化未來發展方向的代表,既懷著為整個人類謀福利的遠大理想,又牢牢立足于中國現實之上。2、革命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和建設中所體現出來的追求真理、勇于開拓、樂觀向上、堅忍不拔、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敢于斗爭和敢于勝利的思想風貌。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先后創造了自強不息、不畏強敵、眾志成城的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患難與共、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為崇高革命理想自覺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傳承性民族文化是隨歷史的進程不斷形成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又給本民族的發展以巨大影響。 中國共產黨所創造和倡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土地上扎根,是因為她具有很好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性。
二、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意義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中創造出的文化形態,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優化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寶貴歷史資源,為塑造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提供著現實啟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把握其三重意涵。
(一)弘揚革命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理論底蘊。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理解馬克思主義對近百年中國奮斗史及革命文化的歷史意義和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革命取得偉大勝利,而且還創造出承載革命歷史和精神的革命文化。
(二)弘揚革命文化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歷史資源。革命文化蘊含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革命歲月里、在不斷贏得革命勝利進程中開展群眾工作的豐富思想和實踐經驗,為新時代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了深厚的歷史營養。在革命年代,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根本原因就是始終依靠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
(三)弘揚革命文化為塑造人民群眾精神家園提供現實啟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美好生活”既強調豐足的物質文化生活,又重視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信仰缺失、精神懈怠、道德滑坡等問題。面對這些精神困局,作為現實的人,要有責任倫理的價值立場,不斷汲取積極的精神資源,為自己的生活賦予信仰和意義。
三、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新時代,在弘揚革命文化方面,我們確實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1、了解革命知識并對革命知識感興趣的人群多為在校本科生、專科生、從事革命教育工作者及老年人,革命知識存在局部化、局限化等問題;2、群眾重視革命文化程度不高,不了解革命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意義;3、宣傳革命文化方式單一,大多是以自主上網了解或在課堂上了解,導致群眾對革命文化了解較少。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今天形勢下進一步弘揚革命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為它對于克服困難、繼續前進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四、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徑和陣地
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不能孤立進行,應結合“清明節”、“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紀念節日,舉辦革命歷史講座,開展革命知識問答、革命詩詞朗誦、革命故事演講、革命文化征文、紅歌演唱比賽、革命圖片展覽、革命實踐活動、革命影片展播等豐富多彩的與地方民俗特色建設相關的革命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各種蘊涵革命文化的競賽活動的開展和作品的展示豐富革命文化的內涵。
一是充分發揮全國紅色文化博物館、展館、展廳的作用,優化展陳內容,改進展陳方式,綜合運用實物、照片、圖片、模型、繪畫、雕塑、景觀、影像等多種形式,適度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做好革命文化的展覽展示。
二是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的革命文化因素,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文化內涵,有計劃地培育和建設一批革命歷史類、黨史教育類和國防教育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傳播教育功能。
三是建立革命文化設施、遺址、教育基地與周邊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駐地部隊的共建共享機制,有計劃地組織大中小學生、黨員干部、各界群眾和部隊官兵前往瞻仰和參觀學習,開展緬懷祭掃、升國旗儀式、成人禮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各類紅色主題教育,開展冬令營、夏令營、體驗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五是實施革命文化文藝創作工程,大力實施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和文學作品創作生產,推動革命文化與不同藝術門類相互融合,著力打造一批革命文化文藝精品力作。組織創作一批革命的紅色人物和相關革命文化歷史為題材的影視、戲劇、話劇、廣播劇和小說等優秀文藝作品。
行程萬里,不忘來路;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前行于百尺竿頭、發展正中流擊水,任務千頭萬緒,問題錯綜復雜,挑戰無處不在。激活蘊藏于我們血脈中的精神力量,把精神的力量變成改變世界的行動,才能承擔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重托,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績。
紅色基因標注信仰與方向,連接過去與未來,蘊含活力與動力。今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就是要堅定舍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創業的責任感,激發始終不渝的意志、應對挑戰的信心、埋頭苦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2019年1月9日? ? ? ? ? ?來源: 光明日報
[2] 《新時代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三重意涵》2018年8月3日? ? ? ? ?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劉曉華,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基地教授)
[3] 《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現實意義》2016年10月14日? ? ? ? ?來源:搜狐教育
[4] 《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的意義與途徑(下)》2018年6月27日? ? ? ? ? 來源:王先琳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