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元

【摘 要】目的:本文將對主動腹膜內外氣壓平衡在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中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9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腹膜切開面積分為1cm2、3cm2、5cm2三組,各23例。對比三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以及臨床效果情況。結果:比較三組平衡時間、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情況,3cm2組均少于1cm2組與5cm2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比較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以及復發率情況,3cm2組與5cm2組均優于1cm2組,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患者中,在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治療中,腹膜面積切口為3cm2時,腹膜內外氣壓平衡需要的時間最短,切口面積3cm2和5cm2切口患者術后并發癥較少,復發率較低,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臨床可廣泛應用。
【關鍵詞】:主動腹膜內外氣壓平衡;腹股溝疝;腹腔鏡;補片植入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65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當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疾病中,常見治療手段為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該治療手段要有效治療,但是治療過程中存在腹膜撕裂,造成腹膜浮動隆起,腹膜破損要快速使腹膜前間隙分離,使內外壓力平衡,從而確保腹膜穩定【1】。因此,本次實驗研究中,在手術過程中,主動將患者腹膜切開,從而使內外氣壓實現平衡,下文將進一步探討腹膜切口面積對穩定性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69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腹膜切開面積分為1cm2、3cm2、5cm2三組,各23例。所有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在20-75歲,平均年齡(37.48±5.18)歲。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此次實驗,并自愿加入實驗研究。患者基本情況之間并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對比,如下列報道。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展開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開始治療。對患者進行麻醉,使其處于仰臥位,臍下1.0cm處進行弧形切口,皮下橫切患者腹直肌前鞘,分離到后鞘,將恥骨附近組織分離。建立人工氣腹,二氧化碳壓力為13cmH2O,30°放置腹腔鏡內,游離、解剖腹膜前疝囊。分別對三組患者橫切1cm2、3cm2、5cm2切口,在腹腔鏡下,利用圓頭鉗將疝內容物回納,如果無法有效回納,在陰囊處切口,使用手指回納。完畢后,將疝囊頸進行游離,與輸精管和精索分離,最后將疝補片置入【2】。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術中各項指標情況。
觀察三組患者術后情況。
1.4 統計學原理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對計量資料使用T值計算,計數資料使用x2計算,當P<0.05.視為存在統計學差異。α=0.05。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術中各項指標情況
比較三組平衡時間、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情況,3cm2組均少于1cm2組與5cm2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三組患者術后情況
比較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以及復發率情況,3cm2組與5cm2組均優于1cm2組,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臨床治療中,腹股溝疝為我國常見外科疾病,常發生男性群體。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易造成腸穿孔、腸梗阻、腸壞死等并發癥,嚴重會造成死亡。一般臨床治療常采用手術,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理論合理,但是實際運用中,操作難度與局限性大,并無法廣泛應用。術中保證腹腔內外壓力平衡,確保穩定性,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臨床治療療效【3】。本次試驗研究中,由上述數據可知,比較三組平衡時間、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情況,3cm2組均少于1cm2組與5cm2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比較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以及復發率情況,3cm2組與5cm2組均優于1cm2組,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患者中,在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治療中,覆膜面積切口為3cm2時,腹膜內外氣壓平衡需要的時間最短,切口面積3cm2和5cm2切口患者術后并發癥較少,復發率較低,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
參考文獻
房俊,朱初明.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補片植入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比較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21):142-143.
陳一平.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與Lichtenstein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女性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04):461-462.
巢江玲,鄭小平,范月秀,賀旭東,朱衛國,周興華,楊偉聰.主動腹膜內外氣壓平衡在腹腔鏡下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植入修補術中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2018,39(08):1530-1531.